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京城建築·磚雕

老京城建築·磚雕

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它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北京為大都,立為首都。元都在北京建大都後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而設計。城門之間有九條大道相通,街巷排列有序,由北向南稱為“經”,由西向東稱為“緯”,經緯相交猶如棋盤。其間構成五十坊,每坊有坊名,如同方塊田地一般鑲嵌在縱橫的街巷之間。今日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以南至永定門共有八坊;崇文門至宣武門之北有三坊;安定門至德勝門有七坊;朝陽門至東直門之內有五坊;東安門和西安門之外各有三坊……如今在保存較完整的東城區和西城區的一些城建改造較少的胡同布局之中,還能看到當時的規劃結構。北京人稱鄰居叫街坊,街坊一詞就源於坊的街制,至於坊的坊名,現在仍在使用的也只有宣武區的白紙坊了。

內容介紹

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它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北京為大都,立為首都。元都在北京建大都後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而設計。城門之間有九條大道相通,街巷排列有序,由北向南稱為“經”,由西向東稱為“緯”,經緯相交猶如棋盤。其間構成五十坊,每坊有坊名,如同方塊田地一般鑲嵌在縱橫的街巷之間。今日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以南至永定門共有八坊;崇文門至宣武門之北有三坊;安定門至德勝門有七坊;朝陽門至東直門之內有五坊;東安門和西安門之外各有三坊……如今在保存較完整的東城區和西城區的一些城建改造較少的胡同布局之中,還能看到當時的規劃結構。北京人稱鄰居叫街坊,街坊一詞就源於坊的街制,至於坊的坊名,現在仍在使用的也只有宣武區的白紙坊了。

