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瑪利亞濱珊瑚

聖瑪利亞濱珊瑚

聖瑪利亞濱珊瑚,石珊瑚目,胞動物門,珊瑚綱,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孔珊瑚科、濱珊瑚屬。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身體呈六分的兩輻射對稱,口部體壁內陷形成了口道,胃腔內體壁的內胚層向心延伸形成了隔膜。肌肉發達,中膠層中有細胞存在,生殖細胞來源於內胚層,可形成骨骼。全部海產,為群體,有骨骼,可造礁,口道溝的存在使其身體呈現兩輻射對稱,隔膜可支持並增大消化面積。生活環境在熱帶、亞熱帶,均可生存,在淺海、深海,以及各種基質的海底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萬那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聖瑪利亞濱珊瑚
【拉丁學名】Porites myrmidonensis
【命名者及時間】Veron 1985
【科屬分類】動物界刺胞動物門珊瑚綱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孔珊瑚科、濱珊瑚屬

物種概述

聖瑪利亞濱珊瑚是水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習單體或群體生活,觸手及隔膜為6或6的倍數。觸手指狀,隔膜成對發生,肌肉多相對而生,口道溝兩個。如有骨骼,其骨骼均在體外,由表皮層分泌形成。是常見的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的動物,每個蟲體與海葵相似,其基盤部分與體壁的外胚層細胞能分泌石灰質物質,積存在蟲體的底面、側面及隔膜間等處,好像每個蟲體都坐在一個石灰座上,稱為珊瑚座。單體最大的直徑可達50厘米,群體中的個體直徑僅有幾毫米。結構與海葵很相似,隔膜成對,但缺乏明顯的口道溝,具鈣質杯狀外骨骼。是造礁珊瑚,通常長成球形或圓柱形;有些則長成分枝形或板葉形,特徵是具有小型多孔的珊瑚骨骼。生長在平坦海域的環礁表面,尤其是水深10米以內、水流較強的海域。濾食浮游性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萬那杜。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