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方邊地——中國勘界報告書

職方邊地——中國勘界報告書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地介紹我國勘界情況的書稿。全書包括序章在內共12章,分上下兩編,以上下冊形式出版。它從中國國名形成的歷史講起,重點介紹了我國境內邊界爭議發生的邊界爭議(包括草原之爭、礦產之爭、土地之爭、江河湖海水域之爭)的由來、發展、解決過程,敘述了自1995年開始的全國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勘定情況,並用專章敘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處理邊界爭議的情況。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 職方邊地——中國勘界報告書(全兩冊)
ISBN: 7-100-03219-9/K·681
作者: 靳爾剛 蘇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開本: 大32開
裝訂: 平
字數: 510 千字
定價: ¥48.00
版印次: 1-1
責任編輯: 常紹民
出版日期: 2000-11-01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地介紹我國勘界情況的書稿。全書包括序章在內共12章,分上下兩編,以上下冊形式出版。它從中國國名形成的歷史講起,重點介紹了我國境內邊界爭議發生的邊界爭議(包括草原之爭、礦產之爭、土地之爭、江河湖海水域之爭)的由來、發展、解決過程,敘述了自1995年開始的全國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勘定情況,並用專章敘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處理邊界爭議的情況。本書資料豐富,融學術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體,有趣生動。
本書目錄
序章 追尋地平線上的界碑
1.在點與線的圓周內講述社會變遷的一本書
2.把界碑推向天邊盡頭
3.中國勘界史上的分光鏡
4.國民黨政府“釐正疆界”傳論
5.國家的疊影——行政區劃
6.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該有個確數
7.不能公布國土總面積的兩個原因
8.沒經勘定的邊界就像斷線的風箏
9.市場是一條可以移動的界線,但行政區域界線必須固定
10.太陽、土地和人,都是跨越歷史的證人
上 篇 不絕如縷的邊界爭議
第一章 遼闊的草原是誰的家
1.熟悉而又陌生的“草原帝國”
2.新疆不是“新的疆土”
3.西藏與青海,藏而不疆
4.三關和賀蘭山,也擋不住甘肅、寧夏的草原爭議風
5.“小西藏”和“香格里拉”
6.從歷史史料看草原的糾紛和械鬥
7.北洋政府搞不清“隆慶二十五族”即是“玉樹二十五族
8.“環海八族”為了草原而冒死遷移
9.哈薩克族緣何“落戶”阿克塞
10.想起了民族幹部華寶藏
11.草原糾紛的一些基本數字和兩個名人的不同心情
12.感念草原,同時也感受爭議的淒涼
第二章 礦產不完全等於財富
1.礦產資源的分布及其爭議分析
2.先說丁文江的幾個故事
3.再說翁文灝其人其事
4.可可西里採金失控案
5.阿爾金山採金熱引發的大慘痛
6.石棉大混戰
7.河南陝西爭奪金礦案
8.現在的金子還會發光嗎
第三章 土地無姓氏
1.土地無姓氏的困惑
2.張之洞心急如焚奏議《請嚴定械鬥專條折》
3.從清延續到民國的鄉里械鬥
4.民國年間徽蘇兩省三縣關於西丹陽湖灘地的劃界糾紛
5.韓復榘均斷冀魯土地爭執案
6.天津四鄉地方不願劃歸天津特別市
7.鄉里械鬥的再認識
8.出現在70年代的幾份械鬥生死狀、條約、契約
9.鄉土中國與宗族宗法的色彩
10.城裡人的國土觀念與鄉下人的“心理地圖”
11.土地問題仍是現今農村最易引發邊界械鬥的導火索
12.糾纏不清的土地紛繁亂緒
13.為保自己的一方利益,與省政府打上了官司
14.一口水井“鬧革命”
15.黃河上,為解決灘地糾紛而出現的一道人文景觀
第四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1.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2.沒有森林的感覺
3.五方雜處爭山林
4.處在危險之中的山林之爭
5.森林大省的森林大爭議
6.六盤山,“何時縛住蒼龍”
7.雲貴川的“不明飛行物”
8.道法自然
第五章 不平靜的海灣
1.海島及由海島引發的故事
2.灘涂資源的地盤
3.海島、灘涂和海域爭議的藍色背景
4.河北新興的海興縣與山東老牌的無棣縣“叫板”
5.“前三島”都在自己家裡
6.沙洲三島也起事端
7.紅樹林能否為內伶仃島作證
8.從灘涂的邊緣到爭議的中心
9.遠離海島、海域爭議的幾種途徑
下 篇 共和國勘界壯舉
第六章 中國政府和高層領導人直面邊界爭議
1.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深切關注邊界爭議
2.江澤民派專機制止採金械鬥
3.“勘界總理”李鵬
4.朱鎔基嚴肅勘界責任
5.萬里、田紀雲親自主持調處蘇魯兩省微山湖爭議案
6.李先念、胡耀邦力促解決裕固族民眾的草場問題
第七章 民政部把處理邊界問題專門化
1.開門便遇問題成堆的邊界糾紛
2.首次調解,便以失敗而告終
3.全國邊境線平靜,民政部不指望調解可以息事寧人
4.崔乃夫首提全面勘定行政區域界線
5.既有協商調解的“藝術”,又有“調停人”難當的感慨
6.全面劃界的報告未獲批准,“邊界辦”卻獲準設立
7.“一試”激起千層浪
8.調查研究可以說明許多問題
“四至八到”的正確所指
“沿革”是什麼意思
行政區劃的由來
中國古代的邊界
中國古代也有解決邊界爭議的辦法
長城是中國的邊界嗎?
