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乳腺癌

老年人乳腺癌是發生在乳房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確,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適應證範圍較廣,病灶僅局限於局部或區域淋巴結者,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

基本信息

概述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房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見的腫瘤之一。

病因

(一)發病原因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確,但資料表明與下列因素較為密切。
1.月經:月經來潮小於13歲和(或)絕經年齡超過50歲者發病率較高。
2.婚育,哺乳:終身不婚或不育者,首次生育年齡大於30歲和生育後未行哺乳者發病率較高。
3.家族史: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發病率較高,臨床稱之為家族遺傳易感性。
4.乳腺本身疾患:有重要乳腺囊性增生病者乳腺癌發病率較高,如果一側乳腺已患癌,它對於對側乳腺來說更是高危因素。
5.既往用藥:長期服用雌激素者發病率較高,有報導長期服用利舍平,甲基多巴,三環類止痛藥等會導致催乳素水平升高,對乳腺有致癌的危險。
6.電離輻射:乳腺為對電離輻射較為敏感的組織,過多地暴露於射線者患癌機會較大。
7.體形:有資料表明50歲以後肥胖者患乳癌的機會增大,其實這不過是一種現象,僅可在目前作為多危險因素中分析的一項參考,究竟肥胖者中何物與乳癌發生相關並不明確。
(二)發病機制
乳腺癌的病理分類系統很多,目前常用的為WHO分類系統,它把乳腺惡性腫瘤分為以下類型:
1.非浸潤性腫瘤
(1)導管內癌。
(2)小葉原位癌。
2.浸潤性腫瘤
(1)浸潤性導管癌。
(2)浸潤性導管癌伴明顯的導管內癌成分。
(3)浸潤性小葉癌。
(4)黏液癌。
(5)髓樣癌。
(6)乳頭狀癌。
(7)管狀癌。
(8)囊性腺樣癌。
(9)分泌性癌。
(10)汗腺癌。
(11)間變開成的癌:①鱗癌;②梭形細胞癌;③軟骨或骨樣腫瘤;④混合型。
(12)其他。
3.乳頭佩吉特病
(1)非浸潤性癌:癌瘤停留在乳管或腺泡內,未見突破基底膜,如已見浸潤,則列入浸潤性癌。
小葉原位癌:小葉均勻性增大,結構存在,腺管,腺泡增多且增大,充滿無極性的癌細胞,形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圓型癌細胞團塊,偶見肌上皮細胞,其外為基底膜,癌細胞比正常細胞稍大,胞質較豐富,胞核稍大,常較淡染,也可深染,無明顯異型,可找到核分裂象,常需多取材,多切片,仔細觀察以排除侵犯,有時見腺管和腺泡內為小空腔的腺管,因小管和細胞大小一致,不能推測來自管內癌在小乳管的擴展,也應歸入小葉原位癌。
鑑別:
①如果癌細胞團塊生芽或突破基底膜,則為小葉浸潤性癌,但常見者為小癌細胞呈單細胞條索或彌散;
