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深圳話

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大鵬鎮轄屬龍崗區。 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寶安、龍崗兩區,公明鎮歸深圳市寶安區管轄。 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分設由深圳市直轄的寶安,龍崗兩區,松崗鎮轄屬寶安區。

淵源

深圳與客家文化的千年淵源
深圳地處珠江出海口的東岸,至今已擁有1672年城市文明史,古往今來,人才輩出。東晉孝子黃舒,是深圳歷史上最早成名之人,其孝道影響深圳一千多年。南宋末帝轉戰珠江口一帶時,名臣文天祥三過零丁洋,留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
明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汪,奉明廷之命,抗擊入侵東莞縣屯門的佛郎機(葡萄牙),後官至兵、吏兩部尚書,是我國率軍抗擊西方殖民入侵和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武器的第一人,也是師夷之長機以馭夷狄的第一人。
南頭水寨參將湯克寬駐紮於南頭城,在抗擊倭寇的入侵中立過汗馬功勞,其名僅次於戚繼光和俞大猷。
日寇(來自日本)入侵華南,廖承志、林平、曾生等組建抗日隊伍,與日寇周鏇,成長出一大批劉黑仔式的抗日英雄,使東江縱隊成為華南抗日的一面旗幟,為廣東的抗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些英豪、人才集中體現了深圳人民的深圳精神,即:艱苦創業的開發精神;詩書傳家的敬業精神;抵禦外敵的愛國精神;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為國為民的獻身精神。
(一)深圳歷史概況
1.悠久的城市歷史
趙佗帶領的秦朝軍隊進入嶺南時,其部隊有部分人已經進入深圳地區,並與本地越族人融合,成為早期的嶺南客家人。趙佗是在嶺南傳播中原文明的客家文化開山祖。
深圳古代的行政設定始於漢代。今深圳的南頭在漢武帝時,為全國二十八處鹽官之一番禺鹽官的駐地,史稱“東官”。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於東官設司鹽都尉,始建壘城“蕪城”,這是深圳古代所建最早的城。
真正城市的開端應是東晉鹹和六年(331年)東官郡城和寶安縣城的創建。郡城、縣城在蕪城的基礎上修築,其遺址疊壓在明東莞所城之西部。南頭古城,是1671年前東官郡城和寶安縣城的所在地,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的東官郡轄六縣,其地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深圳、東莞等廣東東部、南部部分以及福建雲霄、詔安等的廣大地區,表明那時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已有相當的發展,是深圳1671年城市歷史的見證。至唐代為屯門軍鎮,宋代為屯門寨。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東莞守御千戶所城。目前南頭古城的樣子是此時所建,距今已有608年的歷史。大鵬所城同建於此年,是廣東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明萬曆元年(1573年)分東莞縣立新安縣,南頭古城為新安縣城。由於清廷軟弱,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鹹豐十年(1860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分三次把新安縣的九龍司部分地方劃給英國,其地即今回歸祖國的香港;新安縣名一直延續至民國初年。民國三年(1914年)復名寶安縣,南頭古城為寶安縣城。 1954年寶安縣城從南頭古城遷往深圳鎮。1979年改寶安縣設深圳市。1980年設立深圳經濟特區,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視窗。
2.有古老的歷史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古越族文化,約形成於6000年前,其主要遺址包括鹹頭嶺遺址、大梅沙遺址、小梅沙遺址、下洞遺址等,香港此時期有深灣、東灣、春坎灣等遺址,此類遺址因鹹頭嶺遺址發掘時間較早,遺物較多,有考古專家提出“鹹頭嶺文化”之稱。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越族文化,約形成於5000年前,其主要遺址有鶴地山下層、虎地山、蚌地山、赤灣、上洞、烏背嶺、灶下等遺址,這時期遺址比中期的分布更廣,計有觀瀾河流域、西鄉河流域、大沙河流域及沿海的沙丘遺址等。 青銅時代初期古越族文化,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時期,主要有屋背嶺墓葬群、向南東村遺址、鹹頭嶺鵬城4號墓等。這時期出土陶器盛行圜底器和圈足器,以帶流小罐、折肩罐、凹底罐為典型器,紋飾組合是曲折紋、方格紋、葉脈紋和雲雷紋等,與粵東北、閩南一帶的浮濱類型的遺存有密切的關係,有“屋背嶺類型”文化之稱。 青銅時代中期的古越族文化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初年。主要遺址有鶴地山上層、追樹嶺、九祥嶺、武館山、大梅沙等,少數為沙丘遺址,多數為山崗台地、山坡遺址。出土物中石器減少,為青銅器所代替,這時期已出現階級分化。因該時期陶器上出現較為普遍的夔紋裝飾,因有夔紋陶類型文化之稱。 青銅時代晚期古越族文化,相當於中原戰國時期的中、晚期到西漢初期。主要遺址有疊石山、鳳凰岩、筍崗山等。這時期、房屋居址的面積增大,夔紋陶與米字紋陶共存、青銅器與鐵器共存,出現新紋飾“米字紋”,因有“米字紋陶類型”文化之稱。 今深圳市轄六區,其中經濟特區內四區:南山、福田、羅湖、鹽田。經濟特區外兩區:寶安、龍崗。原住居民是以客家民係為主,自宋元以來,形成一種以客家文化為主流的文化。而廣府民系居民,所占比例則為30%左右。開放改革以來,全國各地人才湧入,又給兩大傳統文化融入新的氣息,形成一種新型的,兼容本土文化中的客家文化、疍家文化、白話文化的特區文化。
3.英雄的城市
深圳的南頭在許多歷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漢、三國時期嶺南兩鹽官之一,曾為漢武帝鹽鐵富國、打敗匈奴作出過大貢獻。東官郡為東晉以來廣州周圍重要的大郡之一,至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擔任東官太守的阮長之,是當時著名的良吏。南朝梁東官太守陳伯紹,是位能戰善治的將軍,死後,百姓立祠紀念他,陳霸先即帝位後,被尊為王。
屯門鎮是唐、宋嶺海軍事重鎮。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冬,“海賊”吳令光等攻陷了永嘉郡(今溫州市),南海太守劉巨鱗率屯門鎮兵,會同其他幾路大軍打敗了吳令光。南宋末帝轉戰珠江口一帶時,在海豐五坡嶺被元軍所俘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三過零丁洋,看著宋朝海軍最後一戰全軍覆沒,留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詩。元末,嶺南騷動,群雄並起,東莞人何真經歷失敗的教訓,在筍崗東山再起,最終統一了嶺南。朱元璋建立大明,何真又義歸大明,使嶺南百姓避免了戰爭的浩劫。何真功封東莞伯,成為嶺南一代著名賢臣。
