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入侵格瑞那達

從10月29日起,美國繼續增兵,在格瑞那達的美軍已達6000人,在格瑞那達附近海域的軍艦上還有1萬人。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激起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 同年11月3日,美國軍隊開始撤出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25日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
正當東加勒比海島國格瑞那達發生政變、局勢動盪之際,1983年10月25日凌晨,近20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官兵,在航空母艦和直升飛機的護送下,突然在格瑞那達登入。同美國軍隊一起登入的還有格瑞那達鄰近的巴貝多、安提瓜等6國的300名武裝人員。
美國軍隊首先占領了兩個機場和首都聖喬治,然後向各地推進。格瑞那達共有軍隊1000人。在這次美軍入侵中,格瑞那達軍隊和數千名民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幾百名幫助格瑞那達建設的古巴人也參加了戰鬥。從10月29日起,美國繼續增兵,在格瑞那達的美軍已達6000人,在格瑞那達附近海域的軍艦上還有1萬人。
在戰鬥中,600多名古巴人被俘,有近百名古巴人被打死。還有32名蘇聯軍事顧問也成了俘虜。
美國這次入侵的藉口是“保護美國僑民”、“恢復這個島國的秩序和法制”。而實際上,這次行動是為了維護美國在拉美的利益。
格瑞那達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南端,是東加勒比海的要衝。這個國家的總面積為344平方公里,人口11萬多,主要居民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經濟以種植豆蔻(一種香料作物)、香蕉、可可為主。它原來是英國殖民地,於1974年2月宣告獨立,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個獨立國,由埃里克·蓋里出任總理。而美國一直把格瑞那達看作它控制拉美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1979年3月,由畢曉普領導的“新寶石運動”(黨的名稱)發動武裝政變,推翻了蓋里政府。畢曉普曾宣布他的黨是社會主義傾向的。在他執政期間,格瑞那達同古巴發展了友好關係。進入80年代以後,在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下,格瑞那達國內經濟困難,畢曉普主張放慢國有化,讓私人企業發揮更多作用,逐步恢復憲政,並適當改善同美、英等西方國家的經濟關係。畢曉普的同西方改善關係的主張遭到副總理科爾德一派的反對。1983年科派在軍人的支持下逼迫畢曉普交權,被畢曉普拒絕。於是軍方發動政變。10月12日,畢曉普被軟禁。19日,支持畢曉普的一派在首都組織數千人舉行示威,並同軍方發生衝突,畢曉普和3名部長被軍方打死。20日,軍方宣布成立以陸軍司令奧斯汀為首的革命委員會,接管全國政權。這次美軍入侵後,科爾德和奧斯汀被俘。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激起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許多國家認為,美國的這一行徑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嚴重侵犯,要求一切外國軍隊立即從格瑞那達撤出。同年11月3日,美國軍隊開始撤出格瑞那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