②其他管內癌沿乳腺導管蔓延到小葉者,常不累及小葉中全體管,泡,癌細胞大小不等,有明顯異型,團塊的大小常不一致,周圍常有淋巴細胞浸潤;
③小葉原位癌與小葉增生不同之處為,小葉增生的細胞小,腺管,腺泡常有雙層上皮細胞,無極性紊亂。
導管內癌:癌細胞的大小較一致,呈輕度到中度異型,排列可呈多種方式,彼此可以互相移行,有時在一腫瘤中,可見數種結構,常見的有以下類型:
①實性管內癌:許多密集的乳管高度擴張,充滿輕度異型,但無極性的癌細胞,可找見核分裂象,有時在癌細胞團塊中央,見少量壞死癌細胞或小圓形空隙,不見侵犯到管外;
②篩狀管內癌:在一些密集高度擴張的乳管內,癌細胞呈篩狀排列,癌細胞比基底細胞大,無極性,胞質淡嗜酸,胞核輕度到中度異型,在癌細胞之間見一些圓孔,不見浸出管外,在癌巢中部也常見到癌瘤壞死,在以上兩型中,如果癌細胞團塊中央為大片壞死癌細胞,皆可稱粉刺樣的管內癌;
③低乳頭管內癌:許多乳管高度擴張,密集,襯復的癌細胞由輕度到中度異型,形成許多較規則的低乳頭,一般無纖維脈管囊,癌細胞的胞質在管腔側可有空泡,狀似破裂,有時胞質豐富,嗜酸,且可有頂漿突起。
鑑別:
①實性管內癌與實性乳頭狀瘤病的區別為,前者細胞有異型,核分裂象多,無極性,癌細胞巢的數目多,大小較一致,巢中常見片狀癌細胞壞死,常伴有篩狀管內癌或粉刺樣管內癌;
②篩狀管內癌與腺樣囊腺癌的區別為,後者的癌細胞為基底樣細胞,胞質少,嗜鹼,胞核無異型,在管內和圍繞細胞巢皆有肌上皮細胞和黏多糖;
③篩狀管內癌與篩狀乳頭狀瘤的區別為,後者的細胞巢少,大小不一,瘤細胞有極性,無細胞異型,無片狀壞死;
④低乳頭管內癌與囊性增生病的大囊腫的區別為,囊性增生病的囊腫數目很少,其中乳頭大小較一致,細胞常完整,無異型。
早期浸潤性癌:乳腺癌從非浸潤性的原位癌到浸潤性癌,是一逐漸發展的過程,其間需經過早期浸潤階段,它指癌組織開始突破基底膜,始向間質浸潤的時期,既不同於原位癌,又不同於一般的浸潤性癌,根據形態的不同,可分為早期浸潤性小葉癌和早期浸潤性導管癌2類。
早期浸潤性小葉癌:屬小葉原位癌的早期浸潤階段,可見充滿導管腔內的癌細胞穿過基底膜向小葉內間質浸潤,但尚未浸潤至小葉範圍以外。
早期浸潤性導管癌:與浸潤性導管癌一樣,導管內癌的部分區的癌細胞突破基底膜向間質浸潤,但浸潤的範圍較小,癌細胞巢僅像發芽樣向間質內伸展,不形成廣泛的浸潤。
(2)浸潤性癌:
浸潤性小葉癌:小葉內的癌細胞突破基底膜及小葉範圍向間質內浸潤,稱浸潤性小葉癌,浸潤後大多成為小細胞型硬癌或單純癌,腺管狀的小葉癌浸潤間質後往往形成腺管樣癌,經間質浸潤的癌細胞常圍繞導管,呈同心圓結構而形成靶樣圖像,此為浸潤性小葉癌的形態特徵。
鑑別:小葉浸潤癌與硬化性腺病的區別為,硬化性腺病大致保持小葉結構,上皮細胞無異型,無核分裂象,常見雙層上皮細胞形成小管,上皮細胞常萎縮,而小葉浸潤癌不但細胞有輕度異型,且呈浸潤性生長。
浸潤性導管癌:導管內癌的癌細胞,在部分區突破基底膜,向間質內浸潤,部分尚可見明確的導管內癌成分,WHO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1981)所指的浸潤性導管癌的形態多種多樣,實際包括了單純癌,硬癌和沒有淋巴細胞浸潤的髓樣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
