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江河

老江河

老江河位於監利縣境東南部,地處尺八、柘木、三洲三個鄉鎮之間,呈牛軛形,約長20公里,寬1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河底高程23米,常年平均水深6米左右,最高水位29。2米,最低水位24。5米。沿河進出水口20餘個,承雨面積138平方公里,對周圍農田漬水起調蓄作用。鎮南端的老江河原系長江主道,1909年長江裁變取直後,形成了現在“牛軛”狀河道·

基本內容

老江河老江河

老江河位於監利縣境東南部,地處尺八、柘木、三洲三個鄉鎮之間,呈牛

軛形,約長20公里,寬1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河底高程23米,常年平均水深6米左右,最高水位29。2米,最低水位24。5米。沿河進出水口20餘個,承雨面積138平方公里,對周圍農田漬水起調蓄作用。鎮南端的老江河原系長江主道,1909年長江裁變取直後,形成了現在“牛軛”狀河道.

由來

老江河老江河

原為長江的一部分,後因河道變遷以及人工裁灣的影響,原彎曲的

河道的上、下口逐漸淤塞封閉而形成。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說,這段“長江故道”,是九曲十八彎的長江荊江段裁彎取直的重要工程之一,《長江志》中記載為“上車灣裁彎工程”,老河道彎度巨大,堤內地勢低洼,水流湍急異常,極易衝垮堤壩。1936年編制的《揚子江中游之危機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報告》中亦說明,“潰決後影響所及,其範圍更廣,且關係漢口者尤巨”。1968年,新河道開挖,1971年,長江正式改道,新河成為長江主航道。

特色

老江河漁場是我國四大家魚種質生態庫之定,3萬畝水面盛產青魚、紅尾魚、桂花魚、武昌魚、淡水白鯧等多種優質淡水魚。

老江河兩岸垂夜明,綠草茵茵,湛藍的河水,藍得象綠寶石,藍得情意綿綿。每到夏天,游泳者成群結隊,五光十色的泳裝把河麵點綴得分外妖嬈。老江河水是天然的瓊漿

歷史記載

老江河老江河

監利得天獨厚,全拜上蒼賜予世界第三大河流浩浩長江。長江下荊江可道蜿蜒繞縣南邊境曲流1850年間的西湖,1886年的街河、月亮湖,1887年的古丈堤、大公湖,1909年的尺八口,1949年

的碾子灣,1972年的沙灘子。此外,還有1966年中洲子,1968年上車灣實施的人工裁彎。二者裁彎至此,縣境下荊江河道的流程東下,過境流程127。54公里,其流之長在我國似無一個縣域能與監利比肩。

下荊江河曲發展過程中,曾經無數滄桑變遷,不斷自然裁彎。根據史料記載,監利縣境自然裁彎,先後有明未的老江河、東港湖,1821至漸趨穩定,一個個河道遺蹟湖亦應運而生,而老江河、東港湖、西湖便是監利諸多河流遺蹟湖泊的代表。

東港湖,縣南尺八鎮境內,南北長,東西狹,橢圓形。湖之西南抵老江河木潭古閘,東北過朱家河連線洪湖,又稱通江湖。湖底高程23。5米,最高水位26。5米,最低水位25米,正常水位25米,最大水深5米,常年平均水深1。5米,面積7。3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080萬平方米,有效容量640萬平方米。

西湖在監利縣城西北11公里,月形湖泊,面積12。5平方公里,主要調節其所在地大垸以內漬水,春夏提供灌溉水源。

河流遺蹟湖老江河、東港湖、西湖均系自然形成,造化之功成就了她們的“天姿國色”,原本動人傾心。故親臨其湖,均十分打眼,立刻讓人想到的是她們共同的母親–長江。並且首先感受到她們形脫神未脫,精氣神猶在,不失當年雄渾、豪放、浩翰、坦蕩的大美。再者就是堪與大美並存的湖泊自身的風韻美。老江河、東港湖、西湖的綺麗風光,往往會隨著一年四季的轉換,變得益發絢爛多彩。春天,湖畔油菜花黃,麥苗返青,鋪錦疊翠,連綿不絕。秋季,沿湖稻香果熟,萬頃良田,金浪滾滾,又是一番景致。若是夏日傍晚,泛舟湖上,沐浴落日餘暉,享受徐來清風,令人神清氣爽。入夜,皓月當空,楫影搖盪,水天相映,而又頓生無限遐想。

老江河、東港湖、西湖,其湖產之豐,更便人傾慕。自然條件優越的老江河,每年春夏,農田有機鹽類和有機質流入,各類水體PH值在8。56左右,溶氧每升水達8。81毫克,可溶性有機物、三氮、磷酸鹽、矽酸鹽營養含量都較高,有利餌料生物生長繁殖,僅鮮魚一項,年產75萬公斤,其主要魚類20多種。上個世紀70年代,筆者下放老江河時,一場春雨過後,看到密密麻麻的魚群沿河水口溯流而上,下水捕捉只要用手撈子站在岸邊即可,足見其產魚之豐。

1990年,中國農牧漁部、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近20個科研單位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到老江河實地考察,並舉行“長江家魚種質資源建設方案論證會”,一致確認老江河是興建我國鯖、草、鰱、鱅“四大家魚”種質資源生態庫最為理想的選址。這年,國家投資350萬元興建“長江水系四大家魚種質資源天然生態庫”,1992年建立並投入運轉,種質庫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四大家魚本10萬公斤,優質天然魚種6。5萬公斤。該天然生態庫的建立,對於保存我國魚原種的優良品質特徵,避免魚類資源衰退,拯救主要經濟魚類,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意義。

東港湖的銀魚揚名中外。銀魚,頭平而扁,雙目晶瑩。唐代有詩云“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其雖只一指長,卻全身光滑透明,猶如披銀戴白。銀魚做出菜來,肉質細嫩,味極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健脾胃,補腎血,清眼目的功效。每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是打撈銀魚的季節。這時候,東港湖上,波光粼粼,滿船銀魚,滿湖笑聲。銀魚的吃法很多,可以做成銀魚湯、銀魚炒蛋、紅燒銀魚等佳肴名菜。用銀魚包餃子吃也別有風味。如就湖水煮活魚,湖葦新筍為濃湯,那真是香美逼人,大快朵頤。銀魚曬制魚乾,白如銀、細如針、肉鬆無刺。不僅在港澳地區受歡迎,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封建時代里,銀魚屬進貢物品,專為皇帝美食,勞動人民是不容易吃到的。相傳乾隆皇帝吃了銀魚湯後讚不絕口,揮筆寫下了“上蒼美味天鵝肉,人間好菜銀魚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