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泉寺[北京懷柔]

聖泉寺[北京懷柔]

聖泉寺,蕭邑八景稱最。始建於北宋年間,鄉賢竇師道在此隱居,並修築拱翠堂,明清時期亦有修擴,歷來是遊人雅士流連之地 。距今(2015年)已800餘年歷史。有房舍30餘間,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聖泉”而得名。 聖泉寺景區占地約5平方公里,主要以寺廟為核心,多種景點環繞。山陰之左有桃花洞,傳為桃花仙子修行的地方,寺北有石洞,深丈餘,昔有讀書聲,故名書聲賢洞,亦是蕭城八景之一。寺東聖泉水,是礦泉水中的上品。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泉水甘洌,來此取水遊樂者絡繹不絕。素有江南第一泉的美稱,有“聖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後語。 聖泉寺景區交通便利,景區山水奇美,幽靜深遠,集眾多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適宜登山健身、休閒觀光,探身仿古、禮佛拜祖。

歷史沿革

聖泉寺位於聖泉亭西。據蕭縣舊志記載, 北宋時,鄉賢竇師道(沔)隱居於此,卒後,其侄竇明遠(墩禮)在泉旁建“拱翠堂”,為此處最早建築。金明昌三年(1192)改為“龍泉禪院”始為佛教寺院。明時改稱聖泉寺,後寺廟傾塌。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縣孫重光又於泉旁建“虛谷堂”。嘉靖三十七年(1558)“虛谷堂”毀於大風。隆慶二年(1568)滿聰和尚化緣重修。廟依山勢,殿廡門廊,頗為壯觀。清朝後期,開始敗落,今殿宇大部坍塌,僅存遺址。

地理環境

聖泉水聖泉水

聖泉寺位於蕭縣城西北1.5公里的泉山北坡,景區背靠燕山,前擁懷沙 河,景區占地5平方公里,區內九龍山,前彌勒頂海拔388米。山麓至禪林春曉段, 海拔落差288米,旅遊步道平均坡度25度。前峰以北,高嶺百轉,群峰林立,峰嶺之間溝谷棋布。後峰觀音頂海拔393米。觀音頂前,天成一道迂迴峽谷。峽谷中段地勢稍見平闊外,有唐代古德始創對泉山觀音古寺。禪林春曉至觀音寺段,平均海拔320米,旅遊步道平均坡度1.3度。

主要景點

古寺

廟宇廟宇

古寺始建於北宋時期,住宅是典型的中原傳統漢族建築。聖泉寺景區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隆慶二年(1568)滿聰和尚所修。截止2015年有房舍30餘間,2014年7月20日,蕭縣聖泉寺景區新建大雄寶殿。

賢洞書聲

“二子書聲洞”位於寺西南數十步,深丈餘,傳說古時行人夜過洞下,常聞洞中讀書聲,細聽是二人一問一答,故名。舊志稱“賢洞書聲”,列為八景之一。

泉水

賢洞書聲賢洞書聲

泉水位於縣城西北三里的泉山北坡,原名“菩薩泉”,相傳古時有一書生路過此地,尋水解渴,見一老嫗端坐石上,書生以禮相問,嫗靜坐不語,再問,笑指背後岩下,書生往視,果有一泉,飲畢欲謝,嫗不復見,故名。泉旁的岩石上原刻有碗大的“菩薩泉”三字。明時更泉名為聖泉,泉上有一亭子,為清雍正十年(1732)知縣溫長發所建,聖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水清甘甜。盛夏,周圍村民來山汲泉水消暑,引以為快。有“聖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後語,並戲稱“喝死不傷人”。

桃花洞

聖泉寺[北京懷柔]聖泉寺[北京懷柔]

桃花洞位於聖泉山西側半山腰間,在聖泉寺西南3里許。洞前有草坪,洞後懸崖峭壁,左右怪石嶙峋。進入古洞須從巨石縫中側身而過。洞內可溶百人,潮濕無光,寒氣逼人。洞內南北另有四個小洞,所謂“洞中有洞”。又稱“一線天”,那裡簡直就是一處無人能入之境。傳說是金兵南侵之時,當地一位名 叫“桃花娘子”的女英雄,率領當地人民抗金,後來在這絕谷之中,被金兵困住。“桃花娘子”為了不落入金兵之手,在“一線天”最險要的地方跳了下來。後人為了紀念她,就將“一線天”上面的洞叫作“桃花洞”。最奇的是在洞口有一株桃花,年年綻放,卻從不結果!