明末清初,張家玉與陳文豹散盡家財起而抗清,曾三攻東莞、兩陷新安、四守西鄉。陳文豹、張家玉戰死後,部將李萬榮駐守大鵬古城、七娘山,堅持抗清達十三年之久,為古代深圳最壯烈、最持久的義舉。
1900年孫中山領導的三洲田起義爆發,起義隊伍(絕大部分是惠州、深圳的客家人)曾發展到2萬人,打響了反清革命的第一槍。省港大罷工、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等,也藏龍臥虎,風起雲湧,許多名人如蔣介石、周恩來、葉劍英、陳郁等也在深圳留下足跡。
在抗擊外來入侵者的戰爭中,深圳地處珠江口的要地,是外來入侵者垂涎的地方,他們均想以深圳為跳板,在珠江口占穩一個地方,打開中國的大門。因此,明代中期以來,許多抗敵的名臣、將領也由此聞名。
明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汪鋐,奉明廷之命,駐紮南頭城,依靠當地軍民,抗擊入侵東莞縣屯門的佛郎機(葡萄牙),後官至兵、吏兩部尚書。是我國最早率軍民抗擊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和最早引進西方先進武器的要臣,也是我國“師夷之長技以馭夷狄”的第一人。南頭水寨參將湯克寬駐紮於南頭城,訓練水軍,抗敵愛民,捐奉修橋辦學,在抗擊倭寇入侵的戰爭中立過汗馬功勞,其名僅次於戚繼光和俞大猷。在抗擊番彝、倭寇的戰爭中,東莞所的正千戶袁光、顧晟、萬里、李茂材等將領,均血灑疆場,壯烈捐軀。明天啟三年(1623年)紅毛彝(荷蘭入侵者)從佛堂門闖入庵下,新安知縣陶學修率軍防守,紅毛彝乃退。 英
夷兩次在珠江口點起鴉片戰爭之火,林則徐、關天培、賴恩爵、陳桂籍等民族英雄均在此大顯身手,寫下可歌可泣的、悲壯的抗英愛國詩篇。
日寇入侵華南,廖承志、林平、曾生等組建抗日隊伍,使東江縱隊成為華南抗日的一面旗幟,為廣東的抗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深圳作為英雄的城市,當之無愧。
4.眾多的文物古蹟
深圳市範圍雖不大,然而文物古蹟卻相當豐富與精彩,完全可說是地靈人傑。眾多的文物古蹟,分布在六個區,約有萬餘座(處)具有地方特色的遺址和傳統建築。
第一、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遺址 深
圳這兩個時代的遺址主要分布在大陂河流域、觀瀾河流域、西鄉河流域、大沙河流域、深圳河流域、龍崗河流域、坪山河流域以及深圳南部海灣的沙丘遺址,不少遺址成為廣東乃至全國考古的重要發現。
著名的有鹹頭嶺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是目前珠江口沿岸同類型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出土遺物豐富,呈現出極為強烈的地方色彩,特別是陶器上的貝劃紋、貝印紋最具特色,有“鹹頭嶺文化”之稱。
屋背嶺商周時期遺址群位於南山區西麗辦事處福光村周圍,以屋背嶺遺址為中心,包括東面的麻坑窩、西面的楊屋村後山與公婆嶺、北面的無名嶺等。其中屋背嶺遺址出土商時期古墓葬91座及200餘件陶器、玉器、石器等,其中商時期墓葬數量之多、分布範圍之大、文物之豐富為廣東地區所僅見,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豐富了廣東省商時期的考古發現,引起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2002年4月屋背嶺商時期墓葬遺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
此外還有龍崗區葵涌大黃沙新石器時期沙丘遺址、鹽田區大梅沙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青銅時代遺址、南山區向南東村晚商時期沙丘遺址、鶴地山青銅時代遺址、疊石山戰國晚期遺址等重要遺址。
第二、 歷史古城址兩座。
大鵬古城,位於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雄據於大鵬灣的北岸,是個將軍輩出的地方。該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隸屬南海衛,原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該城在明清兩代抗擊葡萄牙、倭寇和英殖民主義者的鬥爭中起過重要作用,是嶺南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之一。該城占地11萬平方米,東、西、南三個城門保存較好,城內主要街道有南門街、東門街、正街等,主要有參將府、守備署、火藥局、左堂署、城隍廟等遺址和將軍第、司馬第、趙公祠、侯王廟、天后宮、民居等歷史建築,還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清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振威將軍第”、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將軍第”等。大鵬所城是深圳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頭古城屹立於珠江出海口的東岸,有1671年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的東官郡城(其地在今南頭古城一帶),是深圳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它位於南山區九街村,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內有九條街和數十處文物古蹟。現地面保存的古城址為明代初年始建的,現仍保留有北城門、西城門、城牆、新安縣衙、觀音閣、風崗書院等遺址,還有南門洞、東門洞、關帝廟、信國公文氏祠、報德祠、東莞會館、聚秀街門樓、育嬰堂、民居等古建築。2001年11月,為配合南山區南門廣場的整修,由深圳市文管辦、深圳市博物館、南頭古城管理處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開始在此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三國至晉代護壕遺址和大批漢晉時期的文物。南頭古城已於200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 數量不少的古墓群
深圳的歷代古墓葬、古墓群較豐富,自商周至明清都有。
鐵仔山墓群位於寶安區新安鎮鐵仔山東、南、西三面山坡上,清理戰國至明代古墓葬共380多座,是深圳目前發現最大曆時最長的古代墓葬區,發現三塊“熹平四年”(175年)的紀年墓磚,這是深圳市第一次發現紀年磚墓,還發現有東漢人頭畫像的墓磚和銅鏡等一批重要文物。鐵仔山古墓群的考古發現列入2000年度的全國考古二十大新發現之一 。發掘部分現已遮蓋保護,且還有一片墓地尚未發掘。
晉孝子黃舒墓,位於寶安區沙井鎮步涌村北,晉帝欽旌為孝子,死後祀為鄉賢。黃舒是古代深圳最早成名之人。
蓮花山宋、明墓群,該墓群包括宋黃默堂墓,明黃菊坡、黃觀禮等墓。黃默堂墓位於福田區蓮花山公園西南坡,墓葬屬宋代的建築風格,並未重修。距今已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原汁原味的宋代古墓在廣東也極為罕見。2002年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南山區屋背嶺商周時期墓葬群、鹽田區大梅沙青銅時代墓葬群、南山區紅花園漢晉墓群、寶安區沙井鎮萬豐大鐘山六朝古墓群、西鄉鎮流堂富足山六朝古墓群、南山區赤灣宋少帝墓等重要的古墓群和古墓葬。
