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熊貲

楚文王二年(癸巳,公元前688年)冬,楚文王舉兵北上伐申。 楚文王三年(甲午,公元前687年)春,楚師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了鄧。 楚文王十二年(癸卯,公元前678年),楚文王舉兵伐鄭。

在位起訖: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7年。 生卒年:公元前?-公元前677年
出生地:丹陽(今丹水之陽)。
立都:丹陽(今丹水之陽)。
遷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
年號:(壬辰,公元前689年)。
羋熊貲,姓羋名熊貲,也稱楚熊貲,謚為楚文王。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二十一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十八任王羋熊坎,他的父親是楚國第二十任王羋熊通。
楚武王五十一年(辛卯,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在伐隨途中與世長辭,其兒子楚熊貲繼承楚君之位,為楚文王。熊貲早年受過嚴格的教育,他的師傅是從申國請來的,史稱“保申”。因武王位長達51年,文王繼位時已人到中年,但他的性格鋒芒畢露。《楚史》中記載:“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於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許這是武王的遺命而由文王付諸實施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稱:“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時(楚文王元年),而事實的遷郢則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武王給文王留下了一個正在富強起來的國家,一批忠信可用的官僚和將領,一支久經實戰磨鍊的軍隊。文王即位後,做起事來,通常是稱心如意的。他對建設似乎不大關心,至少可以說他沒有為建設事業作出顯著的貢獻。他的興趣和精力貫注在戰爭上,他以戰爭為手段實現了武王“觀中國之政”的宏願。
楚文王二年(癸巳,公元前688年)冬,楚文王舉兵北上伐申。楚、申之間有鄧國(今湖北襄樊市),楚伐申(申國故址今河南南陽市),必須假道於鄧。鄧與楚為姻親,當時的鄧君鄧祁侯是文王之舅。文王雖有伐鄧之意,一時尚無口實。文王引兵過鄧時,鄧有三位大夫勸說鄧候乘機殺死文王,鄧侯未從,按正規的禮儀接待了文王此後,文王繼續北上,攻滅申國,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變成楚國的一個大縣。此時,鄧雖倖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魚
楚文王三年(甲午,公元前687年)春,楚師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了鄧。
楚文王六年(丁酉,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又舉兵伐蔡(今河南上蔡縣)。從郢到蔡,全程約400公里,楚伐蔡必須向一些小國假道,不像在江漢平原上來往那么自由自在。論戰略,武王用兵如波浪式推進,文王用兵則跳躍式突進。自從武王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只過了22年,其子文王就開始逐鹿中原了。文王此次伐蔡,意在控制中原南部最大的一個姬姓國。文王代蔡的緣由,從表面上說,是應息侯之請,去懲罰無無禮的蔡侯。息是蔡的南鄰,故址在今河南息縣。蔡夫人和息夫人是姐妹,都出身於陳國公室。蔡侯先娶,息侯後娶。息夫人(即息媯)美貌,自陳過蔡,將赴息,蔡侯以姐夫名義阻留求見,有輕浮的言談舉止。息侯聞知此事,大怒,即派使者到楚國,向文王獻伐蔡之計,請楚佯為伐息,息乃求救於蔡,而楚即可伐蔡。文王大喜迅即整軍出征。楚師與蔡師在蔡的南境相遇,楚師勇銳,蔡師一觸即潰,蔡侯獻舞被楚師俘獲並被帶回郢都。蔡侯獻舞深恨息侯,為了報復,他在楚國郢都故意向文王渲染息夫人的美貌。此計竟有奇效,文王立即領兵到息國。息侯以為文王是去進行友好訪問的,盛宴款待。文王把殿堂變戰場,勃然變色,把息侯捉住,來了息國。從此,息夫人成了文夫人。這位文夫人在文王面前少言寡語,幾乎從不先開口。文夫人沉默的緣由之一,是要假手於文王以報蔡侯。有一次,文王問她何以如此不歡,她說:“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文王聽了文夫人哀婉欲絕的話,決定繼續扣留蔡侯獻舞,蔡侯在楚國被軟禁9年後去世。
