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範

2016年2月6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以安監總廳安健〔2016〕9號印發《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範》。該《規範》共19條。

通知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於印發《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範》的通知

安監總廳安健〔2016〕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各省級煤礦安全監察局:

為規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保證檢測活動客觀公正、檢測數據真實準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及《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50號)等有關規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研究制定了《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範》。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

2016年2月6日

工作規範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範

第一條 為規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保證檢測活動客觀公正、檢測數據真實準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及《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50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規範。

第二條 本規範所稱檢測,是指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以下簡稱技術服務機構)為用人單位進行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和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進行的檢測。

第三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簽名識別檔案及其管理制度,定期組織業務培訓,保證其業務能力滿足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需要。

第四條 職業衛生檢測工作應當按照國家職業衛生法律法規、標準規範要求的程式和內容開展(檢測工作流程見附屬檔案1),不得更改、簡化程式和相關內容。

第五條 技術服務機構從事檢測活動前,應當與用人單位(或委託單位)簽訂技術服務契約(或協定),明確檢測類別、檢測範圍、收費標準或契約價格、完成時間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

簽訂技術服務契約(或協定)前,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根據檢測工作的來源、性質、範圍和內容等,結合自身資質條件和技術能力,按要求組織開展契約評審。

第六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依法獨立開展職業衛生檢測工作,因計量認證範圍限制或樣品保存時限有特殊要求等原因需委託其他技術服務機構進行檢測的,委託檢測樣品數量應當滿足《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工作規範》(安監總廳安健〔2014〕39號,以下簡稱《工作規範》)的要求,且委託檢測項目種類數不得超過檢測項目種類總數的30%。

第七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程式和以下要求開展現場調查(包括工作日寫實):

(一)現場調查應當覆蓋檢測範圍內全部工作場所。

(二)現場調查應當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1.用人單位基本情況,包括單位名稱、地址、勞動定員、崗位劃分、工作班制。

2.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輔材料,生產的產品、副產品和中間產物等的種類、數量、純度、雜質及其理化性質。

3.生產工藝和設備,包括設備類型、數量及其布局;主要工藝參數,生產方式,生產狀態。

4.各崗位(工種)作業人員的工作狀況,包括作業人數、工作地點及停留時間、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接觸職業病危害的程度、頻度及持續時間。

5.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產生和擴散規律、存在狀態、估計濃度。

6.工作場所衛生狀況和環境條件、職業病防護設施及運行情況、個人防護用品及使用情況。

(三)現場調查應當至少由2名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且應當包括相關行業工程技術人員。

(四)現場調查應當在正常生產情況下進行,且現場調查的時間應至少覆蓋1個工作日。

(五)現場調查應當實時記錄(現場調查記錄表參照附屬檔案2),並經用人單位陪同人員簽字確認。

(六)在用人單位顯著標誌物位置前拍照(攝影)留證並歸檔保存。

(七)根據實際情況,可在現場調查時開展預採樣,預採樣不能代替現場採樣。

第八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在現場調查的基礎上,制定現場採樣和檢測計畫。按照《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採樣規範》(GBZ159)、《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GBZ/T189)和《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GBZ/T192)等標準要求,確定有代表性的採樣點和採樣對象、採樣數量、採樣時段,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類型確定採樣方法,繪製現場採樣點設定示意圖。

現場採樣和檢測計畫應當至少包括用人單位名稱、檢測類別、檢測任務編號、檢測項目名稱(職業病危害因素名稱)、崗位(工種)、採樣點或採樣對象、採樣方式(個體採樣或定點採樣)、採樣時段、採樣時間、樣品數量、採樣日期、儀器設備、空氣收集器、採樣流量、樣品保存期限和保存條件、編制人、審核人、批准人、編制日期等信息(現場採樣和檢測計畫表參照附屬檔案3)。

現場採樣和檢測計畫應當經技術服務機構技術負責人批准。

第九條 技術服務機構在開展現場採樣前,應當根據現場採樣和檢測計畫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一)下達現場採樣任務,做好任務分工。

(二)準備好符合採樣要求的儀器設備,檢查其性能規格(包括防爆性能)、電池電量、計量檢定或校準有效期等情況,按要求領用儀器設備並做好記錄。

(三)做好儀器設備的充電、流量校準等工作。校準流量時,必須串聯與採樣相同的空氣收集器,並做好記錄。

(四)準備好現場採樣所需的空氣收集器、相關濾料和試劑,確保其質量完好、數量充足。

(五)備齊現場採樣記錄表格。

(六)為現場採樣人員配備適宜的個人防護用品。

第十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以下要求開展現場採樣(包括利用攜帶型儀器設備對危害因素進行現場測量):

(一)按照GBZ159、GBZ/T189、GBZ/T192及《工作規範》等標準規範的要求,在正常生產狀況下進行現場採樣。

(二)每個採樣點現場採樣應當由至少2名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完成。採樣人員應當遵守用人單位工作場所安全衛生要求,正確佩戴個人防護用品。採樣前應當觀察和了解工作場所衛生狀況和環境條件,核實確認採樣點、採樣對象、採樣時段、檢測項目等信息。