第五、有壯觀、奇特的客家圍。
龍崗客家圍,是深圳現存最重要、最多的可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客家民居建築,據不完全統計有200座之多,其時代、姓氏、類型、大小、布局各有不同,其中文物保護單位市級2處,區級的4處,2002年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大萬世居、鶴湖新居、茂盛圍、龍田世居4處。龍崗區客家圍,是深圳市一筆不可估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坑梓黃姓客家圍,位於龍崗區坑梓鎮,為明代以來的黃姓客家人所創建,包括洪田圍、新喬世居、龍田世居、青排世居等。其中田塅心村龍田世居,為坪山黃氏六世祖黃淑才築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座南向北,平面呈圓形,分成二圍龍。清鹹豐四年(1854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波及這裡,義軍曾多次攻打,但無法攻入。抗日戰爭時,日軍在此刺死小販黃滿仔,用汽油燒毀右側門,至今遺蹟尚存。龍田世居是現今龍崗客家地區布局合理、建築精美、保存較好的城堡式圍樓之一。
坪山曾姓客家圍,位於龍崗區坪山鎮,為曾姓的客家人所創建,包括大萬世居、石灰陂圍等。其中大萬村的大萬世居,為曾姓客家人創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平面呈方形,後牆略弧,取勢座東向西,面寬124.3米,進深123.5米,占地1.5萬平方米,前有曬穀場和月池,後面軍田河上有沙墩陂引水工程。大萬圍的建築主要分為二圍龍或外、內圍龍。一圍龍,又稱外圍龍,包括大門樓、兩側門、民居、水井、碉樓和圍牆等。二圍龍,對稱內圍龍,包括大門、兩側門、宗祠、民居、碉樓等。整座圍屋保留尚好,該建築對研究本地客家源流及其民俗頗有價值。此
外還有龍崗鎮賴姓、李姓、劉姓、官姓等客家圍,橫崗鎮廖姓等客家圍,坪地鎮蕭姓等重要的客家圍。
第六、 有重要的近現代史跡
近現代史跡是深圳文物的一大特色。
中英街歷史文化區,位於鹽田區沙頭角鎮內,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英街界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吳氏宗祠和古井、碉堡、古榕、海關、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等。沙頭角中英街是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天后宮、吳氏宗祠和古井、碉堡、古榕均是中英街百年的歷史見證。
樂育神學院又稱存真書院、傳道書院,為教會大學級學校,位於龍崗區布吉鎮李朗村,清同治三年(1684年)為崇真會創建。始名為李朗存真書院,巴色差會駐華總牧法國畢安(1884年回國)任第一任院長, 1925年李朗樂育神學院遷坪塘 。是深圳最早的一間學院。三
洲田起義遺址歷史文化區,包括三洲田起義遺址、打鼓嶺防禦工事遺址、三洲田新村及學校、庚子革命首義中山紀念學校、馬巒三洲田起義紀念地、孫中山命名的“強華學校”等。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歷史文化區,位於龍崗區葵涌鎮的土洋村和沙魚涌。包括東縱司令部舊址、舊址紀念館、東縱參謀部舊址、沙魚涌交通站、北撤紀念亭等。
重要的近現代史跡還有龍崗區平湖鎮平湖墟劉家花園、西鄉鎮鄭氏宗祠及綺雲書室等。
5.大鵬所城、南頭古城和龍崗客家圍是港澳的根。
香港、澳門的回歸,是中華民族的百年盛事,而作為郡城、縣城,曾經管制過香港、澳門的南頭古城,是港澳尋根問祖的地方。深圳與港澳的密切關係是其他城市所無可替代的。澳門古屬番禺縣。晉鹹和六年(331年)分番禺縣立寶安縣,澳門改屬寶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城從南頭遷到涌(今莞城),寶安縣改名東莞縣,澳門屬東莞縣。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分東莞縣的香山鎮立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明萬曆年間葡人占據澳門後,澳門才從香山縣分離出去。香港與深圳僅一水之隔,晉代同屬寶安縣、唐代同屬東莞縣、明代同屬新安縣,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才分三次從新安縣分離出去。南頭古城是港澳的根,是港澳同胞尋根之地。南頭古城作為寶安縣城,是東晉至唐管治港澳的歷史見證。作為新安縣城,是明、清兩代管治香港的歷史見證。而作為客家人大量移居香港的深圳,其大型的客家圍屋,在香港客家同胞的心目中,是有著崇高的地位的。
6.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深圳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近現代史的三大轉折就發生在這裡。 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新安人民在林則徐、關天培、賴恩爵的率領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英鬥爭。九龍海戰,參將賴恩爵率軍抗擊英軍,取得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首勝,賴恩爵獲道光皇帝賜“勇士”之稱號。隨著戰爭的擴大,清廷奉行投降政策。鴉片戰爭以失敗告終,中國割讓新安縣的香港島給予英國。中國歷史從古代史進入近代史。1900年(庚子年)孫中山先生策劃和指揮的三洲田武裝起義以香港為總部,以新安縣與歸善縣的交界地三洲田為起義軍之大本營,向東征戰,發展至2萬人(絕大部分是深圳、惠州的客家人),最終以軍械不繼而失敗。起義打響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槍。 1980年深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1979年3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寶安縣正式改為深圳市。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試辦經濟特區的倡議,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和頒布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確定在深圳劃出一定區域,設定經濟特區。由此,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宣告誕生。深圳經歷初創奠基、發展提高、增創新優勢三個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綜合性的環境優美的城市,還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從此,改革開放之風吹遍全國。全國、全省的客家人以及新客家人會聚深圳,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他們為深圳的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7.深圳是祖國的南大門。
