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主義心理學

聯想主義心理學,用心理、觀念以及精神要素的聯想來說明人的心理的學說,來源於英國的經驗主義心理學。

聯想主義心理學

正文

用心理、觀念以及精神要素的聯想來說明人的心理的學說。由於它用簡單的要素說明複雜的心理活動,所以又稱為原子論。聯想主義心理學來源於英國的經驗主義心理學。經驗主義心理學主張:①感覺過程起主要的作用;②把意識經驗分析為元素;③通過聯想的機制把元素綜合為較複雜的心理經驗;④強調意識過程。聯想一詞首先由英國的J.洛克提出,因此他被看作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聯想主義心理學主要以英國的D.哈特利、J.密爾父子、A.培因和H.斯賓塞等人為代表。
哈特利是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締造者。他十分重視聯想的作用,並堅持用聯想來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他認為聯想有兩種:同時性聯想和相繼性聯想。這兩種聯想對觀念的融合非常重要,它既可以組合為複合觀念,又可以集結為具有新性質的複雜觀念。這就是哈特利心理混合說的理論來源。哈特利還力圖用神經振動說來解釋聯想的生理基礎,認為聯想是原來的神經振動痕跡作用的結果。他把傳統的3條聯想律歸結為一個接近律,認為接近律是聯想的根本規律。
J.密爾是聯想主義心理學在英國的一位重要的傳播者。他認為聯想有兩種:一是同時性聯想;二是相繼性聯想。他堅持接近律為聯想的主律,並補充解釋了生動性和頻度這兩條聯想副律。由於他堅持“心理力學說”,認為複雜的觀念不是化學的結合,而是機械的結合,以致把聯想主義的機械觀推到了極端,完全陷入了形上學的境地。
J.密爾的兒子J.S.密爾用“心理化學說”取代了其父的“心理力學說”。在聯想問題上,起碼有兩點區別:一是他反對把聯想看作是被動的聯結而忽視聯想的主動性;二是反對用力學觀點來處理觀念的聯合。他也提出了幾種聯想律,但他仍著眼於整個聯想歷程的共同基礎。1865年他提出4條聯想律:類似律、 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從本質上看,J.S.密爾的“心理化學說”不過是在主觀意識中尋求各個觀念元素的化合過程,顯然也屬於主觀唯心論的聯想主義。
培因是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最重要代表。他主張聯想律應包括接近律和類似律兩項。他以為兩種動作或感覺如果以前同時發生,以後也可同時發生,就是可以互相結合;結果若有一個在意識中出現,另一個也成為觀念而出現,這是接近律的表現。至於類似律,他主張也是聯想的一個規律,並認為類似聯想比接近聯想更為重要,因為創造發明都是由於類似聯想所引起的。由於他用聯想原則解釋各種心理現象,對聯想的規律、種類和動力學等一系列問題都作了闡述,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聯想主義心理學體系,把聯想主義推進到最高峰。
培因之後的聯想主義,是沿著斯賓塞的一條直線前進的。斯賓塞認為情感和關係都可造成聯合。聯合的基本原則就是類似律。因為聯合是在經驗內建築起來的,所以他不能完全放棄接近性。他也以明了性和重複性為聯合的條件,也就是說連續的重複有減弱的效力。斯賓塞的聯想主義是以他的進化說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聯合的頻因律可累代呈現其活動。聯合屢經重複之後,就產生一種遺傳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可以隨世代而累積。這就是斯賓塞對於習得聯合的遺傳及本能的見解。後來,這個進化的聯想主義對感覺主義、動物心理學、美國的機能心理學以及心理學的先天說都有間接的影響。
參考書目
 高覺敷主編:《西方近代心理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