柳條邊與“清朝的行政區域邊界”
譚其驤談浙江省界、地區界的來歷
與勘界有關的兩個文化名人
“一畝三分地”的出處
分水嶺,分水界
四種線的一句話說法
邊界線上的趣聞
第八章 不露聲色的勘界試點線貫穿東西南北
1.勘界試點的前提
2.拉開勘界試點的帷幕
3.進展順利的一年
4.攻堅“四七三一一”
5.“線內開花線外香”
6.用時間的尺度去測量
第九章 幅員最大的內陸全面勘界
1.高規格的官方勘界領導組織與國家應承擔的責任
2.“三駕馬車”駕馭全面勘界的開局
3.1997,仍是勢頭看好的一年
4.思想不亂、勘界不斷、隊伍不散
內蒙古、黑龍江開始表彰勘界功臣
“換位思考”的皖豫線
早勘定,於國於民都有利的桂黔線
黔滇線:“睡著的娃娃莫搖醒”行不通
重慶的“退步方案”換來“進步界線”
不能讓湘渝線在兩州、區地段擱淺
攀枝花盛開勘界花
又領先一步的吉林
浙江,也是一個走在勘界前列的省份
低頭不見抬頭見——甘肅也有新突破
全面勘界第一線——藏新線
新疆又出新經驗
兩個埋設界樁的故事
華夏第一點——天安門廣場上的四交點
張牢生也談邊界線法制化
5.以聯席會議制度統領全面勘界的如期完成
6.既有壓力,也有機遇的決戰之年
第十章 三年跨越百年
——行政區域邊界管理數位化
l.微機啟示錄
2.超越障礙
3.填補了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一項空白
第十一章 不是尾聲的尾聲
1.從勘界的舞台走下來
2.不是尾聲又是尾聲的兩點說明
3.特別鳴謝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地介紹我國勘界情況的書稿。全書包括序章在內共12章,分上下兩編,以上下冊形式出版。它從中國國名形成的歷史講起,重點介紹了我國境內邊界爭議發生的邊界爭議(包括草原之爭、礦產之爭、土地之爭、江河湖海水域之爭)的由來、發展、解決過程,敘述了自1995年開始的全國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勘定情況,並用專章敘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處理邊界爭議的情況。本書資料豐富,融學術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體,有趣生動。
序章 追尋地平線上的界碑
1.在點與線的圓周內講述社會變遷的一本書
2.把界碑推向天邊盡頭
3.中國勘界史上的分光鏡
4.國民黨政府“釐正疆界”傳論
5.國家的疊影——行政區劃
6.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該有個確數
7.不能公布國土總面積的兩個原因
8.沒經勘定的邊界就像斷線的風箏
9.市場是一條可以移動的界線,但行政區域界線必須固定
10.太陽、土地和人,都是跨越歷史的證人
上 篇 不絕如縷的邊界爭議
第一章 遼闊的草原是誰的家
1.熟悉而又陌生的“草原帝國”
2.新疆不是“新的疆土”
3.西藏與青海,藏而不疆
4.三關和賀蘭山,也擋不住甘肅、寧夏的草原爭議風
5.“小西藏”和“香格里拉”
6.從歷史史料看草原的糾紛和械鬥
7.北洋政府搞不清“隆慶二十五族”即是“玉樹二十五族”
8.“環海八族”為了草原而冒死遷移
9.哈薩克族緣何“落戶”阿克塞
10.想起了民族幹部華寶藏
11.草原糾紛的一些基本數字和兩個名人的不同心情
12.感念草原,同時也感受爭議的淒涼
第二章 礦產不完全等於財富
1.礦產資源的分布及其爭議分析
2.先說丁文江的幾個故事
3.再說翁文灝其人其事
4.可可西里採金失控案
5.阿爾金山採金熱引發的大慘痛
6.石棉大混戰
7.河南陝西爭奪金礦案
8.現在的金子還會發光嗎
第三章 土地無姓氏
1.土地無姓氏的困惑
2.張之洞心急如焚奏議《請嚴定械鬥專條折》
3.從清延續到民國的鄉里械鬥