8.品種繁多風物特產
深圳依山傍水,有珠江、深圳灣、大鵬灣及大亞灣自西至東包抄,深圳就象一個半島伸進水裡,境內有梧桐山、七娘山、羊台山、雞公山等大山系,其地形主要是低丘陵、台地、階地和平原、低山和高丘陵地區,且河流眾多,土地較為肥沃。夏長冬短,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長春,屬南亞熱帶氣候,有利於各種果樹、經濟作物的栽培、種植,也有利於各種家禽、水產的繁育、養殖。因此有豐富的果類、禽類、海產等地方特產。植物類有南頭荔枝、坪山金龜桔、大鵬雲霧茶、羅田鳳梨、石岩黃梅等;傳統工藝類有布擊甘坑涼帽等;海產品類有大鵬鮑魚、福永烏魚、麻蝦、龍岐珍珠貝等。傳統風味有沙井蚝、新安盆菜、龍崗雞、松崗臘鴨、公明燒鵝等。荔枝乃嶺南四大果王之一,遍布深圳境內,而以南頭所產最好,有“南頭荔枝”之稱。
新安客家大盆菜,南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元兵揮兵南下,宋建康節度使張世傑,吏部侍郎陸秀夫奉益王趙昰和衛王趙昺倉皇南走至官富場(即現在的香港九龍一帶),駐蹕二王村內。鄉人慌忙把各家各戶拿來的菜集中倒在軍用大面盆里煮。分成一盆盆百家菜,竟然香氣四溢,令飢腸轆轆的宋軍飽食一頓。宋帝吃過的盆菜,在港九地區的九龍、沙田、大埔、元朗、上水和原寶安縣西部一帶沿襲成風俗。深圳福田區沙頭下沙村的客家大盆菜2002年創下3800席的金氏世界紀錄。
9.有種類繁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動植物公園。
10.矚目的城市建設成就。

分布

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原住民的客家話分布情況如下:
一、設立深圳特區前的深圳二十鎮絕大部分講客家話
深圳市管轄19個鎮。其中,沙頭角鎮位於特區內,屬深圳市羅湖區管轄;其餘18鎮分別屬寶安區和龍崗區管轄,在地理分布上從東到西依次為
一)龍 崗 區
1、南 澳 鎮
清嘉慶(1796~1820年)年間就有南澳村。因其三面環海,海水特別藍綠,故稱為「藍澳」(「澳」是指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後以「藍澳」地處大鵬半島最南部,因而取諧音易名為「南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南澳地域相繼屬惠陽縣第四區、第七區、大鵬鄉、大鵬人民公社管轄。 1958年11月, 大鵬人民公社劃歸寶安縣管轄,南澳成立大隊。1983年7月取消人民公社體制時,大鵬公社改稱為大鵬區,南澳大隊則於1984年更名為南澳鎮(大隊級)。1986年10月撤區建鎮,南澳從大鵬鎮分出而單獨設鎮,與大鵬鎮同級,1987年1月正式掛牌辦公。1993年1月,原寶安縣撤銷劃分為寶安和龍崗兩區,南澳鎮轄屬龍崗區。 南澳鎮總面積為106.7平方公里, 南澳鎮北連內陸,三面環海,交通較為方便,是南中國海未來國際貨物輸出大港——鹽田港的必經航線。水運至鹽田港40分鐘,至香港30分鐘,至惠陽市澳頭港90分鐘左右。南澳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2、大 鵬 鎮。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設守御千戶所城,因轄境內有大鵬山(一名七娘山,今屬南澳鎮), 昔傳曾有仙女七人游此, 以其如鵬踞海,故以「大鵬」名之,大鵬所城亦沿其名。清初更為大鵬所防守營、大鵬水師營。鴉片戰爭中,改營為協。其後因革變化不詳。1949年10月,大鵬地區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調整為第七區。 1957年12月,惠陽縣撤區並鄉,第七區分為大鵬、葵涌兩鄉,大鵬鄉轄今大鵬,南澳兩鎮地域。 1958年10月,大鵬鄉與葵涌鄉合併為大鵬人民公社。同年11月,大鵬公社劃歸寶安縣治。1961年7月,葵涌部分從大鵬公社析出,成立葵涌公社。1983年7月取消公社體制,大鵬公社改稱大鵬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南澳部分又從大鵬分出,獨立成鎮。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大鵬鎮轄屬龍崗區。 大鵬鎮是一個著名的僑鄉,有港澳同胞、海外華僑13700多人,主要分布在香港、美國、荷蘭、德國、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8個國家和地區。大鵬人在婚嫁、年節等方面盛行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如:舊時女子出嫁前有7天以上的「哭嫁期」。完婚之日,當迎親的人臨近村時,村中男女就在路中燃起一堆火以「避邪」,迎親者經「避邪」後方可進村。良辰一到,女兒即大哭著拜辭父母,垂首銜淚,款步出門,登轎而去,嫁妝亦隨行帶往夫家。一路上,簽歌不絕,鞭炮不息。每隔十來步,伴娘便撒下一根寸把長繩子,作為婚後新娘首次回娘家的「路引」。大鵬婦女有戴涼帽的習俗。涼帽用竹淒織成圓圈,中間穿孔,周圍用布條縫掛,這種習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過去婦女是不能拋頭露面的,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後要跟男人一道出門幹活,上山下日,赴圩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它又似面紗,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同時,這種涼帽戴起來既涼爽又輕便,因此便世代流傳了下來。又如每逢除夕,人們喜歡用由香茅、袖葉、萵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據說小孩洗了猛長猛進,老人洗了添福添壽。大鵬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3、葵 涌 鎮。
葵涌歷史悠久。鎮域內曾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陶罐等文物,發現了宋代的墓葬,說明很早就有人在這一帶居住繁衍。因鎮旁小溪內長有水葵故得名葵涌。
歷史上,葵涌地區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更易。民國年間,屬寶安縣第三區,稱葵華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1年10月,轄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改為第七區;1957年12月至1958年10月,惠陽撤區並鄉時,稱葵沙鄉;1958年11月劃屬寶安縣,歸大鵬公社管轄;1961年7月成立葵涌區,管轄大鵬、葵涌、坪山等3個公社;1963年1月至1978年,撤區並社,單獨設立葵涌公社;1979年撤寶安縣建深圳市,葵涌改為區;1981年10月,寶安縣恢復建制,葵涌公社復設;1983年7月,葵涌公社改為區公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設葵涌鎮,屬寶安縣管轄。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建寶安、龍崗兩區,葵涌鎮歸龍崗區管轄。 葵涌鎮常住人口中,姓氏比較複雜,以潘姓、黃姓為多,約占20%;語言為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婦女夏天有戴涼帽的習俗。每到春節,葵涌城內都要舉辦舞獅活動慶賀佳節,各村都組織有舞獅隊。
