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體檢

職場體檢

職場體檢是指對自身從事工作的一種測試方法。職場體檢提供的是一個科學的參照值,但是不能夠取代人的決策。職場體檢的準確性取決於測評技術及測評師素質。

名詞解釋

所謂職場體檢,即對一個人進行職場相關的測試從而判斷你的工作狀態,工作類型能指標,以便對你的職業前景、職業走向作出一定的指導作用。

分類

職場體檢職場體檢

4種行業勿忘“職場體檢”

銷售類

小翔在一家公司做銷售工作已經快5年了,據他講述,他的工作性質致使他經常在國內國外飛來飛去,即便是“回落”到地上也是有加不完的班、陪不完的客戶。這樣工作到現在只要應酬時間一長就會感到頭疼,行業的潛規則更是令他身心俱疲。
專家點評:做銷售工作的員工就是靠銷售業績生活,領到的薪水也與銷售的業績分不開。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業務,金融、房產、製造、醫藥、快銷、培訓等行業,銷售人員始終都要受“業績”這個緊箍咒所控,沒有業績的人就必定會被快速清理出局。銷售人員如果對當前的工作狀態不滿意,有必要抽時間認真梳理一下自己的問題,找出身心俱疲的真正原因。

文員類

李霞在一家公司擔任行政助理,她在這家公司工作了6年,沒想到公司突然宣布因為內部合併要進行一次大裁員。這些天她四處投簡歷,卻發現30歲的自己,大專文憑,又沒有獨特的技能和專長,根本就沒有面試的機會。
專家點評:非核心崗位的行政人員通常要承擔很大的從業風險,一旦公司有什麼變動,首先開刀的通常都是行政人員。避開公司裁員的有效辦法,就是經常保持警惕,了解並掌握公司的發展動向,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未雨綢繆,方能轉“危”為安,甚至尋找到新的更好的出路。秘書有一定的特殊性,平時不見得位高權重,但與高層領導接觸頻繁,如果工作能力強、對企業和老闆的忠誠度高的話,還是可以通過轉型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IT程式類

Tony是一家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到這家公司2年多來,覺得工作強度太大,一直在超負荷運轉。總感覺自己像頭老黃牛,日復一日地重複勞動,回報卻少之又少。現在對這份工作產生了職業倦怠。
專家點評:近年來,IT人才市場從業人員競爭激烈、人才流動性大、崗位相對不穩定,如果在職業生涯最初的3-5年內得不到晉升或轉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很容易因為長期的高強度工作而產生職業倦怠,且在技術更新的大潮中還面臨著競爭力衰退的殘酷事實。陷入職業發展困境中的IT人應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及性格,立足個人核心競爭力,積極尋求新的職業發展方向,實現職業生涯發展的“突圍”。

管理類

呂俊是一家貿易公司的部門主管。他工作已整整5年,一些重大項目的運作也能獨當一面,年底晉升部門經理應該沒問題,但最近一個入職不到2年的新人因完成了一張大單而倍受老闆青睞,老闆似乎也動搖了想提拔他的想法。由於畢業至今一直忙於手頭的工作,疏忽了知識的更新,在創新、學歷、能力方面是有點力不從心,如果這次不能勝出,恐怕會被淘汰出局。
專家點評:中層管理大多工作年限在5-8年左右,在工作技能、職業素養、人生閱歷上均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缺乏職業規劃,未能形成自己系統的競爭力模組,以致在進一步的上升通道中會遇到瓶頸,處境尷尬。此時,應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積極爭取晉升機會。若不能如願,就儘快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理性做好職業規劃,尋找新的、更合適的發展平台。

測評標準

職場體檢職場體檢

受各種因素影響,職業心理測評並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而且各種測評技術和測評師水平的參差不齊,會影響職場體檢的效果。 

北大心理系主任王壘認為,各種測評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會影響職場體檢的效果。
職場體檢的準確性取決於測評技術及測評師素質。從技術上來講,測試技術只是工具,需要改良,不能夠直接從國外拿來用或者簡單地翻譯成中文。因為跨文化的背景差異太複雜。比如在西方標新立異是受到稱許的行為,在中國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合群;而一套工具,也並不能夠適應所有的人,往往需要量體裁衣,診斷後提出一套評估方案才真正有效果。
對於職場醫生的素質,王壘認為需要大量的訓練,“就像學開車一樣,必須要有大量的練習經驗,並不是有一些人事方面的經驗就可以做測評”。
目前,到底採用什麼工具來進行職場體檢,或者什麼人才具備職場體檢職業醫師的資格,國內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專家觀點

不要迷信職場體檢!

不要迷信職場體檢不要迷信職場體檢

“職場體檢提供的是一個科學的參照值,但是不能夠取代人的決策。這與醫生看病是一樣的道理,驗血提供的只是一些指標,至於最後診斷結果乃至開藥方,還是要綜合判斷。而這種測量的準確性,很難達到100%。”白玲說。

在體檢過程中,情緒等因素會影響到體檢的真實結果。為了盡力減少這些影響,白玲也採用了一些方法進行調節,比如在她的門診室里,常放著大白兔糖,“大白兔是大家熟悉的,熟悉的東西就是可以掌控的,能夠讓客戶放鬆下來。”門診室的沙發也是特別經過挑選的,有紅色、灰色,“看到客戶坐到哪張沙發上,就已經知道她現在的心理狀態怎么樣。”白玲曾經接待過一位沮喪地坐在灰沙發上的女士,細聽後發現她的煩惱首先來源於她緊張的夫妻關係,白玲試圖幫助她把這個關係理清楚,還原到比較平靜的狀態後才正式對她進行全面檢查。

但即使是這樣,職場體檢也不能夠做到絕對準確。北京諾華仕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商務發展經理萬泓告訴記者,她們在為企業客戶體檢時,往往會配備輔導師,幫助參加體檢的人找到真實的狀態,因為一般只有10%的人能夠一遍做準,大部分人都需要指導後才能夠找準自己的類型,還有10%的人屬於特彆強勢型,他們認為自己的心理性格是希望成為的偶像或者英雄具備的素質,或者是自己特別看重的人對自己期待的素質,並非自己的真實狀態。萬泓介紹,曾經有一位大型企業的總經理,體檢後除了外向性格吻合之外,其他結果全部對不上號。

白玲也遇到過這種情況,“職場體檢會碰到兩種結果,一種是對方把我們當成親人,一種就是極端的牴觸情緒”,曾經有一位40多歲的男士氣憤地認為體檢報告與他的實際情況不符:“沒有人跟我說過我是這樣的人!”但在諮詢中白玲發現,他又一再地詢問如何改正在體檢報告中列出的職場缺陷。

做過了職場體檢,並不意味著完成了治療。白玲工作室旗下的專業諮詢師陳小倩介紹,有三類人做職場體檢效果不大:一是自身資源太少,不足以改變現狀的人;二是安於現狀,不肯做出努力改變的人;三是已經對自己比較了解,能夠自己解決職業方向的人。

白玲說,做了職場檢查後,只有30%的人會採取行動,30%的人無動於衷,剩下的人在“努力”。“只要努力的都不會後悔,我們只幫助自助者”。

目前整個職業心理測評行業水漲船高。在上海,發展勢頭最猛的階段,5天就冒出一家做職場體檢的公司。測評工具,來源眾多,有的屬國內自己開發;有的是直接從國外引進等;還有的是其他各種手段開發的五花八門的測評工具;而有人乾脆就依賴多年做人事的經驗,幾乎不採用測評技術,全憑經驗定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