(三)現場採樣應當選定有代表性的採樣對象或採樣點、採樣時段,應當包括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最高的工作日和時段、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最高和接觸時間最長的勞動者。採樣點和採樣對象的數量必須滿足標準要求。

(四)有害物質樣品的採集應當優先採用個體採樣方式。職業接觸限值為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有害物質的採樣,應優先採用長時間採樣,採樣時間儘可能覆蓋整個工作班;採用定點短時間方式採樣的,應當在有害物質濃度不同時段分別進行採樣,且同一採樣點至少採集3個不同時段的樣品。作業人員在不同工作地點工作或移動工作時,應當根據工作情況在每個工作地點或移動範圍內分別設定採樣點。

職業接觸限值為最高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或超限倍數的有害物質的採樣,應當選擇接觸有害物質濃度最高的作業人員或有害物質濃度最高的工作地點,在有害物質濃度最高的時段進行採樣,不得隨機選取採樣對象或採樣點。當現場濃度波動情況難以確定時,應當在1個工作班內不同時段進行多次採樣。

(五)化學因素現場採樣的頻次應當滿足GBZ159要求,物理因素現場應當至少測量1個工作日。

(六)現場環境條件應當滿足採樣條件及儀器設備使用要求。採樣時,應當觀察儀器設備的運行狀態,保持流量穩定,在空氣收集器的採集容量飽和前及時更換收集器。採樣時,不得在採樣點處理樣品(如打開濾膜夾或倒出吸收液),防止樣品污染。

(七)採樣時,應當按要求採集空白對照樣品,同一檢測項目同一批次樣品至少採集3個空白對照樣品。

(八)採集樣品應有唯一性標識。

(九)現場採樣記錄應當實時填寫,並經用人單位陪同人逐頁簽字確認。記錄信息應當至少包括檢測任務編號、樣品名稱、樣品編號、採樣點或採樣對象、採樣設備名稱及編號、生產狀況、職業病防護設施運行情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採樣起止時間、採樣流量、環境氣象條件參數(溫度、濕度、氣壓)、採樣人、陪同人等相關信息(現場採樣記錄表和現場測量記錄表參照附屬檔案4和附屬檔案5)。

(十)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技術秘密及特殊要求的項目外,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對現場採樣情況進行拍照(攝影)留證。因故不能拍照(攝影)留證的,需用人單位書面確認。

第十一條 樣品運輸應當保證樣品性質穩定,避免污染、損失和丟失。對於不穩定的樣品,應採取必要措施妥善保存。

空白對照樣品應當獨立包裝,與採集樣品一併放置、運輸、儲存。

第十二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加強樣品接收、流轉管理,保證各環節受控。樣品接收人員檢查並確認樣品標籤、包裝完整後,填寫樣品交接記錄。樣品有異常或處於損壞狀態,應如實記錄,採取相關處理措施,必要時應重新採樣。

樣品交接記錄至少應當包括檢測任務編號、樣品名稱、樣品編號、樣品狀態、樣品數量、樣品保存條件、交接日期、交接時刻、交接人員等信息。

第十三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根據檢測方法的要求,對採集樣品、空白對照樣品進行預處理。樣品應在檢測方法要求的有效保存期限內完成預處理和測定。

第十四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以下要求進行樣品測定:

(一)按照實驗室資質認定批准的檢測方法進行樣品測定。

(二)儀器設備性能應當滿足檢測方法的要求,且通過計量檢定或校準,並在有效期內。

(三)實驗室環境條件應當滿足儀器設備使用和檢測方法要求。對環境條件有特殊要求的天平室、理化分析室、熱解吸室等,應當按要求對環境條件進行控制並實時記錄相關參數。

(四)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儀器設備操作,記錄儀器使用時狀態、使用日期、樣品名稱、樣品編號、使用人等信息。

(五)標準物質及化學試劑、試驗用水等應當滿足檢測方法要求,並保證其質量。標準物質及化學試劑使用、配製應當實時記錄,記錄應當完整、清晰,記錄內容應當至少包括標準物質或化學試劑的名稱、批號、生產單位、配製時的環境條件、配製濃度、配製方法、配製日期、配製人等信息。標準溶液優先採用國家認可的標準物質進行配製,低濃度的標準溶液宜當日配製和使用。

(六)按照檢測方法的要求配製相應的標準系列,製作標準曲線;標準系列應現用現制,不得使用過期的標準曲線進行分析。對同一天分析的不同檢測任務的樣品,使用相同標準曲線時,應當有可溯源的標準曲線使用記錄。

(七)在樣品測定前,應進行質控樣品測定,測定結果滿足質控要求後,方可進行樣品測定。樣品測定過程中,應根據儀器設備的穩定性,同一檢測項目每分析10~30個樣品應進行質控樣品分析,檢查分析條件的變動。質控樣品測定結果應在質控標準值範圍內,或在質控圖控制線範圍內。質控樣品可直接外購或單獨配製。如無質控樣品,可採用加標回收率進行質量控制,加標回收率應保證在75%~105%。