三仙台

三仙台三仙台

三仙台在今三仙台村和盛村之間,與故蕭城隔水相望,山高不過百米,因為靠近蕭城,相傳“八仙”中的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曾于山上停憩,在山上留下三雙足印,故名三仙台。明代這裡曾是遊人雅士匯集的流連之所,山上樹木繁茂,登臨之下又可遍覽蕭縣故城風貌,明代中期因此入選蕭縣八景之一。

防空洞

聖泉寺南大門聖泉寺南大門

蕭縣防空洞是上世紀為了未來戰爭需要修建的防禦工程,在半山腰上,全長500多米,洞裡沒有任何照明裝置,冬暖夏涼。是去聖泉寺遊玩,具有挑戰性的一個項目。走出防空洞可以觀覽到蕭縣城區全貌。

美食

麵皮

聖泉寺[北京懷柔]聖泉寺[北京懷柔]

蕭縣麵皮出名,尤其聖泉寺的是麵皮中的極品,是以大米為原料,經過浸泡,磨成米漿,加水稀調相宜,上特製的籠蒸熟,待冷卻後切成細條,再輔以豆芽、菠菜、胡蘿蔔絲,調配入芝麻醬、辣椒醬、大蒜汁、生薑汁、芥末、五香粉、精鹽等佐料。拌後紅綠相映,黃白互襯,色澤鮮亮,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風味獨特。麵皮吃法很多,除涼食外,還可晾乾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與蝦片媲美。還有炒、燴等吃法。它早已是人們喜愛的、風味獨特的地方名小吃。

蛙魚

冰涼可口的娃魚是聖泉寺另一特色小吃,製作“蛙魚”的原料,大多選用山芋澱粉。加入醋(醬油),胡蘿蔔鹹菜(花生米、羅乾子),辣椒糊等原料後,味道清涼順滑爽口,是當地人不可多得的休閒美食。

景區文化

核心景觀區聖泉寺周圍,有眾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只大殿門口那兩棵古柏已經在這裡靜靜的守候了七百多年。人文遺蹟中,存在許多無從破解的神異古怪的謎團。自古以來,無數到訪者揣摩猜測,見仁見智,在民間醞釀成眾多神奇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口耳相傳,使聖泉山觀音寺名聲遠播。信仰者、獵奇者、訪奇者絡繹而來,各有心得而雲,使聖泉山觀音寺地處深山卻不蕭索,遠離人境卻香火殷盛。

題聖泉

詩詞

題聖泉
瀑布山腰老樹前 僧寮一簇鎖寒煙
不經 陸羽 煎茶過 誰定江南第幾泉

相關

清人王維翰《題聖泉》詩讚云:“”據說,聖泉寺的泉水就滋潤了聖泉寺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落:三仙台。建國前此泉水特別豐盈,從未見底,溢出的泉水,經地下引水渠,流向寺廟大門東面的一個水龍頭,其外形是龍形,泉水由其口中流向,最終留下三仙台。單近幾年由於天氣乾旱,水量不及以前,除非雨季一般均在泉水底部保持約一碗水的水量。泉山觀音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但風雲變幻,已找不到確切的文字記載。

三仙台

詩詞

三仙台
羽客緣何不問名,獨余衰草漫空坪 仙家棋局千年換,石屋松蘿幾月明
戍壘高低銷劫火,漁歌遠近入孤城 登臨此際雲門寂,天半惟聞鐘磬聲

相關

數百年前的一天,一位詩人登上了這個不高的山頂,夕陽映襯下的點點戍壘令人倍感蒼涼,遠處漁人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回家的漁歌聲越來越近,這時寂靜的山上傳來了招集僧人晚課的鐘磬聲,一水相隔的古城華燈初上,炊煙漸起,不知是宦遊在外對家鄉的思念,還是這個古老的孤城帶來的滄桑感慨,詩人心緒難平,寫下了這首七律。這個詩人叫莫麟,浙江人,明朝嘉靖年間曾在蕭縣擔任一個小官。這個古城叫蕭城。這座山就是三仙台。