單純癌:為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約占80%以上,形態特點是癌組織中主質和間質的比例相當,其形態複雜,多樣,癌細胞常排列成巢,索,腺樣或片塊狀,當幾種類型的乳腺癌混在一起,且又難以衡量以那一型為主時,也可診斷為單純癌。
髓樣癌:髓樣癌較單純癌少見,腫塊體積較大,約3~9cm,質地較軟,往往位於乳腺組織的深部,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邊緣較整齊,傾向於膨脹生長,腫瘤切面呈灰白色,常見出血,壞死。
鏡檢:癌的主質多,間質少,癌細胞體積大,呈卵圓形,圓形,多邊形,胞質豐富,嗜鹼性,核大而呈空泡狀,核仁清楚,分裂象多見,有時可見單核及多核瘤巨細胞,癌細胞排列緊密,多呈片塊狀分布,有時可呈粗條索狀,小巢狀或瀰漫性分布,有時會與惡性淋巴瘤混淆,許多髓樣癌伴有豐富的小淋巴細胞浸潤,甚至可見漿細胞,這表示機體對癌組織的免疫反應。
有淋巴細胞浸潤的髓樣癌比無淋巴細胞浸潤的髓樣癌預後好,有淋巴細胞浸潤的髓樣癌,5年生存率是83.23%,10年生存率是69.40%,無淋巴細胞浸潤的髓樣癌,5年生存率67.28%,10年生存率44.09%。
硬癌:純粹的硬癌較少見,常與其他類型的乳腺癌並存,WHO分類已將硬癌歸入浸潤性導管癌,不再另列硬癌一類,大體標本見腫塊體積較小,邊界不清,與周圍乳腺組織呈放射狀交界,質地硬,做切面時刀上有阻力感,腫瘤切面灰白色或帶黃色,其間可見散在的黃白色條索,出血和壞死少見。
鏡下見癌細胞呈多邊形,立方形或短梭形,核分裂易見,間質內結締組織增生,間質的量多於主質,由緻密的纖維組織組成,可有膠原變性,並可發生鈣化,骨化。
鑑別:與漿細胞性乳腺炎鑑別,尤其在冷凍切片診斷時,此癌侵襲性強,易轉移,惡性程度高。
黏液腺癌:患者一般年齡較大,大體標本見腫瘤體積大,境界清楚,邊緣不規則,切面半透明,膠凍狀。
鏡下見間質內有豐富的黏液,將癌細胞分隔成小巢狀,癌細胞呈圓形,多邊形,輪廓不清,胞質內可含小空泡,核小而圓,深染,偏於細胞一側,分裂象少,當黏液量多形成黏液湖時,癌細胞很少,成為漂浮在黏液湖中的小島,有時需仔細尋找,才能發現上皮成分,而且漂浮在黏液湖中的細胞往往因分泌衰竭而體積減小,胞質少,核深染,有時不易發現,尤其在冷凍切片中,對此癌有人又稱膠凍樣癌,即含有大量細胞外上皮性黏液的癌。
黏液腺癌生長緩慢,多為膨脹性生長,浸潤性不強,轉移晚,預後較好,如果是含有大量細胞內黏液的印戒細胞型的黏液腺癌預後極差。
由於該型乳腺癌含有大量細胞外黏液,癌細胞量少,故在生化法測定乳腺癌雌激素受體時,往往出現假陰性結果,而用免疫組化法對照,在癌細胞內可見明確的棕褐色的陽性顆粒。
乳頭狀癌:多發生於乳腺大導管,極少由管內乳頭狀瘤癌變而來,乳頭狀癌可單發或多發,大多生長緩慢,發生轉移較晚,但在轉移灶內往往可見到乳頭,部分病例有乳頭溢液,多為血性,如在溢液塗片內找到癌細胞,有助於診斷。
肉眼見腫瘤為棕紅色結節,質脆,結節內有粉紅色腐肉樣或乳頭狀組織。
鏡下見癌細胞排列成乳頭狀,乳頭中央結締組織稀少,有時乳頭狀結構相互吻合,而形成複雜的腺結構,或形成車輪狀,甚至篩狀結構,癌細胞內襯於結締組織軸心的兩旁,可為單層或復層,也可呈實質性增生,細胞大小,形狀不一,極性亂,核深染,分裂象常見,根據乳頭結構不同的方式,又可將乳頭狀癌分為長分支乳頭狀腺癌,短乳頭型乳頭狀腺癌和融合型乳頭狀腺癌三型或分為乳頭狀型,網狀型,篩狀型和微囊型4型。