(八)根據樣品、空白對照樣品的實驗室分析結果和採樣體積計算待測物濃度。

(九)對保存時限有要求需進行現場測定的樣品,應按實驗室資質認定的檢測方法進行測定,使用的攜帶型儀器應在計量檢定有效期內,儀器設備的技術指標應滿足檢測方法的要求。現場測定應在對樣品無污染的場所進行,環境條件應滿足儀器設備使用要求和檢測方法要求,並做好記錄。

(十)實驗室分析(包括現場測定)記錄應當至少包括檢測任務編號、檢測項目、樣品編號、檢測依據、檢測參數、檢測日期、環境條件參數(溫度、濕度、氣壓)、樣品處理、儀器設備(名稱、型號及編號)、儀器設備條件參數、標準物質、標準曲線、質控樣品、檢測結果等信息(實驗室分析記錄表參照附屬檔案6)。

第十五條 檢測結果處理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一)應當按照標準規範進行數值轉換,並記錄轉換過程。

(二)應當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按照標準規範進行數值修約。

(三)檢測結果按照以下原則表示:

1.職業接觸限值為整數的,檢測結果原則上應保留到小數點後1位;職業接觸限值為非整數的,檢測結果應比職業接觸限值數值小數點後多保留1位。

2.當樣品未檢出時,檢測結果表示為小於最低檢出濃度,最低檢出濃度至少保留1位有效數字。

3.當空白對照樣品未檢出時,檢測結果表示為未檢出。

(四)不得隨意剔除有關數據,人為干預檢測結果。當出現可疑數據需捨棄時,應分析原因並說明理由。

第十六條 檢測工作中的各種原始記錄應當使用受控的記錄表格,及時、如實記錄。記錄信息應當全面、清晰、完整,按要求書寫、覆核、簽字。記錄劃改應當規範,採用槓改方式,並由劃改人簽字或蓋章。

第十七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按照以下要求向用人單位(或委託單位)出具檢測報告(檢測報告樣式見附屬檔案7):

(一)檢測報告應有唯一性標識,頁碼和總頁數標識,表明檢測報告結束的標識。

(二)檢測報告應當有資質認定標識,技術服務機構公章或檢測專用章,並加蓋騎縫章。

(三)檢測報告應註明檢測類別。分次完成的定期檢測項目,應當註明當次檢測範圍。

(四)檢測報告內容應當完整、規範、信息全面,至少包括用人單位名稱和地址、技術服務機構名稱、檢測任務編號、採樣點或採樣對象、採樣日期、採樣時間、採樣方式、儀器設備名稱及編號、檢測依據、檢測日期、檢測結果、審核人、授權簽字人等信息。

(五)定期檢測報告除列出檢測結果外,應按照職業接觸限值要求匯總檢測結果,並給出是否符合職業接觸限值要求的結論,分析超標主要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建議。

第十八條 技術服務機構應當通過以下措施加強檢測工作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控制:

(一)建立質量管理體系,體系檔案應涵蓋檢測工作的全部程式和內容,滿足檢測工作的質量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二)儀器設備應當按要求進行計量檢定或校準,定期實施期間核查,並做好維護、保養。

(三)制定和實施內部質量控制計畫,通過空白對照、比對、樣品複測、加標、質控樣品分析等方法加強內部質量控制。

(四)定期參加實驗室間比對、能力驗證等外部質量控制活動。

(五)制定人員培訓、監督檢查、儀器設備計量檢定或校準、儀器設備維護保養、期間核查、內審、管理評審、質量控制等年度計畫,並嚴格實施。

(六)檢測工作各環節原始記錄和檢測報告均應當按要求進行審核,並有質量監督記錄。審核人需經授權並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

第十九條 檢測工作結束後,應將檢測過程中產生的資料按要求歸檔保存,保證檢測過程可溯源。檢測檔案應當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一)技術服務契約(或協定)。

(二)契約評審記錄。

(三)現場調查、工作日寫實等相關原始記錄。

(四)現場採樣和檢測計畫及審核記錄。

(五)現場採樣記錄、現場測量記錄、樣品接收流轉保存記錄、實驗室分析記錄、原始譜圖及計算過程記錄等相關原始記錄。

(六)技術服務過程影像資料。

(七)檢測所需的技術資料。

(八)檢測報告及審核記錄。

(九)其他與檢測相關的記錄、資料。

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 1

檢測工作流程(略)

附屬檔案 2

現場調查記錄表

表2-1 勞動者工作日寫實調查表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任務編號
車間/工作場所
崗位(工種) 崗位總人數 最大班人數
工作制度 寫實人數 姓名 工齡
工作場所及工作內容描述
工作時間 工作地點 工作內容 耗費工時 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 備註

調查人: 陪同人: 調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2-2 勞動者作業情況調查表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車間名稱: 工作制度:
崗位(工種) 人數 工作內容、過程和工作方式、作業地點 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 接觸時間 (小時/日或周) 職業病防護設施 個人防護用品
總數 數/班

