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集

同名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耕耘集 陳景明 著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文匯文化傳播中心
網路支持:華人民間記憶網
頁數:236頁
開本:140*200 1/32目錄信息

前言
第一章 散文篇 1
恩愛夫妻共患難 2
相互尊重, 家庭溫馨 4
個性宜相容,家庭方溫馨 6
互慰暖心房 8
老人健在就是福 10
寬容高齡老人的過錯 12
緬懷恩師蕭殷 14
師恩如山 17
……
第二章 人物通訊報導篇 73
願雛鷹展翅更高飛 74
願雛燕展翅更高飛 76
林新苗 79
少年壯志臨墨池 80
學不可以己 82
校園“四姐妹” 84
一位殘疾生的感激 85
當同學不幸病逝之後 87
求之不得,無知漢用錢買婚姻
上當受騙,妙齡女出逃反陪命 88
神針妙手驅病魔 90
武苑培英 92
翰墨神韻,脫穎而出 94
學貴有法 96
部隊大學校,使人變了樣 99
……
第三章 雜文評論篇 135
華東鄉名小考 136
迷途知返不為晚 138
貴嶼郵政分局聞過則改 140
吞雲吐霧何時休? 141
濫交筆友,弊多利少 143
讓農村電價真正降下來 145
說一說學生的逆反心理 146
預防青春期意外創傷 148
謹防現代“梁祝”悲劇重演 150
如此輕生不值! 152
老年夫妻分居利弊談 154
……
第四章 附 錄 196
常綠的精神家園 197
咬定青山不放鬆 199
壯志未酬駕鶴去 206
以陶為師構建和諧教育 211
《耕耘集》閱後感(五言) 218
後 記 220