楚文王十一年(壬寅,公元前679年),齊、宋、陳、衛、鄭五國的國君會盟於鄄邑。齊,成為五國中的霸主。文王為逐鹿而深入中原腹地,向正在成為霸主的齊國示威。
楚文王十二年(癸卯,公元前678年),楚文王舉兵伐鄭。史稱“鄭居天下之中”。鄭都的故址在今河南新鄭。文王即位到滅鄧,伐鄭為止,在國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但他的性格又是矛盾的。《楚史》稱他,“強硬如挾雷帶電,詭譎如翻雲覆雨。”除了七分雄鷙,還有三分昏庸。但若順其天性,遂其所欲,又可能是三分鷙,七分昏庸。由於受著楚國政治體制的約束,才使他不至於淪落為昏君庸王。
《呂氏春秋·直諫篇》中也記有文王受罰的一個故事,說楚文王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製作的利箭,喜不自勝,帶著到雲夢去打獵,三個月不回都;他得到一個被稱為“丹之姬的一位美女,寵愛逾常,一整年不上朝。保申對文王說:先王命臣做大王的師傅,占卜利吉兆。現在大王有罪,臣請大王受罰。文王說:寡人不是小孩了,已經與請候同列了,寡人可以改過,請師傅免罰吧!保申說:臣受命於先王,不敢稍違。大王如不受罰,就是違先生之命了。臣寧開罪於大王,決不開罪於先王。文王元奈,表示“敬諾”,趴在地席上,保申把50根細荊條紮成一捆,自己先中跪下,然後舉起地捆細荊條;輕輕放下,讓它落在文王背上,,這樣重複了一次,才說:請大王起身吧!文王覺得這么表演一下無關痛癢,便說受罰不受罰一個樣,保申聽了,深感痛心,對文王說;臣聽說君子受苔為辱,小人受苔為痛。現在大王不以為恥,說痛不痛還有什麼用處呢?於是,保申快步走出門去,說要投水以請死罪。文王這才認了錯,把保申請固來,隨即殺死了那條良犬,折斷了那些利箭,還放逐了丹之姬。先王的訓誡,師傅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閱歷,使文王漸漸學會了分辯直臣和佞臣。同時,注意選賢舉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級,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左傳·哀公十七年》說文王以俘獲的申人彭仲爽為令尹,彭仲爽不負所望,戰勝攻取,使楚國的邊界達到了中原的汝水流域。
文王做事,既有迅捷、凌厲的一面,了有慎重、嚴謹的一面。他是不容易輕信和妄為的,但信則不復疑,而一發則不可收。《韓非子·和氏篇》記:楚人卞和採得一塊璞--即尚在石中之玉,獻給厲王(楚無厲王,疑為蚣)。厲王命掌玉的官“玉人“去鑑定,玉人說是石頭,和氏因欺君之罪被砍斷了左腳,厲王死,武王立,和氏再把那璞獻上去,玉人還說是石頭,和氏又因此右腳被砍斷。武王死,文王立,和氏在山中抱著璞哭泣不止,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此事,派人去查問緣由,和氏說:我不為自己斷足而悲傷,所悲傷的是美玉竟然被說成是石頭,講真話的人竟然被說成講假話的人呀!文王覺得需要考查落實,命玉人雕琢那塊璞,果然得到了其美觀無比玉,做成壁,名曰“和氏璧”。文王是楚國的一位明君,對此,楚人出身的漢朝君臣也未能忘懷。相傳文王曾獵獲一頭被人們視為神羊的野羊,其名日“獬”,用它的皮毛做成一頂帽子,其名曰“獬冠”。文王愛著獬冠,楚人爭仿效,到漢代,這獬冠竟成為執法者的禮帽了。文王的性格矛盾似乎愈演愈烈,終於在他的晚年,演成一場壯烈的悲劇。
楚文王十三年(甲辰,公元前677年)秋,巴師襲擊楚國權縣的所那自。楚國君臣輕視巴人,疏於防範,終至於釀成大禍。事出突然,權尹閻敖因無備而棄守,隻身泅水逃命以致巴師長驅北上,一度進逼郢都的南門。文王大怒,處死了閻敖留在那處的淨敖的族人不勝其忿,竟與巴事謀反叛,次年春,文王自將的原因,大概是彭仲爽等一流傑出的將領已不在人世了,遇大事謹慎的人遇小事可能鹵莽,善於將將的人未必了善於將兵。文王就這樣,他竟在一個名為津的地方(今湖北江陵縣或枝江縣)打了大敗仗。儘管如此,楚師尚未達到潰不成軍的地步,巴師則退走了,文王率楚師回到郢都,司官門守衛之責的大臣鬻拳拒不迎納。文王無奈,為了以功補過,自將伐黃。黃是淮河水上游的一個小國,公族為嬴姓,西北與息縣為鄰,其故址在今河南潢川縣。文王接受了因輕敵而致的教訓,調將用兵又像先前那樣得心應手了,擊敗黃師之後,文王迅即撤兵,正是夏天六月,將郢都時,在一個名為淵的地方,暴病而死。文王葬在楚俗稱為“夕室”的墓地中,葬畢,鬻拳自盡,葬在楚俗稱“經黃”的宮門內。
楚文王死後,其兒子楚杜敖繼承楚君之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