調查人: 陪同人: 調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2-3 設備設施及測點布局情況調查表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車間名稱:
設備名稱 數量 型號 場所布局、設備布局、測點布置圖: 測點標註及編號:
總數 運行

調查人: 陪同人: 調查日期: 年 月 日

表2-4 物料及工藝情況調查表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車間名稱:
物料名稱 用量 主要成分 使用崗位(或場所) 生產工藝情況描述:

調查人: 陪同人: 調查日期: 年 月 日

附屬檔案 3

現場採樣和檢測計畫

用人單位: 採樣日期: 年 月 日

檢測類別: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崗位(工種) 採樣點/對象 檢測項目 樣品數量 (點數×樣品數×天數) 採樣方式 採樣時機/時段 採樣流量(L/min) 空氣收集器 採樣設備 樣品保存期限和保存條件 備註

編制人: 審核人: 批准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附屬檔案 4

現場採樣記錄表

表4-1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定點採樣記錄

檢測任務編號: 氣壓: kPa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類別 □評價 □定期 □其他
儀器名稱、型號 校準儀器名稱、編號
檢測項目 採樣方法 □活性碳管 □矽膠管 □吸收液 □濾膜□其他
採樣依據
膜/管號 樣品編號 儀器編號 採樣點 生產狀況、職業病防護設施運行情況及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採樣流量(L/min) 採樣時間 溫度 ℃ 備註
採樣前 採樣後 開始 結束

採樣人: 年 月 日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4-2 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個體採樣記錄

檢測任務編號: 氣壓: kPa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類別 □評價 □定期 □其他
儀器名稱、型號 校準儀器名稱、編號
檢測項目 採樣方法 □活性碳管 □矽膠管 □吸收液 □濾膜□其他
檢測依據
現場 編號 樣品編號 儀器 編號 採樣對象 (車間名稱及崗位/工種) 佩戴人姓名 生產狀況、職業病防護設施運行情況及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採樣流量(L/min) 採樣時間 溫度 ℃ 備註
採樣前 採樣後 開始 結束

採樣人: 年 月 日 陪同人: 年 月 日

附屬檔案 5

現場測量記錄表

表5-1 噪聲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聲校準器型號/編號: 校準值: dB(A)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接觸時間(小時/日) 測量結果[dB(A)] L [dB(A)] L [dB(A)]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備註 L:時間段 Te內等效聲級;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2 脈衝噪聲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聲校準器型號/編號: 校準值: dB(A)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測量結果 備註
脈衝峰值[dB(A)] 脈衝次數(次/分鐘) 接觸時間 (小時/日) 接觸總次數
備註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3 個體噪聲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 低閾值: dB(A) 聲校準器型號/編號: 校準值: dB(A)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儀器編號 車間名稱及崗位(工種) 佩戴人姓名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接觸時間 (小時/日) 測量時段 測量時間 (h) L[dB(A)] L [dB(A)]
開始 結束
備註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4 噪聲倍頻程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聲校準器型號/編號: 校準值: dB(A)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頻段 1/1 (1/3)倍頻程測量值[dB(A)] 備註
備註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5 高溫(熱源穩定)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 室外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WBGT指數(℃) WBGT指數平均值(℃) 接觸時間 t(min) (℃) 備註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備註 WBGT指數平均值(℃):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6 高溫(熱源不穩定)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 室外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WBGT指數(℃) WBGT指數平均值(℃) 接觸時間 t(min) (℃) 備註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WBGT
備註 1. WBGT指數平均值(℃):; 2.時間加權平均 WBGT指數:。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7 手傳振動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檢測任務編號:

車間名稱: 測量依據: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姓名 工作內容 使用工具及型號 檢測位置 (被測儀器/振動工件) 持續時間(h) 測量結果( a)(m/s) 4h等能量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 a(4) (m/s)
X Y Z
註: a(4)=×,其中 a為檢測值的最大值。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8 超高頻輻射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探頭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設備名稱及頻率範圍 接觸時間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脈衝波 連續波 測量結果( )
局部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測量值 修正結果
備註 修正結果=測量值×修正係數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9 高頻電磁場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探頭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 時間 測量位置 設備名稱及頻率範圍 接觸時間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檢測部位 測量結果
類型 測量值1 修正結果 測量值2 修正結果 測量值3 修正結果
磁場強度(A/m)
電場強度(V/m)
磁場強度(A/m)
電場強度(V/m)
磁場強度(A/m)
電場強度(V/m)
磁場強度(A/m)
電場強度(V/m)
磁場強度(A/m)
電場強度(V/m)
備註 修正結果=測量值×修正係數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10 工頻電場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探頭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設備名稱、型號 接觸 時間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測量結果( )
測量值1 修正結果 測量值2 修正結果 測量值3 修正結果
備註 修正結果=測量值×修正係數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11 微波輻射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探頭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時間 測量位置 設備名稱及頻率範圍 接觸時間 生產狀況、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脈衝 連續 測量結果( W/cm)
局部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測量值 修正結果
備註 修正結果=測量值×修正係數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12 紫外輻射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 時間 測量位置/人員 波段(nm) 生產狀況 接觸時間 輻照度(μW/cm) 個人防護用品使用情況
眼部 面部 肢體 其他 ( )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有效輻照度 E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有效輻照度 E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有效輻照度 E 測量值 修正結果 有效輻照度 E
罩(內、外) A
B
C
罩(內、外) A
B
C
備註 修正結果=測量值×修正係數; E=0.00011× E+0.64× E+0.5× E。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表5-13 照度測量記錄

