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活潑的海豚

海豚是令人喜愛的動物,人們揚帆出海常會在前進途中發現海啄出沒。它們時而在船頭引路,弄潮戲波,時而與船並駕齊驅,你追我趕,時而潛游水下,此起彼伏,更不時躍出水面,
歡騰雀躍。它們少者三五成群,多者成千上萬頭,以數里長的佇列自“天外”蜂擁而來,浩浩蕩蕩、載沉載浮,熙熙攘攘,勢不可當,常使人難免有幾分不安與緊張。

海啄是齒鯨中的重要成員,人們習慣上把體長不足5米的小型齒鯨稱作海豚。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海豚江豚皆因形命名。“海豚生海中,候風潮出沒,形如豚,鼻在腦上。作聲,噴水直上,百數為群,…其狀大如數百斤豬。形色青黑如鮎魚,有兩乳,有
雄,數枚同行,一浮一沒。”我國不少地區至今仍把江豚稱作江豬。

海豚種類很多。我國常見的有性情溫順、頭部無喙的江豚;有頭具長喙、活潑可愛的寬吻海豚;有背鰭後緣白色、狀如刀刃的鐮鰭斑紋海豚;有體色斑駁的條紋原海豚;有在廈門港常年都可見到選作香港回歸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有相比之下顯得小巧伶俐的真海豚;還有我國特產,棲於長江、洞庭湖等淡水中的白鰭豚等近20種。

海豚是海之驕子。科學家發現它有許多獨特之處,使它充分適應海洋生活。

它的游速很快,每小時可達30海里,且輕鬆自如,比等大且具相同動力的魚雷速度快一倍。當然,流線型體形,光滑的體表,可以減少水的阻力;發達的運動肌肉和尾鰭,能提高推進效率。但最主要的是它有彈性表皮,皮膚像橡膠一樣柔軟而有彈性,能隨著海水對體表壓力的變化而變化。在壓力大的地方沿垂直於皮膚表面的方向向上壓縮,在壓力小處向外膨脹,即隨水流作相應
的波浪運動,把紊流變成層流。紊流是成旋渦狀紊亂的流,阻力大;層流是和動物體表平行的流,阻力小。當海豚以每小時37公里的速度游泳時,它本身所用的力僅為其所受阻力的1
/7。

海豚的潛水能力很強,在三四百米深處,可以用2.88米每秒的速度快速下潛或上浮,在水下可呆上十幾分鐘或更長時間,從不患潛水病。它潛水時心搏變慢,可以從在水面的90次每分降到12~20次每分,減少甚至中斷對內臟和肌肉的供血,保證腦和心臟的氧氣供應,代謝率降低到在水面時的l/4,所以它潛水時間很長。

海豚有高超的回聲定位本領。所謂回聲定位是動物的第六感覺,即動物不斷地向前發射超音波,遇到魚等物體時產生回聲,動物靠監聽這種回聲信號來分辨目標,了解環境,在原理上和潛艇用的聲納相同,因此也被稱作海啄聲納。它利用這一系統能準確地辨別方位,測定水深,識別海底性質,了解沉沒物體的大小和性質,測量離岸距離,並能分辨魚、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等各種食物。即使把它的眼睛蒙住,它也能在各種迷宮中自如地遊動,甚至能在距離6~8米遠處分辨出哪一個是魚塊,哪一個是與其等大的膠囊,還能從面積相同的玻璃、塑膠、鉛、銅板中把銅板識別出來。即使兩塊鉛板和銅板的面積相同,經計算二者對聲音的反射也相同,放在一起,它也能正確地識別出銅板。海啄還能識別出裝在粗麻袋裡的各種幾何圖形,甚至能知道裝在金屬盒裡的活塞的各種不同形態。

海豚還能利用聲納,相互通訊,找到同伴,保持個體間的接觸。在情緒激昂,處於不安、好奇及飢餓、疼痛、召喚異性時,都能發出不同的信號,彼此進行交流,遇難時也會發出求救信號。

海啄智力發達,頭腦聰明,學習速度快。它的大腦發達,平均重1.6公斤,海豚腦重占體重的1.17%(人腦重1.5公斤,人腦重占體重的2.1%),而且海豚腦的溝回很發達,外觀與人腦相似。所以海豚不僅能學會表演許多節目,如站圈、頂球、跳繩、與人握手、拉船等,
而且能為潛水人員擔任聯絡員,進行海底救生,打撈海底遺物如火箭、水雷及深水炸彈等,還能進行軍事偵察,蒐集海洋學資料,甚至監視橋樑、護送袖珍潛艇及蛙人等。海豚為船隻導航和海豚救人的事古今中外屢有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