鑑別:對富於細胞的不典型乳頭狀瘤與乳頭狀癌的鑑別是困難的,尤其在快速診斷時,限於提供檢查的組織少,並且質量低於石蠟的冷凍切片,更增加了困難,但即使在石蠟切片中,兩者也難以區別,這主要是乳頭狀瘤的腫瘤細胞呈雙層結構,腫瘤細胞排列整齊,無浸潤性生長,乳頭狀癌的腫瘤細胞增生呈復層,極性喪失,且可見浸潤性生長,其次是前者可見明顯的結締組織間質,乳頭可融合成複雜的腺結構,但無篩狀結構,有頂泌汗腺化生和鄰近乳腺組織的硬化性乳腺病存在,後者有少量或無結締組織間質,腫瘤細胞可增生成篩狀結構,無頂泌汗腺化生,無鄰近乳腺組織的硬化性乳腺病存在。
腺管樣癌:此類型較罕見,發展慢,惡性程度低,腫瘤常為雙側性和多中心性,腫瘤體積較小,大多數小於1cm。
鏡檢:表現為高度分化的浸潤性癌,癌細胞的異型性不明顯,形成由單層細胞組成的腺管,腺管周圍間質內纖維組織增生或有玻璃樣變性,要注意與硬化性乳腺病鑑別,腺管樣癌可與其他類型的癌合併存在。
腺樣囊性癌:多發生於唾液腺,發生在乳腺十分罕見,在其他類型的乳腺癌內常可見到灶性的腺樣囊性癌結構,此癌生長緩慢,腋下淋巴結較少轉移,預後較唾液腺腺樣囊性癌好。
巨檢:腫塊與周圍乳腺組織分界清楚,無包膜,切面同其他類型的乳腺癌。
鏡檢:癌細胞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管腔結構,如管腔大小較一致,則成篩狀,有時管腔不明顯,形成縱橫交叉的束或巢,也可呈片塊狀,管狀結構,襯以單層或數層細胞,癌細胞較小,胞質少,核深染,分裂象少見,鏡下圖像與發生在唾液腺的腫瘤無法區別。
大汗腺癌:此癌少見,來自乳腺導管上皮。
鏡檢:形態特殊,癌細胞體積大,胞質豐富,嗜伊紅,顆粒狀,呈腺狀或腺泡狀結構,少數可形成乳頭,純粹的大汗腺癌少見,但在其他類型的乳腺癌內常可見到灶性的大汗腺癌。
腺癌:純粹的腺癌少見,常混雜在單純癌內,當癌實質一半以上表現為腺管結構時,可診斷為腺癌。
鏡檢:腺腔不規則,有單個的腺腔,但經常可見幾個腺腔相連在一起,癌細胞可呈單層排列,但多數呈復層,細胞異型明顯,分裂象易見。
濕疹樣癌:又名佩吉特病(Paget’s病),主要發生在40~60歲的婦女,主要表現為乳頭及乳暈皮膚的濕疹樣改變。
鏡檢:在乳頭及乳暈表皮內見派傑細胞,該細胞體積大,比同層表皮細胞大2~3倍,圓形,卵圓形,細胞境界清楚,胞質豐富,淺染或透亮,核大而圓,染色較淺,染色質顆粒細,其間有染色質凝塊,分裂象易見,核仁清楚,部分細胞質內可見色素顆粒,派傑細胞呈巢狀,腺樣或散在分布於表皮內,主要分布於表皮底層,也可占據表皮全層,與佩吉特病並存的乳腺癌主要為導管內癌和小葉原位癌,部分為浸潤性導管癌,單純癌和髓樣癌等,佩吉特病的生存率較一般乳腺癌高。
鱗狀細胞癌:真正的鱗癌罕見,它是在導管上皮鱗狀化生的基礎上發生的,惡性程度高,形態特徵同發生在其他部位的鱗癌,如果癌組織大部分為鱗癌,僅小部分為其他類型的乳腺癌,也可診斷為鱗癌。
(3)其他少見的乳腺癌:
分泌型(幼年性)癌:多見於兒童。
鏡檢:其特點是含有腺或管腔結構,癌細胞染色淺,有顯著的分泌活動,在胞質和腺腔內有PAS陽性物質。
富脂質癌:富脂質癌惡性程度高,淋巴結轉移灶的形態有時可類似組織細胞增生。
鏡檢:癌細胞排列成片狀和條索狀,胞質豐富,透明或泡沫狀,脂肪染色強陽性,超微結構研究也證明胞質內脂質為分泌產物,而不是變性,可見許多脂質空泡,有些脂質空泡較大,致使細胞核推向一側。