用人單位: 測量依據: 檢測任務編號:

儀器名稱/型號/編號/量程: 測量時間: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第 頁/共 頁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 測量結果(lx) E E/ E
測量值1 修正結果 測量值2 修正結果 測量值3 修正結果 測量值4 修正結果 測量值5 修正結果 測量值6 修正結果
備註 修正結果=測量值×修正係數

測量人: 覆核人: 陪同人: 年 月 日

附屬檔案6

實驗室分析記錄表

表6-1 分光光度法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曲線名稱 標準曲線 製作日期
製作地點 溫度 相對濕度 %RH
製作依據 檢測方法
儀器型號及編號 狀態 比色皿尺寸 cm 波長 nm
標準貯備液 mg/mL
標準使用液 mg/mL
標準曲線製作
標準曲線表
標準序號 0 1 2 3 4 5 6 7
標準溶液mL
含量mg
吸光度A
減空白吸光值
標準曲線結果 相關係數γ= a= b=
標準曲線方程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1 分光光度法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標準曲線製作、測定樣品所需溶液的配製記錄
一、吸收液
二、其他溶液
三、標準溶液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1 分光光度法原始記錄(3)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空氣收集器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樣品處理
樣品測定表(標準曲線見原始記錄項目編號 )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 (L) 測 樣 備 注
樣總量 (mL) 檢測用量 (mL) 吸光度 A 相對含量(mg) 結果 (mg/m)
質量控制樣品的製備: 質量控制樣品測定結論:
採樣體積: (1)採樣體積=採樣流量*採樣時間 (2) V= V*293/(273+ T)* P/101.3 註:當 T<5℃或 T>35℃; P<98.8Kpa或 P>103.4KPa時,使用公式(2)計算採樣體積。 相對含量計算公式 檢測結果計算公式 相對含量計算修正值
mg/m=[稀釋倍數×(相對含量-空白)]/採樣體積
備註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2 目視比色法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色階名稱 製作日期
製作地點
溫度 相對濕度 %RH
製作依據 檢測方法
標準貯備液 mg/mL
標準使用液 mg/mL
標準曲線製作
標準色階表
標準序號 0 1 2 3 4 5 6 7
標準溶液mL
含量mg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2 目視比色法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標準色階製作、測定樣品所需溶液的配製記錄
一、吸收液
二、其他溶液
三、標準溶液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2 目視比色法原始記錄(3)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空氣收集器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樣品處理
樣品測定表(標準色階見原始記錄項目編號 )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 (L) 測 樣 備 注
樣總量 (mL) 檢測用量 (mL) 相對色階含量(mg) 結果 (mg/m)
採樣體積: (1)採樣體積=採樣流量*採樣時間 (2) V= V*293/(273+ T)* P/101.3 註:當 T<5℃或 T>35℃; P<98.8Kpa或 P>103.4KPa時,使用公式(2)計算採樣體積。 檢測結果計算公式
mg/m=(稀釋倍數×相對色階含量)/採樣體積
備註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3 電化學法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曲線名稱 製作日期
製作地點
溫度 相對濕度 %RH
製作依據 檢測方法
儀器型號及編號 狀態
標準貯備液 mg/mL
標準使用液 mg/mL
標準曲線製作
標準曲線表
標準序號 0 1 2 3 4 5 6 7
標準溶液mL
含量mg
lgC
電位值mV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3 電化學法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標準曲線製作、測定樣品所需溶液的配製記錄
一、吸收液
二、其他溶液
三、標準溶液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3 電化學法原始記錄(3)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空氣收集器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樣品處理
樣品測定表(標準曲線見原始記錄項目編號 )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 (L) 稀釋倍數 電位值 (mv) lgC 相對含量 (mg) 計算結果 (mg/m) 備註
質量控制樣品的製備: 質量控制樣品測定結論:
採樣體積: (1)採樣體積=採樣流量*採樣時間 (2) V= V*293/(273+ T)* P/101.3 註:當 T<5℃或 T>35℃; P<98.8Kpa或 P>103.4KPa時,使用公式(2)計算採樣體積。 相對含量=10 lgC =〔( E - E )/ S 〕+lg C
S=( E- E)/(lg C-lg C) 計算結果(mg/m)=( C×稀釋倍數)/ V
備註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4 色譜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樣品名稱
檢測項目
檢測依據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實驗室環境條件 氣壓 (kPa) 溫度 (℃) 相對濕度 %RH
實驗用儀器 色譜儀 型號: 編號:
色譜條件 色譜柱名稱: 柱長: m 內徑: mm 膜厚: μm 檢測器 :
氣相色譜 液相/離子色譜
柱 溫 柱溫: ℃ 汽化室溫度: ℃ 檢測器溫度: ℃ 載氣流速: mL/min 分流比: 流動相: 流量: 柱頭壓:
色譜圖參數 化合物名稱 保留時間 化合物名稱 保留時間
樣品預處理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4 色譜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曲線名稱 標準曲線
標物名稱: 標物編號: 標物批號: 生產廠家: 溶劑/解吸液名稱: 批號: 生產廠家: 電子天平: 型號: 編號:
標準儲備液(氣)配製: 取 色標物 μL,稱重後質量 g於 mL(容量瓶□/注射器□)中,用 定容至 mL,標準儲備液(氣)濃度為 μg/mL。 外購標準儲備液(氣)濃度: μg/mL。