作品欣賞

恩愛夫妻共患難
誰都知道,人一旦結婚,便進入圍城,從喜結連理、歡度蜜月,到白頭偕老,要經歷數十年的生活磨難。這就需要夫妻兩人同甘共苦,相知相愛。
我當年從教育戰線重新分配到惠州日報社時,經常下機關農村採訪,由於父母年邁,在家無人侍奉,我怕犯了“逆子不孝”的天條,奉父母之命,娶了家鄉一位高中畢業的農村姑娘為妻子。新婚時兩人沒有感情基礎,而且結婚後兩地跨區分居,長達十年之久,待到生了小孩之後,兩人漸漸加深了感情。俗話說:“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紐帶”。親情加深了感情,於是像李準所作的電影《李雙雙小傳》里的李雙雙一樣先結婚後才戀愛。由於“文革”期間強調農業學大寨,妻是農村戶口,很難進城,我倆仍要像牛郎織女般一年相會一次。不得已我於1979年申調回家鄉,入孔門,執教鞭。其時妻在家既繡花又耕田,我農忙時節也與妻一同奮戰在田野里。盼到1984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之後,我們全家才辦了農轉非手續,吃起商品糧。妻在本鄉國小當民辦老師,領取長達10年的低薪,1994年12月才獲轉正。這期間經歷幾多磨難,夫妻可說是勤澆連理樹,相愛且和洽,勇闖困難關。
1997年的一天,長男因出差途中遭車禍身亡。噩耗傳來,如五雷轟頂,82歲高齡的老母親,愛孫如命,承受不了這一意外的打擊,當場想撞牆自殺,幸得鄰居嬸姆相救,才倖免一死。妻聞惡訊眼冒金花,昏厥過去。我其時因長男單位領導來電催促即赴出事地點處理善後工作,只得節哀忍痛,但事後痛定思痛,病倒臥床不起。此後經常沉默不語,不思飲食。面對這個受了橫禍重創的家,當時公務繁忙的妻子強忍悲痛,一面安慰婆婆,勸釋本人,照顧和教育其他子女,一面堅持做好本職工作,受到鎮教辦領導的表揚,還連年被評為鎮先進教育工作者,出席鎮人代會,1998年還被評為潮陽市優秀教師。被鎮婦聯授予“女強人”和“好母親”的光榮稱號。三個小孩在我夫妻的培育下,都相繼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一家人過上恩愛和睦、幸福美好的生活。
寬容高齡老人的過錯
老母親已有90歲高齡了,她是農村婦女,沒文化,言語缺修養,好擺“老資格”,而且耳聾眼花,亂罵人訓人。近年來,我發現她神經有點紊亂。比方說,到衛生間洗澡時,因健忘,洗完澡忘記關熱水器增壓泵的電掣開關(我家自設水塔,需要增壓才能加壓把水抽上水塔使用),致使泵電球空轉,發高熱,把線圈燒壞,這樣連續弄壞兩個增壓泵。我不便責備她,建議洗澡前由我替她調好熱水,但她卻責備我限制她的自由。又如她常失眠,早晨三、四點鐘便要起床自個兒到廚房煮稀飯充飢。煮飯是子孫應盡責任,何必她自己動手?可是她偏偏要去開啟石油氣爐,往往由於眼花看不準火候,高壓鍋中的水開了也看不見,沒及時關爐門,米湯便流得滿地都是;而且鍋拿開後常常忘關氣閥,任由石油氣繼續燃燒。我雖多次提醒勸阻,她仍我行我素,真氣煞也。但一想起她是生身之母,年輕時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扯大,近60歲時還幫我把四個孩子帶大,氣便消了。同時生活上細心服侍,以盡孝道。
我耐心說服,動以情,曉以理,她老人家終於漸漸聽話,不再自己打火燒水洗澡和到廚房煮飯了,真正做到“老之將至,飯來張口”哩!
筆者以切身體會,願天下為人兒孫的讀者諸君,需多體諒高齡父母的心理氣質變化,誠如潮汕諺語所云:“老人猶如孩童”。諒解其短處,做好安全防範諸事宜,使高齡父母多活幾年,真正安度餘生。
幸福當思來之不易
金秋十月二十五日,迎來了母校汕頭潮陽一中建校190周年慶典。筆者是59屆4班老校友,年過古稀,不顧舟車勞頓,趕在是日八點半前到達母校。一踏進校門,學校領導及眾位師弟師妹列隊校道兩旁歡迎,令我十分感動,但見母校綠樹成蔭,教學和宿舍樓群林立,環境清幽,堪稱育才用地。會後我們五六十年代校友舉行座談會,回眸當年就讀母校的難忘歲月,深切緬懷哺育我們成長的母校及教導我們成才的宗師,商定明年春節將在棉城聚會,宴請健在的班科任,特別是慰問年老多病、經濟拮据的宗師。筆者細閱了母校贈送的本次校慶紀念冊及播放錄像帶,深入了解母校歷史的沿革情況,感慨萬千。
往事回放,猶在眼前。我們59屆的校友是1956年考進潮陽一中就讀的。當時的校長是李達(原潮陽縣委委員)、教導主任鄭定容、副教導主任劉苹(曾寫作有名的《東山賦》,後晉升為副縣長)。校舍非常簡陋,全校三個年級共有十三個班(其中高二級共有五個班,第五班是由原陳店中學的戴帽高中,由於辦學條件不足,才割讓歸併入高級中學的。每班四十人,總共才400多人。)同學們在平房裡上課,每個男生宿舍住五十多人,睡上下鋪的木製床,女生比較少,住得寬鬆些。除少數棉城本地生走讀外,大多外地生都內宿。現在的師弟師妹還不知道,當年學校的禮堂是用竹架蓋蓬搭建的,開會用膳兩用。由於正處大躍進時期,物資匱乏,憑證供應,生活過得緊巴,我們學生每八人一桌,糧食由學生自己控制(每月國家供糧24斤,其中大米16斤,雜糧8斤),每餐下米及雜糧於蒸缽到廚房炊熟食用,至於每月8元的菜金豐盛程度如何可想而知,只求基本飽肚而已矣。當時的學校領導貫徹毛主席“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都要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還特彆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於是在東山校園南面開荒60畝,創辦我縣第一個校辦農場,同學們在學習之餘,還要荷鋤開荒墾種。筆者猶記當時國家正提出大煉鋼鐵,力爭3年內產鋼15萬噸趕超英國的口號。於是乎,我們高二年級的同學停課一周到沙隴鎮某地安營紮寨,挖冢掘墳(因當時大躍進,產生浮誇風,國家鋼產量實少,只得拆門窗鋼條,挖墳墓中的鋼筋來濫竽充數)。筆者當時與同班郭成傑(原潮陽縣人民醫院內科副主任,已逝)合作挖墳,剛好挖到一座新墳,逝者屍骨未寒,臭不堪聞,差點暈倒,也只能忍氣吞聲,否則,“反對大躍進”的罪名就會加在你的頭上啊!