4、坪 山 鎮。
從坪山松子嶺宋代銅錢窖藏遺址看,至少在南宋時期己有大批從中原南遷而來的漢人在此生息繁衍,當時坪山名為「東頭嶺山」。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曾、張、黃、戴四姓先後從興寧、韶關、福建等地移居「東頭嶺山」周圍落戶,即今日坪山圍村、六聯國小一帶。其地勢除東南部有較高的田頭山外,其餘山丘較為低平,「坪山」因此得名。坪山鎮所轄地域,秦時屬南海郡番閨縣;漢至三國屬博羅縣;晉朝到唐朝屬寶安縣;宋朝屬東莞縣;明朝屬新安縣;清康熙五年到八年(公元1666~1669年)屬東莞縣;民國至1957年屬惠陽縣;1958年11月屬寶安縣; 1979年3月因寶安縣更名為深圳市而屬深圳市;1981年10月至1992年底屬深圳市寶安縣;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分設為寶安和龍崗兩區,坪山轄屬龍崗區。坪山的行政區域和名稱尚有多次更易。建國初期至1957年11月,為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撤區為鄉,稱坪山鄉;1958年10月改為坪山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稱坪山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1986年9月,坑梓鎮從中分出。 坪山鎮位於東經114°191′,北緯22°40′。面積132.8平方公里。東至水祖坑、田坑村,與坑梓、葵涌鎮接壤;西至珠洋坑,與龍崗鎮、坪地鎮相連;南至碧嶺,毗鄰沙頭角鎮三洲日村和橫崗鎮保全村;北與坑梓鎮松子坑村相連線。距深圳特區30多公里,距羅湖口岸39公里。 坪山保留了客家的主要習俗。婚喪嫁娶均要拜神祈福。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燒香燃爆竹敬神。新房入伙也要拜神、拜祖宗。農曆一年四季較隆重的節日有:一月十五元宵節、二月初二八公節、三月清明節、四月初八嘗米麵、五月初五瑞午節、六月初六食綠豆粥、七月十四祭仙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嘗茶果餅、十一月冬至、十二月過年。昔時坪山圩每8年打蘸一次(集體祭把神靈),地點設在關帝廟前。每次打蘸,連續做戲七天八夜,人們盡情吃喝賭鬧,嘻戲玩樂,花費不少錢財,貽誤不少農事。坪山圩打蘸陋俗,一直沿襲至1943年被廢除。坪山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5、坑 梓 鎮
坑梓鎮建制較晚。相傳鎮城內及沙梨園一帶村民早年系由老坑村老祠堂分出,史稱「坑子」,意即老坑村的子孫。又因「子」與「梓」同音,後人遂改「坑子」為「坑梓」,寓意老坑是故里。歷史上,坑梓地域常並於坪山鎮。建國初期,坪山、坑梓地區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底撤區設鄉,坑梓屬坪山鄉。坑梓鎮居民多為客家人,而客家民居獨特的圍屋建築形式聞名遐邇。坑梓鎮保留了這樣的民居建築,其中較著名的有「龍田世居」,這是一座明清之際由梅縣遷來坪山的黃姓族人,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建立的村寨,座落在今坑粹鎮龍田村,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圍屋以三合上築牆,磚瓦土木結構,懸山頂瓦面,坐南朝北,四角及南面正中有炮樓。村寨外有護村河環繞,寬16米,其外又築有圍牆,高4米,寬0.5米,稱為「跑馬廊」。該村寨至今保存完好,1987年被列為深圳市寶安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坑梓鎮水、陸交通比較便利。雙向六車道的深(圳)汕(頭)一級公路及建設中的深(圳)汕(頭)高速公路均橫貫全鎮。新建的坑梓汽車客運站,每天有開往湖南、湖北、四川、廣州、汕頭、信宜、龍崗區、深圳市區和香港等地的直達班車。海運經深圳鹽田港、葵涌碼頭和澳頭港可達香港、澳門、廣州、汕頭等地區。坑梓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6、坪 地 鎮
從坪地金魚嶺山崗遺址採集到的文物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繁衍。到南宋末年,為逃避戰亂,大批中原居民輾轉南遷至此,與當地人融合,他們大多聚居於坪地的西湖塘、岳湖崗、香屋一帶。
建國前,坪地屬惠陽縣管轄;建國初期,坪地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改為第三區;1958年11月坪地劃歸寶安縣龍崗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7月,坪地從龍崗分出,成立坪地人民公社;1966年5月,併入龍崗人民公社;1976年12月,又分出坪地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坪地人民公社為坪地區。1986年10月,撤區設坪地鎮。1993年寶安縣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區,坪地鎮隸屬龍崗區管轄。 坪地鎮四周群山環繞,中間一馬平川,地勢極其平坦,坪地也因此而得名。坪地人在民居、婚嫁、年節、墓葬等方面保留了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如過去他們住的都是圍籠屋,形式象古堡,高牆翹檐,易守難攻,有的四角還設有樓閣,用於瞭望放哨,抵禦入侵「圍籠屋」,體現了客家建築特有的風格。再如客家人的「哭嫁」,坪地人過去也沿用。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去的許多習俗已不再時興,唯有客家話在坪地絕大多數常住人口中至今還廣為通用。坪地鎮的交通十分便利,是深圳市與惠州、東莞、河源、梅州、汕頭等市以及內地省份交往的東北門戶,是內地與深圳相聯結的陸上交通要道。深惠公路和鎮內設有立交通道的惠鹽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從鎮內往香港、廣州等地十分方便。坪地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7、龍 崗 鎮
龍崗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經考古發掘出的一批古文物和遺址,證明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龍崗因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而得名。相傳在遠古年代,一位美麗的仙女因厭倦了天宮的寂寞生活,降落凡塵,四方飄遊。當她看到龍崗這一帶氣候溫和,水草豐茂,山靈水秀,遂生留戀之意,隨手用鋇就地一划,從此就有了供她淋浴梳妝的龍崗河和環繞四周忠實護衛她的猶如龍伏的山崗。春秋戰國時期,龍崗曾先後是越國、楚國的屬地。三國時期,經過吳國的拓展開發,龍崗一帶人口漸多,日趨興旺。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寶安縣建立,龍崗轄屬寶安縣。晉、南北朝和北宋時期,北方戰爭頻繁,社會動亂不己,北方中原一帶的人民因避戰禍而南遷移居嶺南, 進一步加快了這裡的開發。 現今龍崗一帶的客家人,多為當時北方移民的後裔。