類癌:乳腺類癌少見,形態同發生在乳腺各部位的類癌,用嗜銀染色可見胞質內有嗜弱蛋白銀的顆粒,腫瘤細胞分泌有銀色胺,但由於分泌量不多,又受正常肝組織的破壞,故只有當腫瘤巨大而肝臟有轉移時,才出現類癌綜合徵,潮紅,腹瀉,支氣管和肺動脈痙攣等症狀。
黏液表皮樣癌:形態同唾液腺的黏液表皮樣癌,罕見,由分泌黏液的腺上皮細胞,表皮細胞和中間型細胞組成,其惡性程度因組成細胞所占的比例而異。
未分化癌:為分化差的乳腺癌,癌細胞瀰漫成片,巢狀結構不明顯,需要與淋巴瘤鑑別,仔細觀察時隱約可見癌細胞呈腺癌的特點。
炎性乳腺癌:罕見,臨床上有紅,腫,熱,痛等炎症的基本症狀,很多被誤診為“乳腺炎”。
鏡檢:無通常所指的炎症的組織學依據,如炎症細胞浸潤等,部分病例可見皮膚淋巴管擴張及癌檢形成,此類型發展迅速,預後差,有時患者初診時,就已有遠地轉移,因其本質非炎症性,所以稱急性乳腺癌較為合適。

症狀

老年人乳腺癌的症狀:
持續性疼痛抽搐發紺乏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腹痛腹脹鈣化
1.無痛性腫塊
乳房腫塊是乳腺癌患者的首發症狀,是促使患者就診的主要症狀,約占就診總數的80%以上,多為無痛性,但體胖婦女,乳腺肥大者,且腫瘤體積不大,質地較軟者,一般檢查極易遺漏,應取坐,臥等不同體位仔細檢測。
(1)部位:乳腺的外上限是乳腺癌的好發部位,約占36.1%,乳腺上方(外,中,內)大約占65.5%;其次為乳頭,乳暈區和內上限;全乳腺,內側及下方發病最低。
(2)大小與個數:腫塊大小不一,單發者占絕大多數,偶見2個以上。
(3)形態與邊界:呈不規則的球形塊或半球形或表面不平的結節狀腫物,形似珊瑚石,邊界不清楚,腫瘤與腺體有索狀牽連,但是決不能說圓形,長圓形,形態較規整,質地中等者一定不是癌,臨床有時亦可見癌瘤表面光整,境界比較清楚,似有包膜和一定的移動感者,難與良性腫瘤區別。
(4)硬度:乳腺癌質地表現各異,多為實質性硬塊,似石頭硬或橡皮樣韌感,亦有較軟的囊性感者,臨床見硬韌之腫塊,長圓或不規則的索團塊,診為乳腺癌不難,但肥胖型乳腺,脂肪豐富,偶見癌瘤位於下方,觸診較軟者,難與脂肪瘤鑑別。
(5)活動度:癌瘤位於腺體實質內時,一般瘤體與乳腺組織一起移動,無包膜感,腫塊越深在,活動度就越差,如腫瘤向深部浸及胸肌筋膜或肌肉,在肌肉收縮時腫物活動度受限或不能移動,當腫瘤繼續向胸壁浸潤,則癌瘤與胸壁完全固定不能推移,此為晚期表現,即使是早期癌瘤位於腺體實質內,與良性腫瘤相比其活動度也有顯著差異,良性腫瘤雙手檢測,腫瘤在包膜內移動,此區別點很重要。
2.乳頭與乳暈異常
(1)乳頭回縮:乳腺發育不良或產後未曾哺乳的婦女,乳頭可以深陷,但可用手指牽出如常態,無固定現象,當癌瘤位於乳暈下方及其附近,浸及乳頭大導管,逐漸加重其回縮和固定乳頭常較健側抬高,向下或偏斜,致兩側乳頭高低不一,癌瘤深居乳腺內,侵犯較廣,使大導管硬化,抽縮,造成乳頭固定,是晚期乳癌的徵象,乳腺急,慢性炎症亦可造成乳頭回縮,詳細詢問病史是不難辨認的。
(2)乳頭瘙癢,脫屑,糜爛,潰破,結痂,伴灼痛,偶見乳頭溢液,以致乳頭改變,是乳頭Paget’s病的表現。