標準套用液(氣)配製: 取標準儲備(液□氣□)體積 ,於 mL(容量瓶□/注射器□)中,用 定容至 mL,其濃度為 μg/mL。
標準曲線製作(定容體積: mL)
管號 0 1 2 3 4 5
取套用液(氣)體積
濃度mg/mL
峰面積□ /峰高□ 1
2
3
平均值
標準曲線方程 Y= X
相關係數 檢出限 μg/mL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4 色譜原始記錄(3)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檢測項目
質量控制樣品的製備: 質量控制樣品測定結論:
樣品測定結果(標準曲線見檢測任務編號: )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 (L) 稀釋體積數 (mL) 結果 備註
峰面積□/ 峰高□ 測量濃度 c (mg/mL) 檢測結果 (mg/m)
計算公式 採樣體積: (1)採樣體積=採樣流量*採樣時間 (2) V= V*293/(273+ T)* P/101.3 註:當 T<5℃或 T>35℃; P<98.8Kpa或 P>103.4KPa時,使用公式(2)計算採樣體積。
解吸效率製作見解吸效率原始記錄表(編號: ) 解吸效率 D = %
採集 L空氣樣品,本方法的最低檢出濃度為 mg/m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5 氣質聯用定性分析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樣品名稱
檢測項目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實驗室環境條件 氣壓: (kPa) 溫度: (℃) 濕度: %RH
實驗用儀器 質譜儀 型號: 編號:
質譜條件 色譜柱名稱: 柱長: m 內徑: mm 膜厚: μm 檢測器 :
質譜
柱溫: ℃ 掃描方式: 汽化室溫度: ℃ 離子源溫度: ℃ 檢測室溫度: ℃ 溶劑切除時間: min 載氣流速: mL/min 掃描範圍: m/z 分流比:
質譜圖參數 化合物名稱 保留時間 化合物名稱 保留時間
樣品預處理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5 氣質聯用定性分析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編號 保留時間(min) 定性結果 與標準譜庫匹配度 相對百分含量(%) 備註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6 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空氣收集器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檢測依據 檢測方法
檢測地點 室溫 濕度 %
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儀器狀態
波長 nm 狹縫 nm 燈電流 mA 負高壓 V
試劑名稱 批號(濃度) 生產廠家
試劑配製: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6 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標準使用液配製:
標準曲線系列
管號 1 2 3 4 5 6 7
套用液加入量mL
定容量mL
標準液濃度µg/mL
吸光度值A
相關係數 r= 標準曲線方程 A= C
標準曲線繪製
樣品處理與測定
質量控制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 V (L) 樣品溶液體積 V (mL) 稀釋倍數 k 吸光度值 A 測出量 c (µg/mL) 檢測結果 C (mg/m) 備註
計算公式 C:樣品空白 採樣體積: (1)採樣體積=採樣流量*採樣時間 (2) V= V*293/(273+ T)* P/101.3 註:當 T<5℃或 T>35℃; P<98.8Kpa或 P>103.4KPa時,使用公式(2)計算採樣體積。
備註 本方法最低檢出限 µg/mL 本方法最低檢出濃度 mg/m(以採集 L空氣樣品計)。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7 石墨爐原子光譜分析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檢測依據 檢測方法
檢測地點 室溫 濕度 %
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儀器狀態
波長 nm 狹縫 nm 燈電流 mA 負高壓 V
試劑名稱 批號(濃度) 生產廠家
試劑配製: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7 石墨爐原子光譜分析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標準液配製:
標準曲線系列
管號 1 2 3 4 5 6 7
套用液加入量mL
定容量mL
標準系列濃度µg/L
相應吸光度值A
相關係數 r= 標準曲線方程 A= C
標準曲線繪製
樣品處理與測定
質量控制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 V (L) 樣品溶液體積 V (mL) 稀釋倍數 k 測定值 A 測出量 c (µg/L) 檢測結果 C (mg/m) 備註
計算公式 C:樣品空白 採樣體積: (1)採樣體積=採樣流量*採樣時間 (2) V= V*293/(273+ T)* P/101.3 註:當 T<5℃或 T>35℃; P<98.8Kpa或 P>103.4KPa時,使用公式(2)計算採樣體積。
備註 本方法最低檢出限 µg/mL 本方法最低檢出濃度 mg/m(以採集 L空氣樣品計)。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8 原子螢光光譜分析原始記錄(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空氣收集器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檢測依據 檢測方法
檢測地點 室溫 濕度 %
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儀器狀態
波長 nm 燈電流 mA 輔電流 mA 負高壓 V
試劑名稱 批號(濃度) 生產廠家
試劑配製: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8 原子螢光光譜分析原始記錄(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標準使用液配製:
標準曲線
管號 1 2 3 4 5 6 7
套用液加入量mL
定容量mL
標準液濃度µg/mL
相應螢光強度值If
相關係數 標準曲線方程 If= C
標準曲線繪製
樣品處理與測定
質量控制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 V (L) 樣品溶液體積 V (mL) 稀釋倍數 k 測定值 If 測出量 c (µg/L) 檢測結果 C (mg/m) 備註
計算公式 C:樣品空白 採樣體積: (1)採樣體積=採樣流量*採樣時間 (2) V= V*293/(273+ T)* P/101.3 註:當 T<5℃或 T>35℃; P<98.8Kpa或 P>103.4KPa時,使用公式(2)計算採樣體積。
備註 本方法最低檢出限 µg/mL 本方法最低檢出濃度 mg/m(以採集 L空氣樣品計)。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9 標準溶液配製與標定原始記錄