龍崗鎮戶籍人口中,姓氏比較複雜,主要以李、劉、陳、羅、張、黃、曾姓為多,約占戶籍人口總數的60%,語言為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人的習俗。昔時龍崗人在婚嫁、年節、墓葬等方面,盛行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女子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完婚之日,當迎親隊伍臨近女方所在村莊時,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迎親者經火「避邪」後,方可進村迎親。良辰一到,出嫁女即哭辭父母,輕移蓮步,款款出門,登轎而去,嫁妝亦隨行送到夫家。迎親隊伍一路上空歌不絕,鞭炮不息,伴娘每隔十來步路程,就撒下一根寸把長的紅繩子, 意為完婚後給新娘首次回娘家「引路」。 這一習俗現已不再流行。每逢除夕,人們還喜歡用香茅、柚葉、萵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淋浴,傳聞「小孩洗後猛長猛進,老人洗後添福添壽」,而且可以洗去人們過去一年的「霉氣」,去舊迎新,增添新年「吉利」,目前這一習俗仍然盛行。
8、橫 崗 鎮
橫崗圩,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因地形較高,山崗橫臥於道, 故取名橫崗。 相傳明朝劉伯溫帶兵經博羅時曾指布吉、橫崗、龍崗一帶為「龍脈」,橫崗為龍之中腹, 喻其日後昌隆。 清初時已有橫崗圍村,為新安縣縣丞屬地。民國時期,橫崗鎮為惠陽縣一個鄉,1949年冬惠陽縣解放,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時,橫崗為惠陽縣第三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轄5個鄉;1986年10月橫崗人民公社改為橫崗鎮。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設寶安、龍崗兩區,橫崗轄屬龍崗區。橫崗鎮戶籍人口主要有陳、李、何、廖、楊等幾大姓氏。其中,陳姓主要分布在六約、四聯、荷坳等村,李姓主要分布在安良,六約等,何姓主要分布在橫崗、四聯等村,廖姓主要分布在大原村,楊姓主要分布在西坑村。民俗方面,橫崗鎮的居民多為客家人,講的是客家話。因此,其民俗與廣東其它地區的客家人基本一樣。以前橫崗人的房屋多為二進式、三進式的方形圍牆結構,縱向式住房,無窗或有小而高的窗,多建天井,屋頂沿天井四角傾斜。
9、平 湖 鎮
平湖圩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早期的平湖包括伍屋圍村、大圍村,松柏圍村。因伍屋圍村地形頗像一隻螃蟹,大圍村地形像一隻蚌,松柏圍村地形像一隻蝦,村民們認為這些螃蟹、蚌、蝦均是水生動物,必須有湖泊才能成活。據傳當時該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一無江河,二無湖泊,水資源較為貧乏,由於對水的渴望,人們遂將此地稱之為平湖。明萬曆二年(1571年),寶安從東莞分出,當時的鵝公嶺、山廈、新南等一部分自然村轄屬東莞;白坭坑、 良安田、 輔城拗、新木、新南等一部分自然村轄屬寶安。建國後,轄屬東莞的部分自然村才劃歸寶安縣。據明崇幀十六年(1643年)的《新安縣誌》記載:其時寶安縣行政區劃分為3鄉7都57園509村,平湖轄屬七都。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平湖歸屬官富司管轄。1961年5月從布吉分出平湖人民公社;1963年1月復併入布吉人民公社。1977年3月再次從布吉分出平湖人民公社,社址設在平湖老圩。1983年7月改為平湖區公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改稱平湖鎮。1993年初,寶安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區,平湖鎮歸龍崗區管轄。平湖鎮位於深圳市的北部,距離特區約19公里,距離香港約25公里;北面和東北面接東莞市,東南鄰橫崗鎮,西南靠布吉鎮,西北與觀瀾鎮接壤。平湖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10、布 吉 鎮
布吉得名與俗稱「布隔」有關。300多年以前,在現鐵路西側有莆隔村,因客家話中「莆」與「布」音相近,至清朝中期,逐漸被稱為「布隔」村。清鹹豐二年(1852年),在村南面建豐和圩,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設「布吉站」,「布隔」遂稱之為「布吉」。布吉鎮北與觀瀾、平湖兩鎮接壤,東北與橫崗鎮相鄰,西北緊靠龍華,南靠深圳市區,離香港新界僅8公里。布吉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地貌以丘陵為主,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光能充足。 布吉鎮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廣深鐵路、平南鐵路、荷奧坳深圳機場的高速公路以及惠州至深圳的一級公路、龍華至深圳、觀瀾至深圳、平湖至深圳等數條公路均穿鎮而過,從而使布吉成為粵東、閩、贛等地進出深圳經濟特區的咽喉要道。 布吉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二)、寶 安 區
11、觀 瀾 鎮
相傳,在清乾隆年問,有一位很有名氣的地理先生鄧坤,雲遊到此建了一座觀青廟,取名觀瀾。後在此地集市成圩,圩亦取名觀瀾。觀瀾鎮在深圳特區北面23公里處,東與布吉鎮接壤,北鄰東莞市,南接龍華鎮,西與光明街辦相連, 地理座標北緯22°43′,東經114°03′。地理位置重要,處於深圳市北大門,梅瀾高速公路的終點, 從皇崗口岸乘車至觀瀾只需15分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村民婚姻習俗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成親。 觀瀾有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3萬多人,素有「華僑之鄉」之稱,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泰國、法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多從事商貿、房地產、製造、飲食服務業等。觀瀾鎮老百姓講客家話。
12、龍 華 鎮
早在新石器時期,龍華清湖村一帶就已有人居住。明朝時期,曾有苗族人徒居此地,以後又遷走。清同治(1862~1874年)年間,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東蕪等地遷至龍華,成立龍勝堂,並發起建圩,龍華遂逐漸繁華起來。龍華亦由此得名。民國時期,龍華設有鄉公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龍華地區設龍華、民治等鄉。1950年4月,寶安縣改鄉為區,龍華屬第三區(1955年秋改稱為觀瀾區)。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個區,龍華鎮轄屬寶安區。龍華原籍人90%操客家方言。主要姓氏有廖、彭、黃、謝、周、卓、陳、鄭、張、溫、蔡等, 其中廖、彭、黃姓最多。龍華人大年三十要殺鵝,年初一要吃素一天,端午節要殺狗。
13、光 明 街 辦
