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譯

老子今譯

《老子今譯》是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的第一部個人著作,也是一部禪學論集的專著。該書由文學古籍出版社於1956年8月初版。後來曾收入《漢唐佛教思想論集》《老子新譯》、 《中國哲學史論》等書。

基本信息

任繼愈禪學論集 《老子今譯》(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訂本) 《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老子今譯〉1957年古籍出版〈老子今譯〉1957年古籍出版

基本信息

老子今譯
【主題詞】老子-譯文 道家
【作 者】任繼愈譯
【裝幀項】21cm / 90頁
【出版項】北京古籍出版社 / 1956
【ISBN號】無
頁數:90頁
開本:21cm

圖書簡介

本書是任先生對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經典——《老子》的註解和闡釋。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寫了高度概括性的內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對原文中的重點和難懂詞句,逐一校注,並附有歷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譯文精確、流暢、規範、易懂。作者譯註《老子》始於1956年,先後出版過三部《老子》註譯著作,深受幾代學人的推崇和喜愛。本書集作者半個多世紀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問世2000多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書譯本不是根據古本、善本,而是以社會流行廣、影響大的王弼本為底本。作者認為,戰國時期的《老子》、漢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並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見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參照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原文進行注釋、翻譯。每個章節以作者對本章提綱挈領性的導讀為開始;原文與腳註採用原書的繁... (展開全部) 本書是任先生對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經典——《老子》的註解和闡釋。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寫了高度概括性的內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對原文中的重點和難懂詞句,逐一校注,並附有歷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譯文精確、流暢、規範、易懂。作者譯註《老子》始於1956年,先後出版過三部《老子》註譯著作,深受幾代學人的推崇和喜愛。本書集作者半個多世紀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問世2000多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書譯本不是根據古本、善本,而是以社會流行廣、影響大的王弼本為底本。作者認為,戰國時期的《老子》、漢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並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見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參照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原文進行注釋、翻譯。每個章節以作者對本章提綱挈領性的導讀為開始;原文與腳註採用原書的繁體樣式,腳註對原文中的重點和難懂詞句,逐一校注,並附有歷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體現其學術性的一面;在原文的右邊附有簡體的翻譯文字,譯文精確、流暢、規範、易懂,顯示其普及性、大眾化的一面;書後附重要名詞索引與內容分類索引,便於讀者更易領略老子的博大精深;圖書最後附有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釋文,以及作者多年來對於《老子》的研究成果與心得。全書內文疏朗,易於展閱,文約而義豐,相信能為浮躁的當今社會注入一縷清泉。

作者簡介

09年是任繼愈先生九十華誕,同時也是作者譯註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經典——《老子》五十周年。五十年間,任先生先後曾出版過三部《老子》註譯著作(分別是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今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新譯》、巴蜀書社出版的《老子全譯》),深受幾代學人的推崇和喜愛。隨著新材料的出土(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等)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任先生決定對《老子》進行第四次翻譯。
本書譯本不是根據古本、善本,而是以社會流行廣、影響大的王弼本為底本。作者認為,戰國時期的《老子》、漢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並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見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參照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原文進行注釋、翻譯。每個章節以作者對本章提綱挈領性的導讀為開始;原文與腳註採用原書的繁體樣式,腳註對原文中的重點和難懂詞句,逐一校注,並附有歷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體現其學術性的一面;在原文的右邊附有簡體的翻譯文字,譯文精確、流暢、規範、易懂,顯示其普及性、大眾化的一面;書後附重要名詞索引與內容分類索引,便於讀者更易領略老子的博大精深;圖書最後附有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釋文,以及作者多年來對於《老子》的研究成果與心得。全書內文疏朗,易於展閱,文約而義豐,相信能為浮躁的當今社會注入一縷清泉。
任先生每次對《老子》進行翻譯都伴隨著自身的理解和闡釋,本次新書名定為《老子繹讀》,一則,“繹”有闡發、註解、引伸的涵義,本書集作者半個多世紀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問世2000多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二則,在學術大眾化、經典普及化的今天,任先生力圖使該書成為傳統經典研究既有學術性又能走向大眾化的嘗試。
為什麼對《老子》作第四次翻譯?任先生認為,馬王堆帛本書,體現了漢初《老子》書的面貌,後來湖北荊門楚墓出土竹簡本《老子》甲、乙、丙本,寫成約在公元前300年,它體現了戰國時期的《老子》面貌。西漢版本的《老子》和戰國時期的《老子》,字句以至段落與今流行本有差別。這些差別是研究老子必須關注的。比如《老子》的“大器晚成”,馬王堆本作“免成”。按《老子》原義及上下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聯繫起來看,“免成”更符合《老子》原義。魏晉時期王弼所注《老子》按“大器晚成”作注,“大器晚成”已在社會上流行了1000多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