記錄編號: 第 頁/共 頁

溶液名稱 配製日期 標定日期
執行標準 基準物質
配製地點 溫度 相對濕度 %RH 溶液溫度
溶液的配製及標定
一、溶液配製:
二、標定:
計算公式 標準溶液濃度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10 粉塵濃度測定原始記錄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空氣收集器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粉塵類型
檢測依據 檢測方法 濾膜質量法
天平型號及編號 儀器狀態
天平室初稱溫度 濕度 % 天平室稱樣溫度 濕度 %
樣品編號 採樣體積(m) 濾膜初稱質量 (mg) 採樣後濾膜稱重1 (mg) 採樣後濾膜稱重2 (mg) 濾膜增重 (mg) 計算結果 (mg/m) 備註
計算公式 空氣中粉塵濃度(mg/m)
備註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11 游離二氧化矽含量測定原始記錄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採樣方法 檢測依據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方法
樣品稱量 坩堝恆重 焦磷酸處理後坩堝恆重 氫氟酸處理後坩堝恆重 天平型號及編號
溫度 ℃ 濕度 %RH 溫度 ℃ 濕度 %RH 溫度 ℃ 濕度 %RH 溫度 ℃ 濕度 %RH 天平狀態
樣品編號 樣品質量 m(g) 質量 m(g) 質量 m (g) 質量 m(g) 檢測結果 (%) 報出結果 (%) 備註
1 2 1 2 1 2
W= m - m ×100 m 計算公式: 備註:
樣品處理: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12 石棉纖維濃度測定原始記錄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樣品編號 檢測日期 用人單位
視野 纖維根數 序號 檢測根數 序號 檢測根數 序號 檢測根數 序號 檢測根數 序號 檢測根數 序號 檢測 根數 計算公式
1 17 33 49 65 81 97 A=π r=3.14×濾膜半徑=3.14×___≈____mm
2 18 34 50 66 82 98
3 19 35 51 67 83 99 a=π r=3.14×視野半徑=3.14×___≈____mm
4 20 36 52 68 84 100
5 21 37 53 69 85 101 D=( a物鏡測微尺刻度/ b目鏡測微尺刻度)×10=(__/__)10=____um
6 22 38 54 70 86 102
7 23 39 55 71 87 103 C=( A× N×400)/( a× n× F× t×1000)=____f/cm
8 24 40 56 72 88 104
9 25 41 57 73 89 105 C-空氣中石棉纖維的數量濃度數值(f/cm) A-濾膜的采塵面積數值(mm) N-計數測定的纖維總根數(f) a-目鏡測微尺的計數視野面積數值(mm) n-計數測定的視野總數(個) F-採樣流量數值(L/min) t-採樣時間數值(min) D-目鏡測微尺刻度間距數值(um) 400—顯微鏡放大倍數
10 26 42 58 74 90 106
11 27 43 59 75 91 107
12 28 44 60 76 92 108
13 29 45 61 77 93 109
14 30 46 62 78 94 110
15 31 47 63 79 95 111
16 32 48 64 80 96 112
(第1次)視野個數:_________;石棉纖維根數:_________; C=______f/cm; (第2次)視野個數:_________;石棉纖維根數:_________; C=______f/cm; (第3次)視野個數:_________;石棉纖維根數:_________; C=______f/cm;石棉纖維的數量平均濃度 C=______f/cm。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表6-13 粉塵分散度測定原始記錄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樣品名稱 空氣收集器 用人單位
送檢日期 檢測日期 檢測項目 粉塵分散度
檢測依據 檢測方法 濾膜溶解塗片法
檢測儀器型號及編號 儀器使用狀態
檢測地點 室溫: ℃ 相對濕度: %RH D=a/b ×10=
樣品編號 粒徑 (μm) 塵粒數一次(個) 塵粒數二次(個) 塵粒數三次 (個) 平均數 (個) 測量結果 (%) 備 注
<2
2~
5~
≥10
總計
<2
2~
5~
≥10
總計
目鏡測微尺刻度間距計算: D=a/b×10 a:物鏡測微尺刻度;10:物鏡測微尺每刻度間距數值μm; b:目鏡測微尺刻度。
備註