光明街道辦事處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轄區面積為54.63平方公里。地域分南、北兩片:南片面積38.94平方公里,北片面積10.69平方公里,隸屬寶安區。下轄三個居委會。街道辦事處駐南片牛仔坡光明大街中段,距市城區40公里。轄區地形以丘陵為主,植被以松,杉及灌本為主。位於南片中部偏東的吊神山海拔288米,為境內最高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年均降雨量1600---1900毫米。境內河流屬茅洲河和觀瀾河水系。有小型水庫7座,總庫容量1000多萬立方米。1993年12月8日光明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辦公。光 明 街 辦老百姓主要講客家話。
14、石 巖 鎮
石巖鎮位於深圳市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 北緯22°41′。隸屬寶安區。全鎮總面積79.02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寶石東路西段北側,距市城區33公里。石巖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邊陲古鎮,是有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的老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烏石巖廟,羊台山、石籠雞巖洞、仙姑化石、巴黎洞等10多處名勝古蹟;還有風光秀麗的現代旅遊區-----石巖湖渡假村。石岩鎮老百姓全部講客家話。
15、公 明 鎮
公明建制於明清時期。先後建周家村圩、白龍崗圩、永長圩、豐和圩等。後因宗族糾紛,在樓村武舉人陳海神、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倡儀下,於1929年在合水口與上村交界處建公平圩,1931年正式命名為「公明」圩,取「公道」、「光明」之意。公明地域在歷史上先後隸屬於番禹、博羅、東莞、新安、寶安等。1986年10月改稱公明鎮。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寶安、龍崗兩區,公明鎮歸深圳市寶安區管轄。公明鎮位於深圳市西北部邊陲,橫貫境內的茅洲河,由東向西,經松崗流入珠江海口,是全鎮排洪的主要河道。公明鎮民間傳統的節日主要有: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而最有喜慶氣氛的是春節。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在門口貼上新春聯,除夕夜零時起,鞭炮一直響到天亮。大年初一鑼鼓陣陣,「獅子」上門賀年。親朋好友在春節期間互相登門拜年,己婚男女給小孩派發「利是」。公明鎮年老居民中,還有一部分人保留著逢初一、十五燒香、放鞭炮的習俗。 公明鎮老百姓主要講客家話。
16、西 鄉 鎮
西鄉鎮是深圳市西部的重鎮,因其地域位於原寶安縣城南頭之西而得名。歷史上西鄉地區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更易。1994年1月15日,取消新安鎮,原寶安城區部分成立新安街道辦事處,原西鄉區部分成立西鄉鎮,轄屬寶安區。新中國成立以前,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前後,西鄉地區盛行一種叫「北帝誕」的民俗活動,這是當地人民最為喜慶的日子。農曆二月甘八日是北帝爺「出位」, 由善男信女們抬著北帝菩薩到各村巡遊, 直至三月初二抬回北帝廟「復位」。據說,北帝爺「出巡」期間,驅妖除魔,消災解難,確保各村平安。因此在北帝爺「出巡」期間,鄉民特別虔誠,場面特別隆重熱烈,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舞獅舞龍,連日歡慶。此外,在西鄉地區一帶,還有「還炮」、「搶炮」、「領炮」的民俗活動。所謂「炮」,是一幅雙面玻璃鏡鑲在鏡座上,設計十分精美,鏡面上繪有北帝爺的肖像,設定有龍、鳳和麒麟等吉祥物,附有「龍鳳呈祥」等吉祥話語。擁有「炮」者便像征著好運氣。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上午,西鄉鄰近的八鄉村民,雲集在西鄉河的大沙灘上(現西鄉戲院處)「搶炮」。這時人海如潮,施旗蔽日, 鼓炮齊鳴, 場面甚為壯觀。每當一炮沖天,帶著編號的炮花從天而降,人潮就湧向炮花落地處,搶到帶編號炮花的人,可到北帝廟「領炮」,即領回與炮花編號相同的一幅雙面玻璃鏡抬到家裡供奉。到來年農曆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廟處, 名曰「還炮」。 西鄉鎮是深圳市的三大交通樞紐之一。深圳機場座落在本鎮與福永鎮交界處,現已開通數十條航線,可直飛國內60多個城市和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深公路、廣深珠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加上鎮內在建的新城大道、 西鄉大道、 寶民路、前進路等高標準水泥路,公路交通四通八達。設在西鄉村的大王洲碼頭,水運可直達蛇口、珠海、東莞、番禹、惠州、汕頭、中山、廣州及港澳地區 。西鄉鎮老百姓主要講客家話。
17、松 崗 鎮
松崗古稱黃松崗,據清(康熙)新安縣誌記載,始建圩於宋鹹淳六年(1270年),因圩場建於一山崗之麓黃姓村旁,山上有松林,故此得名。1930年改稱松崗。歷史上的松崗境域,先後隸屬於南越(唐虞三代)、番禹縣(秦)、博羅縣(漢、三國)、寶安縣(晉至隋)、東莞縣(唐、五代)、增城縣(宋)、東莞縣(宋至明)、新安縣、東莞縣(清)、新安縣恩德鄉、延福鄉(清康熙年間)、新安縣福永司(清嘉慶年間)、寶安縣第五區、第二區、第一區(民國期間)。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分設由深圳市直轄的寶安,龍崗兩區,松崗鎮轄屬寶安區。 松崗鎮位於深圳市西北部,東鄰公明鎮,南連沙井鎮,西靠珠江口,北接東莞市長安鎮。地理座標為北緯22°46′,東經113°50′。戶籍人口中,主要為漢族,講白話,還有不少講客家話。鎮內世居者以文氏為多,達7000多人,相傳為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後裔。其他聚居人數較多的有:沙浦、沙浦圍蔡氏、塘下涌黃氏、燕川陳氏、羅田賴氏。松崗鎮是廣東省著名僑鄉,全鎮現有港澳同胞及華僑8287人,分布於世界14個國家和地區。松 崗 鎮 通行白話、客家話。
18、福 永 鎮
福永鎮位於珠江口東岸,深圳市西部,與番禹市、中山市隔海相望。福永鎮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海拔70至120米,最高峰為東南部的大茅山,海拔377米。地形以丘陵為主,主要集中於中部和東部一帶,大多為海拔100米的平緩低丘陵。西部為連片的海灘涂,平均海拔2米左右。從清嘉慶(1796~1820年)年間起,福永就有逢年過節劃龍船、舞龍獅及唱大戲的風俗。到了本世紀八十年代,劃龍船和唱大戲已不大盛行,但舞龍獅的傳統風俗仍沿襲至今。每年的春節、元宵、端午、重陽、荔枝節,或是迎親嫁娶、企業開張等,都要舞龍獅慶祝助興。福永是深圳市有名的舞獅之鄉,現全鎮共有6個舞獅隊。塘尾村有建於1962年的舞獅館,至今設備齊全,專供舞獅隊訓練和表演。1987年廣東省舉行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塘尾村舞獅隊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奪得桂冠。福永鎮 通行白話、客家話。
19、沙 井 鎮