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它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北京為大都,立為首都。元都在北京建大都後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而設計。城門之間有九條大道相通,街巷排列有序,由北向南稱為“經”,由西向東稱為“緯”,經緯相交猶如棋盤。其間構成五十坊,每坊有坊名,如同方塊田地一般鑲嵌在縱橫的街巷之間。今日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以南至永定門共有八坊;崇文門至宣武門之北有三坊;安定門至德勝門有七坊;朝陽門至東直門之內有五坊;東安門和西安門之外各有三坊……如今在保存較完整的東城區和西城區的一些城建改造較少的胡同布局之中,還能看到當時的規劃結構。北京人稱鄰居叫街坊,街坊一詞就源於坊的街制,至於坊的坊名,現在仍在使用的也只有宣武區的白紙坊了。
據史載,元朝時北京城是口字形,這種方正格局也為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式的建築打下了一個基礎。1368年明軍攻占元大都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因元大都城區面積龐大,為防務需要將北城牆內空曠之地廢棄,城牆南移五里,重建北京城。明中葉後,南城正陽門外商賈雲集,市肆繁華,人口激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掌都察院毛伯溫等建議修築外城(正陽門以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給事中朱伯辰上書說:北京城郊尚遺存有金、元土城故址“周可百二十佘里”,如能“增卑補薄,培缺續斷,可事半而功倍”。此言既符合“內城外郭”的重城制,保護日漸繁華的街市,又能防止瓦剌、俺答等部族的侵擾,因此,嘉靖帝下旨興工修築。不過修城牆需要巨資,此事責成歷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嚴嵩辦理。嚴嵩在規劃時將北京城南已有的城基“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西南角”,因而老北京城的外貌自此形成了“凸”字形,北京人形象地稱為“帽子城”。著名的前門大街、天橋、天壇等商業區域都在外城,這一點也證明了為何有許多著名的胡同、大型的四合院、門樓上精美的磚雕都在外城的原因。
1644年李白成率農民起義軍進京,隨後清軍趁機人關,建立了清王朝。清政府定都北京後,除在京城西北郊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園林之外,對北京城區沒有大的改建。不過,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十九日清政府頒布規定:凡漢宮及商民等盡徙南城居住,其原房屋拆去另蓋或按房取價,各從其便。讓戶部、工部詳察房屋間數,每間給銀四兩,作為搬遷費用,並限來歲歲終搬盡。漢人不僅不能在內城居住,也不能開戲園、會館,經商之人不能在內城過夜。城門朝開夕閉,各胡同口還要設柵欄,乾隆年間已有1700道之多,晚清時此規定已不存在,多數柵欄被拆除,留下了前門大柵欄之類的地名,讓人們遙想當年的情景。明清兩朝是我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尤其是清代對城市規劃、街景的面貌非常重視。街巷胡同兩側的房屋不能隨便拆改,侵占街道路面的要拆除,凹進去的要補齊,要橫看一條線,沒有房屋的地方要修築牆垣遮蔽。與之對應的是城南的外城,因為有許多店鋪、戲樓、酒肆、會館,街巷則很不整齊,出現了許多斜街、斜巷。舊時的北京有句俗話:“東富西貴”,“東直門的宅子,西直門的府”。這裡說的“東富”是指東城有很多富賈的邸宅,“西貴”是指西城有許多王爺高官的府邸。北京內城是王公貴族、八旗官兵、差役的居住地,八旗的分布大體上是這樣的:安定門內是鑲黃旗,東直門內是正白旗,朝陽門內是鑲白旗,崇文門內是正藍旗,德勝門內是正黃旗,西直門內是正紅旗,阜成門內是鑲紅旗,宣武門內是鑲藍旗。北京外城的分布基本上是:宣武門外一帶是會館雲集的地方,外省官員和應試舉子們的寓所也大部分在這個區域;前門外是商店鋪號之地,前門外至今仍有廊坊頭條、廊坊二條等胡同名,“廊坊”也稱“廊房”,是修建租與商人經商的房子,前門外東西兩側還散布著很多戲院;崇文門外是手藝人、手工業者集中居住的地方;天橋一帶幾乎沒有像樣的宅院,這裡是平民百姓娛樂的場所,三教九流、雜耍戲班、相聲評書常年在這裡演出。
北京城內的街巷胡同自明清之後歷經數百年的變遷,戰亂火災毀壞了不少,後建的房屋大小不一,使很多地方改變了原有的面貌,甚至出現了“死胡同”。但有些地方保存得還比較完整。從另一個角度看,能夠在宅邸建築上使用磚雕的,一般是有晶級的官員和富商,這樣的話留存到現在的磚雕,比較精美、比較集中的地方,與“東富西貴”之說是非常一致的。在北京比較有名的磚雕主要分布在這樣一些胡同的四合院中:交道口頭條至國子監大街之間的方家胡同、北頭條、北二條、北三條,這裡是北京保存非常完整的胡同文化地帶之一,在這些胡同中不僅隨處可見磚雕石刻,而且還有明代典型的尼庵--古剎白衣庵,清代乾隆皇帝的三子循郡王的府邸,聞名中外的孑L廟,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處於趙登禹路至西四北大街之間的西四北頭條至八條(西四北頭條至八條的稱謂是1965年北京城規劃時改的,其原來的胡同名稱應該是:西四北頭條是驢肉胡同,西四北二條是帥府胡同,西四北三條是報子胡同……),這裡的胡同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格局;什剎海地區保存著許多清代的王府,胡同也比較完整,如柳蔭街、羊房胡同、東明胡同、銀錠橋、南官房、東官房、鼓樓大街、後海南河沿、後海西河沿……在胡同街巷兩旁的四合院門樓上能看到雕刻工藝十分精良的磚雕;東城區的南羅鼓巷和東西對稱的十六條胡同,建成於元代,歷經明、清兩代至今數百年的風雲變化,現在依然保存原樣。有些胡同的名稱,一直廷用著古老的地名。其地區的街道對稱的胡同與南北主街整體組成了蜈蚣狀,老百姓稱之為“蜈蚣卷”。胡同內四合院不同類型的門建築完整,廣亮大門、如意門,均可見到。……在帽兒胡同有古代名園--可園,至今保存完好。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婉容的出生地,也在這條胡同的一座老宅子裡。黑芝麻胡同內的清代總督府,至今建築及全貌保存完好。前圓恩寺胡同里有座古老的國小校,那是座清代老四合院,分前後院,建築很有特色。除上述的著名胡同內的四合院建築上的磚雕很有特色外,前門大街兩側的胡同內有許多店鋪,其門臉之上一般也要雕飾各式的磚雕,與北京內城的磚雕有所區別的是,它們的造型風格更多地受到了西方洛可可藝術的影響,裝飾特徵傾向纖細、輕巧、華麗和煩瑣。
胡同中的四合院是磚雕的載體,而四合院的門樓則是磚雕的重點裝飾部位。中國人一直都非常注重門的裝飾效果,它的裝飾手法也十分講究。另外,從另--個角度看,門樓的作用除了是一個建築整體的出人口外,人們還將一個家庭的家風稱為“家風”,“將一個家族的資望稱作‘門望’;一個家庭的兒子長大要完婚,自然遵從父母之命,聽信媒妁之言,而其中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要選擇對方的家庭與自己家庭在地位、財富方面的相當者,稱為‘門當產對’;在朝官員犯了王法,不但自身被判死刑,而且還會株連九族,禍及滿門,稱為‘門誅’。由此可見,一個家庭住屋的大門,不單純是一個出人口,它已經成為一個家庭的代表,一個家族的象徵了”。
一個門樓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當然要花大力氣精雕細刻地進行裝飾了。不過,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建築上的每一樣裝飾構件都有律法規定,不能逾制。以王府為例,在《清會典》中是這樣規定的:親王府制,正門五間,啟門三,繚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間,基高四尺五寸。翼樓各九間,前墀護以石闌,台基高七尺二寸。後殿五間,基高二尺。後寢七間,基高二尺五寸。後樓七間,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設座,基高一尺五寸,廣度十一尺;後列屏三,高八尺,繪金雲龍。凡正門殿寢均酢覆綠琉璃瓦,脊安吻獸,門柱丹鑊,飾以五彩金雲龍紋,禁雕龍首,壓脊七種,門釘縱九橫七。樓房旁廡,均用筒瓦。其府庫、倉廩、廚廄及典司執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門柱。

作者簡介

田旭桐,1962年生於北京,1985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展、聯展。部分作品被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有300餘幅作品在報刊、電視台專文專版介紹發表。出版著作《田旭桐黑白畫集》、《線描裝笥飾畫畫法》、《超現實構形設計引導》等30餘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