4.民國年間徽蘇兩省三縣關於西丹陽湖灘地的劃界糾紛
5.韓復榘均斷冀魯土地爭執案
6.天津四鄉地方不願劃歸天津特別市
7.鄉里械鬥的再認識
8.出現在70年代的幾份械鬥生死狀、條約、契約
9.鄉土中國與宗族宗法的色彩
10.城裡人的國土觀念與鄉下人的“心理地圖”
11.土地問題仍是現今農村最易引發邊界械鬥的導火索
12.糾纏不清的土地紛繁亂緒
13.為保自己的一方利益,與省政府打上了官司
14.一口水井“鬧革命”
15.黃河上,為解決灘地糾紛而出現的一道人文景觀
第四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1.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2.沒有森林的感覺
3.五方雜處爭山林
4.處在危險之中的山林之爭
5.森林大省的森林大爭議
6.六盤山,“何時縛住蒼龍”
7.雲貴川的“不明飛行物”
8.道法自然
第五章 不平靜的海灣
1.海島及由海島引發的故事
2.灘涂資源的地盤
3.海島、灘涂和海域爭議的藍色背景
4.河北新興的海興縣與山東老牌的無棣縣“叫板”
5.“前三島”都在自己家裡
6.沙洲三島也起事端
7.紅樹林能否為內伶仃島作證
8.從灘涂的邊緣到爭議的中心
9.遠離海島、海域爭議的幾種途徑
下 篇 共和國勘界壯舉
第六章 中國政府和高層領導人直面邊界爭議
1.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深切關注邊界爭議
2.江澤民派專機制止採金械鬥
3.“勘界總理”李鵬
4.朱鎔基嚴肅勘界責任
5.萬里、田紀雲親自主持調處蘇魯兩省微山湖爭議案
6.李先念、胡耀邦力促解決裕固族民眾的草場問題
第七章 民政部把處理邊界問題專門化
1.開門便遇問題成堆的邊界糾紛
2.首次調解,便以失敗而告終
3.全國邊境線平靜,民政部不指望調解可以息事寧人
4.崔乃夫首提全面勘定行政區域界線
5.既有協商調解的“藝術”,又有“調停人”難當的感慨
6.全面劃界的報告未獲批准,“邊界辦”卻獲準設立
7.“一試”激起千層浪
8.調查研究可以說明許多問題
“四至八到”的正確所指
“沿革”是什麼意思
行政區劃的由來
中國古代的邊界
中國古代也有解決邊界爭議的辦法
長城是中國的邊界嗎?
柳條邊與“清朝的行政區域邊界”
譚其驤談浙江省界、地區界的來歷
與勘界有關的兩個文化名人
“一畝三分地”的出處
分水嶺,分水界
四種線的一句話說法
邊界線上的趣聞
第八章 不露聲色的勘界試點線貫穿東西南北
1.勘界試點的前提
2.拉開勘界試點的帷幕
3.進展順利的一年
4.攻堅“四七三一一”
5.“線內開花線外香”
6.用時間的尺度去測量
第九章 幅員最大的內陸全面勘界
1.高規格的官方勘界領導組織與國家應承擔的責任
2.“三駕馬車”駕馭全面勘界的開局
3.1997,仍是勢頭看好的一年
4.思想不亂、勘界不斷、隊伍不散
內蒙古、黑龍江開始表彰勘界功臣
“換位思考”的皖豫線
早勘定,於國於民都有利的桂黔線
黔滇線:“睡著的娃娃莫搖醒”行不通
重慶的“退步方案”換來“進步界線”
不能讓湘渝線在兩州、區地段擱淺
攀枝花盛開勘界花
又領先一步的吉林
浙江,也是一個走在勘界前列的省份
低頭不見抬頭見——甘肅也有新突破
全面勘界第一線——藏新線
新疆又出新經驗
兩個埋設界樁的故事
華夏第一點——天安門廣場上的四交點
張牢生也談邊界線法制化
5.以聯席會議制度統領全面勘界的如期完成
6.既有壓力,也有機遇的決戰之年
第十章 三年跨越百年
——行政區域邊界管理數位化
l.微機啟示錄
2.超越障礙
3.填補了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一項空白
第十一章 不是尾聲的尾聲
1.從勘界的舞台走下來
2.不是尾聲又是尾聲的兩點說明
3.特別鳴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