沙井,沿用古沙井村及沙井圩名。因村民挖並取水,井中沙多而得名。歷史上,沙井鎮地域先後隸屬於南交(唐虞三代)、南海郡番禹(秦)、博羅(漢、三國)、寶安(晉鹹和六年至唐至德二年)、東莞縣(唐至德二年至明萬曆六年),新安(明萬曆六年至清康熙五年)、東莞(清康熙六年至清末),寶安(民國初至1979年1月)、深圳市(1979年1月至1981年10月)、深圳市寶安縣(1981年10月至1992年底)、深圳市寶安區(1993年1月)日至今)。 沙井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變更。陳、曾、潘為沙井鎮的三大姓,陳姓主要居住在沙井大村,曾姓多數居住在上南村,潘姓則較為集中在萬豐村。沙井鎮村民有上香習俗,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在家裡的香爐上香,求神打齋,以驅除邪氣。沙井鎮地處廣深交通要道,陸路有廣(州)深(圳)一級公路、廣(州)深(圳)高速公路穿鎮而過,並設有中轉站和出入口迴旋點。南可通寶安、蛇口、深圳、香港,北可達東莞、廣州,西通中山、珠海,東抵惠州,潮汕等地。 沙井鎮 通行白話、客家話。
20 、新 安 街 辦
新安街道辦事處位於深圳市西南部。隸屬於寶安區。街道辦事處駐新安二路,距離市政府約23公里。轄區地勢北高南低。新安交通四通八達,廣深高速公路、廣深一級公路貫穿城區,海上飛翔船碼頭、深圳國際機場近在咫尺,規劃中的市區至機場的鐵路也將通過這裡,構成了新安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新安已建成為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金融和交通中心。 新安街道辦通行客家話。
21、 沙頭角鎮
全部講客家話。
22、羅湖、福田、南山絕大部分地區主要講客家話。
二、 深圳1979年末常住人口為31.41萬人,大部分是客家人
深圳自南宋末年陸續有移民落腳。1979年末常住人口為31.41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占深圳當時人口的85%。目前,深圳人平均年齡30.8歲。深圳是廣東省唯一的以國語為主流地方語言的城市。“新移民”來自全國各地。2002年末從業人員359.2萬人。全市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的各類人才74萬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1萬人,博士2300多人,碩士3.1萬人,海外歸國人員超4000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1.1萬人。

意義

(二)、 深圳重視本土客家文化的重要意義
1、促進深圳城市特色的形成。
城市特色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標誌和生命力,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深圳城市的特色在哪裡?應該如何保持和形成深圳的城市特色?這應該從深圳的歷史地理環境、深圳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近現代的城市建設、風土民情、傳統文化中去尋找和研究。對城市風貌的保護,對本土客家文化的弘揚,有助於留住深圳的根,從而使深圳增加歷史的厚重感,增強文化軟實力。
2.促進深圳城市建設向更高一個層次、更高文化品位發展。
深圳不單是現代文化名城,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一個以漢文化為主體,包容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潮州文化、西方文化、現代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對城市的文化遺產、歷史文脈進行保護和規劃,這是作為國際城市所必須具備的。對於城市建設來說,保護深圳的城市文脈、城市特色,把優秀傳統建築和文化保護起來加以創新,發揚光大,這也是一個發展,一個更高級的發展,必將深圳的城市建設推向更高一個層次,成為一個又鮮明,又有特色的國際大都市。
3.促進深圳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 。
一個城市的形象與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很大關係。深圳是英雄的城市,自明代中期以來在抗擊佛朗機,倭寇、紅番、英夷、日寇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之一。我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在省港大罷工中深圳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用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可以激勵深圳人樹立信心,發奮圖強,這也是深圳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重要的內容之一。而歷史文化保護得好與壞,是反映該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
4.促進深圳城市的現代化建設。
5.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
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外國、外城市看深圳,深圳不單是現代化城市,還保留有世界文化遺產,還是歷史文化名城。深圳有今天,和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悠久的城市歷史、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分不開的;二是作為大量的深圳移民,他們會為深圳悠久的歷史、英雄的城市感到驕傲,會以做一個深圳人為榮。當今城市之間的競爭,除比較經濟發展水平外,文化發展狀況已愈顯重要。世界著名城市如倫敦、巴黎、羅馬、莫斯科、維也納、慕尼黑等都是歷史文化名城,美國把凡有200年以上歷史的城市,均列為歷史文化名城。如果我們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愛護歷史文化名城,有這樣一個還歷史真實的深圳,她的形象、她的品牌,定可立於世界優秀城市之中。
6、可以成為聯繫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的重要紐帶。
目前,客家人在世界上的華僑超過2000萬,在台灣,廣東客家人的後裔,就超過500萬。僅僅在亞洲,客家華僑就達到500萬,其中廣東客家華僑達450萬以上。因此,深圳如果重視對於本土文化的建設和弘揚,就能讓自己成為聯繫台灣和海外客家同胞的緊密紐帶。
7、可以為兩岸早日實現統一貢獻巨大的力量。
深圳作為有450萬左右客家人的國內的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在海外、在台灣有著十分廣泛的親緣關係,在上級的正確領導和幫助下,一旦廣大的新老客家人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那么,深圳肯定能夠為兩岸早日實現統一貢獻巨大的力量。這也必將為現實所證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