1957年反右鬥爭餘悸未消,學生被戴上帽子起碼被剝奪參加聯考權利!此外,學生還要勤工儉學,成立理髮組,義務為同學理髮,每學期還要下廚房幫廚,培養勞動習慣。總而言之,當時我們這班學生哥在學校住不好、吃不飽,勞動任務繁重,但難能可貴的是卻有一班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生如子的老師在執教我們。如語文科的鄭國柱、周了恩、林金靈、黃華(後兩位都當過編輯);外語科的李春、楊銳志(留蘇預備生、俄語非常好);物理科的郭預標、林梁(畢業於清華電機系,對修理電機非常內行,常被外人請去修理機械);化學科駱學仁(女);數學科謝存心(教代數,心算很靈)、林僑定(教三角)、黃階(教幾何)。他們在縣內都有頗高知名度;政治科陳兆熊(全國教師系統勞模、特級教師,聯考政治科縣中心教研組長,猜聯考題十拿九穩,威信頗高);體育科劉特佳(籃球打得非常好,速度快,投籃準,是學校籃球代表隊主力)。當年我們這些二十上下、稚氣未脫的青年,雖然由於時代的局限,環境艱苦,但都能隨遇而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奮力讀書,後來多數能考上大學,事業有成。其中佼佼者有連建園(考上清華水利系,成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總工程師);陳對明(畢業於廣東工學院,參與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的研製和現場爆炸的工作,成為核工業部高級電器工程師);鄱義信(考上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醫學院,成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教授);鄭光圃(考上廣州中山醫學院,成為該院附二院胸外科主任、教授);何業光(考上廣州華師中文系,成為廣東省高教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副總編審);陳式寬(學歷不詳、成為高級經濟師,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潮陽一中北京校友會會長);鄭大進(高中畢業後到海南參軍,成為海南軍區副政委、少將軍銜);張盛傳(考上廣州華師歷史系,成為汕頭市十佳校長);李廷媚(原母校廣播室廣播員,說一口流利的國語,考上肇慶師專,成為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林玉淑(原母校59屆學校團總支書記,成為廣州體育中心學院副院長)(篇幅所限,以篇慨全)。當時母校地處僻遠,西臨西校場,是國民黨用來槍斃革命志士死囚的地方,晚上陰森可怕,真是“萬戶蕭疏鬼唱歌”,令人畏而卻步。從校門至東門橋(即現在縣人行附近)這一帶當時是兵營,周邊沒有居民和商店,人煙稀少。晚上想到文光塔下的人民戲院觀看一場電影戲劇,都膽寒心顫,怕出意外。儘管如此,那時校文工團仍應運而生。以60屆學校學生會文娛部長馬桂武為團長(後為汕頭市中心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下設舞蹈隊、合唱隊、器樂隊(筆者是隊長),經常在校內及周邊村居演出,水平頗高,聲譽甚佳。
對比現在,昔不如今啊!母校現在已實現多媒體、電腦化、網路化,教學條件優越,2007年10月,母校已被廣東省第一批確認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標誌著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質量達到較高的水平。在年富力強、廣東省名校長胡展航為首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帶動下,擁有一大批教學拔尖人材,學生數已達3300人。近幾年來學生學科項目競賽每年都獲省、國級以上獎勵,聯考重點線、本科線上線率分別接近或超過50%、80%。形勢喜人,令老校友們振奮!
親愛的目前就讀母校的師弟師妹們: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世界是你們的,未來是你們的!你們有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住的是寬敞明亮的宿舍樓,食堂里飯熱菜香,菜式多樣,任君選擇,不限量供應。這是各級黨政重視支持的結果,是時代所使然,是蔡東士、李光隆及歷屆校友親切關懷和鼎力幫助的結晶。你們是喝甜水長大的呀!“忘記過去,就是意味著背叛。”(列寧語)但願你們身在福中應知福,不負老校友的祈望,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啊!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貴州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8月1日)
平裝: 579頁
開本: 16
ISBN: 9787221086556
條形碼: 9787221086556
產品尺寸及重量: 25.4 x 16.8 x 3.6 cm ; 939 g
ASIN: B0034KYHN4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反映作者成長與奮進的詩文集,也是促進貴州加快發展研究的力作。它於平實之中寓新意,探索之中揭真諦,素樸之中寄真情。

作者簡介

丁濟康,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共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童年時代隨父母軍旅生涯在成都、閩南等地生活。在新中國的溫暖陽光下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懈奮鬥。曾長期從事文秘和領導工作,歷任貴州省委辦公廳副處長、省紀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共凱里市委副書記、中共安順地委副書記、省委政研室主任等職,還曾任省委委員、省紀委委員、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有時政、理論、文史、調研等作品,在國家及省級報刊上發表,民本思想深厚,著述頗豐,是反映我們這一時代的真實記錄。尤對深化貴州基本省情及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加快貴州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很有幫助。曾主編《面向新世紀的戰略思考》、《貴州省委政研室(2000~2006)重要成果彙編》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