(3)乳頭溢液:乳腺癌伴有乳頭溢液約占5%以上,其性質可為乳汁樣,水樣液,漿液性,血液性,血膿性等,這些是癌症局部發展不同程度的反應,臨床僅有乳頭溢液,捫不及腫塊,多為導管內早期癌或大導管內乳頭狀瘤,乳頭溢液量可多可少,間隔時間也不一致,單見者少,多伴有乳腺腫塊。
3.乳房輪廓及皮膚改變
正常乳房無論任何體位,均具有完整的弧形輪廓,這種輪廓一旦出現異常或缺損,則提示有腫瘤發生,提示腫瘤侵犯皮膚的copper筋膜,有時為早期乳腺癌的表現,局限性隆起一般是腫瘤的局部臨床表現之一。
皮膚改變與癌瘤在乳腺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癌瘤小,部位深,皮膚多正常,癌瘤侵犯面積大,部位淺表,由於皮下浸潤和牽拉皮膚,即使早期癌也可顯示皮膚粘連,使皮膚呈現凹陷,稱為“酒窩征”,當癌細胞堵塞皮下淋巴管時,出現皮膚水腫形成橘皮樣變,屬晚期表現,癌瘤侵入皮內淋巴管,則在癌瘤周圍形成小的癌灶,稱為皮膚衛星結節,多數小結節成片狀分布,形成鎧甲狀癌,進一步發展為晚期癌,皮膚完全固定或潰破,一側乳腺上移,有可能是乳房上半部乳腺癌的體徵之一。
炎性乳腺癌時局部皮膚呈炎症樣表現,顏色由淡紅到深紅,開始時比較局限,不久即擴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膚,同時伴有皮膚水腫,觸診時感皮膚增厚,粗糙,表面溫度升高,但以乳暈周圍及乳房下方較常見,腫瘤表麵皮膚靜脈曲張常見於增長迅速的腫瘤,單側乳頭回縮呈進行性變化者,乳腺癌時乳頭常為拉向病變側,乳頭表皮糜爛及脫屑應排除乳頭派傑氏病。
4.疼痛
約1/3以上的乳腺癌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隱痛,或針刺樣痛,有的為患側上臂和肩部牽拉樣痛,伴沉重不適感,亦有少數患者因疼痛較劇而就診,一般乳癌患者非到晚期,疼痛多不嚴重,不如乳腺增生的月經前疼痛。
5.隱性乳腺癌
少數病例以腋下淋巴結腫大作為首發症狀而就診,其乳腺內原發病灶很小,臨床難以捫及,稱為隱性乳腺癌。
6.遠處轉移
當腫瘤發生遠外轉移時,如肝,腦,骨,肺等出現相應症狀。
(1)肺轉移:侵犯氣管可出現咳嗽,喘憋,胸悶,癌性淋巴管炎可見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發紺及胸痛等。
(2)胸膜轉移:為血性胸腔積液,常見胸悶胸痛,氣短咳嗽等。
(3)骨轉移:以胸,腰椎和骨盆最多,其次為肋骨,股骨,病人出現持續性疼痛,進行性加劇,脊柱轉移可由於脊髓受壓引起截癱。
(4)肝轉移:起初可覺乏力,食慾減退,後期常見腹脹,腹痛,肝區疼痛,皮膚黃染等。
(5)腦轉移:常為多灶性,引起腦水腫致顱壓增高,可見頭痛,嘔吐,視力下降,抽搐,肢體活動障礙,甚至昏迷。
7.乳腺癌轉移的體徵
經淋巴道轉移,腋下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質硬韌,常固定;患側鎖骨內側段的後面和上方也常觸及腫大堅硬的淋巴結,受累淋巴結直徑多不超過1cm,若癌細胞阻塞腋窩主要淋巴管或腋靜脈,則引起患側手臂蠟白色水腫或青紫色水腫,偶見對側腋下或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對側乳房腫塊,同側頸淋巴結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