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兼崇雅終朝采蘭:叢兆桓評傳

基本信息

作者: 陳

義兼崇雅 終朝采蘭:叢兆桓評傳義兼崇雅 終朝采蘭:叢兆桓評傳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2
叢書: 中國京昆藝術家傳記叢書
ISBN: 9787532561117

內容簡介

叢兆桓之於崑劇,涵蓋五個方面,即演員、編劇、導演、學術、活動,可謂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親歷當代崑曲發展最為深入、全面的崑劇藝術家之一。
叢兆桓初為歌舞演員,歷經華北文工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戲劇學院附屬劇院、中央實驗歌劇院等機構變遷,並向侯永奎、侯玉山、白雲生等學習崑曲身段。北方崑曲劇院建立後,先後習武生、老生、小生,與李淑君並起為主演,及彼時北昆“五大頭牌”之一。曾向沈盤生、侯永奎、白雲生等學習傳統折子戲數十齣,常演《夜奔》、《贈劍聯姻》、《遊園驚夢》、《連環記·小宴》等劇,並主演《百花記》、《李慧娘》、《師生之間》等大戲。其中,《李慧娘》為當代文化史之一大事件,影響深遠。
新時期以來,叢兆桓漸從演員轉型為導演,一方面,親炙李紫貴、阿甲等導演之指導,另一方面亦深入實踐,並形成自身之獨特體系,為文革後第一代崑劇導演之佼佼者。曾執導《血濺美人圖》、《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南唐遺事》、《琵琶記》、《竇娥冤》、《宦門子弟錯立身》、《王昭君》、《李香君》等劇。而且,諸多新編崑劇,多體現其整理改編古典戲劇之努力,不僅與戲曲學術領域之新動向相應和,亦為戲劇史研究提供了立體之舞台形象。
在表導演之餘,叢兆桓亦編劇,六十年代初曾撰新編折子戲《千里送京娘》一劇,此後半世紀仍為南北昆團所常演、觀眾所樂觀。八十年代之後,先後編撰《共和之劍》、《血濺美人圖》、《長生殿》、《竇娥冤》、《宦門子弟錯立身》等劇,彼時均產生一定影響,入選多部戲曲選集。
而且,叢兆桓受張庚、郭漢城等戲曲理論家影響,將豐富的舞台實踐與認真的理論思考相結合,對崑曲現狀多有批評與建言,曾任北方崑曲劇院副院長及中國崑劇研究會秘書長、會長,創辦、主持中國崑劇研究會會刊《蘭》,是八九十年代崑劇演出與傳承的重要組織者和當事人。且因其獨特之位置,成為崑曲理論界與演藝界不可或缺之橋樑。
從資本家少爺到新文藝工作者,從準備赴蘇留學被派至朝鮮戰場,文革時期,忽而系獄八年,歷經世間慘景,偷偷書寫數萬字崑曲筆記,經歷坎坷自不必多言。可以說,在自民國至共和國之廣闊社會畫卷上,叢兆桓隨時代而沉浮,以其身姿見證了“時代、藝術與生活”。
2009年,叢兆桓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11年,針對非遺之現狀,叢兆桓提出“全面傳承”之說。
《叢兆桓評傳》以筆記體散文之方式,夾敘夾議,既敘述了叢兆桓的家世、生平經歷及演藝道路,又適當引入親歷之場景,常有傳主現身說法,言及其崑劇觀念,從而構置了一種較為生動又形式相對自由、新穎的傳記寫作方式,既描繪了叢兆桓跌宕生動的演藝生涯,亦展現了建國以來第一批崑劇演員的成長經歷與藝術傳承狀況。

作者簡介

陳均:文學博士,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出版有論著《中國新詩批評觀念之建構》、《空生岩畔花狼籍——京都聆曲錄》,小說《亨亨的奇妙旅程》,詩集《亮光集》,傳記《仙樂縹緲——李淑君評傳》等,編有《新詩講稿》、《京都崑曲往事》、《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等。

目錄

第一卷 家世記
第二卷 路歧
第三卷 爨弄
第四卷 度厄記
第五卷 分甘記
附錄1:叢兆桓生平簡表
附錄2:叢兆桓源流譜系
附錄3:叢兆桓研究資料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