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上山

老虎上山

老虎上山是山西省翼城市的傳統民俗舞蹈。是在中國傳統藝術虎舞(俗稱耍老虎)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始於明末,興盛於清朝和民國,其表演歷史已有300多年,表演方式自始至終獨一無二。 老虎上山已被列入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當地政府也展開了全面保護宣傳工作。 據健在的老藝人回憶,在今翼城南梁鎮澗峽村一帶,曾專門置有百畝土地,專供耍老虎藝人耕種使用,而到了每年的元宵節,這些藝人便會組織演出,一時之間十里八村的村村民會聞訊趕來觀看。

起源

記者前往翼城文體局和翼城文化館,以了解翼城“虎舞”的形成、發展和現狀。

翼城“虎舞”,一般被稱作“老虎上山”,話說素以“唐堯封地,剪桐舊都”著稱的 翼城縣內,有一個叫王小二的樵夫,在砍柴途中遇到一公一母兩隻大老虎和兩隻小老虎。王小二勇敢機智,用計謀將這4隻老虎引上高山,而後逐一消滅,才保全了性命。

於是,翼城人民在距今300多年前,依據這個 傳說創造了一種舞蹈和雜技並存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 —翼城“虎舞”。

採訪中,縣文體局工作人員說,整場“老虎上山”都保持著300年前的原汁原味。在開場後,先是一陣平和的 鑼鼓,扮演“樵夫”的人邊唱著小調,邊踏著舞步彎腰“砍柴”,,然後在陣突然加快了的鑼鼓聲後,由兩個大人扮演的大老虎出場,後面還跟著兩隻小老虎。這時,“樵夫”被突然遇見的“老虎”嚇了一跳,遂抽出“砍刀”前去挑逗“老虎”,試圖將其引到“山上”再慢慢慢消。

現狀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表演者都是多年來的練家子,他們要用巧勁兒靠兩根中間什麼都沒有的長繩爬到高達15米的平台,然後還要在只有兩塊門板那么大的地方斗虎、舞虎,相當危險。”表演“老虎上山”的人一般都是從國小習,直到可以保證不會出問題,才能參加表演。

在翼城水利局利民管區工作的師寶玉就是如今“老虎上山”的傳承人之一。

年近五旬的師寶玉,9歲時就跟著村裡的老藝人們學習“上繩”。師傅們一般要求都很嚴格,每一個學習的人只要稍有一點兒愚笨,就會被退回去,這是因為“老虎上山”不同於其他表演,除了具備一定的戲曲底子外,還要有相當高的雜技技技,人在高空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時,還不能忘記表現“樵夫”的機智和“老虎”的憤怒,這些都會讓觀眾尖叫不斷。

說起表演生涯,師寶玉說:“我們所有的表演者其實都能很好地完成爬繩這一過程,可是記得有那么一年,縣裡組織了演出隊,在現在的堯都區 平陽廣場上表演‘老虎上山’,來觀看的還有美國觀光團,本想好好表演,可當時扮作‘樵夫’的我在下繩子下到一半時,繩子突然鬆了,整個木桿和門板在瞬間就開始左右搖晃起來,我在繩子上也險些掉下來,當時全場都嚇呆了。就在這時,我用雙腳別住繩子,舉起雙手,打了一個姿勢,先穩住了自己,然後放棄了本來準備的幾個姿勢,小心翼翼地從繩子上滑了下來,這才順利收場。後來人們都說實在是太刺激了,看的人和演的人都是驚心動魄。”上世紀90年代後,“老虎上山”這一文化魁寶卻面臨著失傳的困境。師寶玉說,首先是表演資金缺乏,政府沒有更多的錢來組織表演者去表演,會演出的人也不能靠這個吃飯,所以很多人改了行,演出也慢慢擱置了;其次是演員,因為這是高空雜技表演,師傅們一般都會嚴格選拔,所以生源十分緊張,況且近些年來,年輕人連什麼是“老虎上山”都不知道,更別說學了。所以,“老虎上山”面臨著困境,稍不重視,就有可能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