賢洞書聲

詩詞

賢洞書聲
樵斧空林聽不窮,書聲又出碧嚴東。 磐阿自有青雲士,林下寧無黃石公。
菩薩泉從千澗落,桃花洞隔一山通。 於今拱翠堂前路,可比嫏嬛入夢中。

相關

清人任國鑌所作。

旅遊指南

登山節

每年大年初一是蕭縣聖泉寺的登山節,恰逢那天,全縣的民眾,無論老少,都會傾城登山。山上人頭涌動,有些時候竟造成擁堵現象,為的是一品山上之甘冽聖泉水,二是嘗聖泉寺山上的薄皮麵皮,三是到山上燒香求福。關於初一登山是有說法的,過年每日大魚大肉吃著,登山可消耗體力鍛鍊身體,讓自己懶散的身體重新振奮起來,準備迎接新的一年。過年不能走遠,而在家中呆著未免太無趣,所以,一家老小齊爬山,等下山後,體力消耗的差不多,晚上吃飯也更香。

景區票價

聖泉寺景區

淡季免費 10.31-4.15

旺季免費 4.16-10.30

交通信息

聖泉寺,位於安徽省蕭縣城區北1.5公里,蕭城一中附近。自駕游從連霍高速丁里出口進入省道202,往北進入城區。從連霍高速朱圩子下高速的往西走省道301到蕭縣城區。徐州方向的走311國道,到蕭縣城區。

傳承

傳承意義

核心景觀區聖泉寺周圍,有眾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尤其人文遺蹟中,存在許多無從破解的神異古怪的謎團。自古以來,無數到訪者揣摩猜測,見仁見智,在民間醞釀成眾多神奇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口耳相傳,使聖泉寺名聲遠播。信仰者、獵奇者、訪奇者絡繹而來,各有心得而雲,使聖泉寺地處深山卻不蕭索,遠離人境卻香火殷盛。

登山節

每年大年初一是蕭縣聖泉寺的登山節,恰逢那天,全縣的民眾,無論老少,都會傾城登山。山上人頭涌動,有些時候竟造成擁堵現象,為的是一品山上之甘冽聖泉水,二是嘗聖泉寺山上的薄皮麵皮,三是到山上燒香求福。關於初一登山是有說法的,過年每日大魚大肉吃著,登山可消耗體力鍛鍊身體,讓自己懶散的身體重新振奮起來,準備迎接新的一年。過年不能走遠,而在家中呆著未免太無趣,所以,一家老小齊爬山,等下山後,體力消耗的差不多,晚上吃飯也更香。

歷史滄桑

聖泉寺坐落在蕭縣東北面的泉山上,因山上有一眼山泉而得名,寺里住著幾位僧人,整個寺廟給人的感覺是有點破敗,尤其是大殿好像是年久失修的樣子,和寺里的僧人攀談得知,他們是從浙江寧波被佛教組織派遣過來的,來這裡有兩年了,他們來之前這裡已很久沒有僧人主持了,我和先生覺得他們來這裡很不容易,一定很清苦,僧人平靜得告訴我們能來這裡也是緣分,在那裡都一樣,談不上清苦不清苦。在寺里碰到一位長年住在山上的陳姓老者,聽他講了關於聖泉寺的一些傳說。據說這個廟重建於宋朝年間,至於具體的年代或許沒人能說得清楚,不過大殿門口那兩棵古柏已經在這裡靜靜的守候了七百多年。

聖泉寺:原名聖泉院。位於龜山西之魁山下(青陽縣杜村鄉龍華村境內)。北宋治平元年(1064)建,南宋寶慶三年(1227)朝廷賜額。陳岩《聖泉院》詩原註:“自縞溪至山南。院後聖泉,冬夏不涸,多產異石,五色彩錯。”詩云:“釋子親傳馬祖衣,枯藤來此卓煙霏。斕斑錦石寒泉底,湛碧中涵五色輝。”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嘉靖王一槐《九華山志》卷二載:“聖泉院,自縞溪至山南。院後有泉,冬夏不涸,中產五色石,故名聖泉。而院因其名。江西馬祖弟子凱口禪師道場也。”清代寺尚存。1949年後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