檢測人: 年 月 日 覆核人: 年 月 日

附屬檔案 7

檢測報告樣式

檢測任務編號:

檢測報告

(宋體初號居中)

用人單位(委託單位):(宋體三號)

檢測類別:(宋體三號)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名稱(加蓋公章,宋體二號)

年 月 日(宋體三號)

扉一: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證書影印件

扉二:聲明與簽字頁

XXXX(技術服務機構名稱)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在為XXXX(用人單位名稱)提供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服務過程中,堅持客觀、真實、公正的原則,並對出具的《檢測報告》承擔法律責任。

技術服務機構名稱(加蓋公章)

年 月 日

編寫人 資質證書編號 簽名
審核人 資質證書編號 簽名
簽發人 資質證書編號 簽名

目錄:各類標題與頁碼之間均用“……”連線,頁碼不加括弧。

正文:按照目錄內容編寫,紙型規格A4紙,字型為國標仿宋,標準4號,30行/頁,30字/行。

檢測報告主要內容見附錄1。

頁眉:XXXX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報告編號,字型為國標宋體,標準5號。

頁腳: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名稱,頁碼(第X頁共X頁),字型為國標宋體,標準5號。

附屬檔案:檢測結果報告單。

檢測結果報告單樣式見附錄2。

附錄 1

檢測報告

1.檢測依據

列出本次檢測工作中現場採樣、現場測量、實驗室分析和結果判定所依據的法規、標準名稱。

2.用人單位情況介紹

用人單位基本情況介紹,包括單位地址、單位性質、行業類型、主要生產產品及產量等。

3.檢測類別及範圍

(1)說明任務來源、檢測類別、檢測範圍。

(2)應當對檢測範圍內的主要生產工藝及設備、使用原輔材料、產品及副產品、崗位(工種)設定及作業人員數量、職業病防護設施及運行情況、個人防護用品及使用情況等內容簡要描述,匯總崗位(工種)作業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等情況(見表7-1)。

表7-1 崗位設定及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崗位/工種 作業人數 工作地點 作業時間 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 個人防護用品及使用情況 職業病防護設施及運行情況

4.現場採樣和測量情況

對檢測範圍內各檢測項目現場採樣或測量的情況進行簡要描述,包括採樣方式、採樣時間、採樣頻次、生產狀況、環境條件等信息。

5.檢測結果

按照職業接觸限值要求匯總檢測結果(見表7-2),給出是否符合職業接觸限值要求的判定結果。

表7-2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與分析

崗位/工種 採樣對象/採樣點 檢測項目 檢測結果(單位) 職業接觸限值(單位) 判定結果

6.結論

對檢測結果進行概括性的總結,列出結果超標的崗位(工種)或檢測地點,分析超標的主要原因。

7.建議

根據結論,提出整改措施建議。

附錄 2: 檢測結果報告單

檢測結果報告單(1)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樣品來源: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檢測
檢測項目:化學有害因素
採樣日期: 檢驗日期:
採樣及檢測依據:
採樣儀器名稱及型號:
檢測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樣品編號 採樣點/採樣對象 採樣時段 檢測結果 (mg/m)

最低檢出濃度: mg/m(採樣 L空氣)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2)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測量項目:噪聲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對象 測量時間 測量結果[dB(A)]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3)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測量項目:高溫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對象 測量時間 測量高度 WBGT指數(℃) 指數(℃)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4)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 …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檢測項目:超高頻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對象 測量時間 測量結果(V/m)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5)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 …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測量項目:高頻電磁場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對象 測量時間 電場強度測量結果(V/m) 磁場強度測量結果(A/m)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6)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測量項目:工頻電場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對象 測量時間 測量結果(kV/m)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7)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測量項目:微波輻射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對象 測量時間 測量結果(mW/cm)
局部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8)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測量項目:紫外輻射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點/對象 測量時間 波段 測量結果(µW/cm)
眼部 面部 肢體
測量值 E* 測量值 E* 測量值 E*
A
B
C

(以下空白)

檢測結果報告單(9)

檢測任務編號: 第 頁/共 頁

用人單位:
檢測方式:現場測量 檢測類別:評價/定期/…檢測
測量日期: 測量依據:
測量項目:手傳振動
測量儀器名稱、型號及編號:
測量編號 測量位置/對象 測量結果( a)(m/s)
X Y Z

(以下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