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邊街道

基本信息

邊區在歷史上,北屬海城,南屬蓋平。解放初,大部屬營口縣。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境內的107個自然屯由海城、蓋平兩縣分轄,其中歸蓋平縣管轄有82個,歸海城縣管理有25個。

1909年(清宣統元年),營口直隸廳成立,原由海城縣管轄的25個自然村屯劃歸營口直隸廳。

1913年(民國二年),營口直隸廳改為營口縣,各自然村屯同時歸營口縣。

1938年,地主行政區變更,為營口縣、蓋平縣、海城縣分轄,營口市轄27個村屯,蓋平縣轄62個村屯,海城縣轄23個村屯。

1947年秋,境內設為營口縣柳樹區。1948年,靠近營口近郊的8個村成立營口市工農區;

1950年11月改為營口市第五區。

1956年和1957年,營口縣將西部靠近營口市的37個村先後劃給營口市第五區。

1957年9月營口市第五區正式改稱營口市郊區。

1984年7月,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營口市郊區更名為營口市老邊區。

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7億元。2012年在中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排名中列第82位,居東北之首。

自然地理

渤海灣
地形地貌:全區地形南窄北寬,面積305平方公里。老邊區屬濱海平原,平均海拔2~7米。境內有大平山、小孤山和五棺山,其中最的五棺山海拔176.7米。

氣候特點:老邊區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溫度宜人,雨量適中,年平均日照2898小時,年均溫9℃,年均降水量673毫米。

水文狀況:老邊區地處渤海灣東北部,海岸線長24.4公里,淺海40萬畝,灘涂20萬畝。境內主要河道35條,其中,流經區內的大遼河、奉士河、淤泥河、大旱河等河流形成了供給全區淡水的主要水系。地下水位一般在0.5~0.8米之間。
自然資源:境內低洼的地勢和適宜的氣候為水稻生產創造了優越的條件。老邊區現已成為全國水稻標準化栽培示範區。

境內有磁鐵礦。鐵礦石儲量9475.7萬噸。礦藏分布於邊城鎮於家窪子、王家、鄭家、路南鎮江家、老爺廟、趙家平房、新立和柳樹鎮後山村一帶,面積達82.5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