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隱孢子蟲病

隱孢子蟲是1907在實驗小鼠胃腺的組織切片中首先發現,並命名為鼠隱孢子蟲。1912年,在小鼠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上發現了另外一種隱孢子蟲,並定名為小隱孢子蟲。命名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證實了隱袍子蟲可在牛、山羊、綿羊、鹿、幼駒、貓、大鼠、小鼠、兔等動物的胃腸道內寄生和流行,在美國首次報導了隱孢子蟲所致兒童的急性腸炎,揭示了本病系一種人獸共患病。

(一)病原體

在哺乳動物體內有兩種隱孢子蟲,即小隱孢子蟲和鼠隱孢子蟲,在分類上屬於隱孢子蟲科隱孢子蟲屬。
1.鼠隱孢子蟲
大小為7.3微米x5.6微米,完全孢子化的卵囊呈卵圓形,卵囊壁光滑無色,無微孔和極粒,在卵囊中有4個子孢子。
2.小隱孢子蟲
大小為5微米x4微米,卵囊近似球形,卵囊壁光滑無色,無微孔和極粒,具有卵囊殘體,完全孢子化的卵囊內有4個子孢子。
3.生活史
隱孢子蟲為單宿主生活環。卵囊經口感染,子孢子逸出,發育為裂殖體,經兩代裂體生殖,發育為大、小配子,然後結合為合子,再形成卵囊。潛伏期為2一14天,通常為5一12天,可持續排卵囊2一33天。孢子化卵囊含有4個子孢子,但無孢子囊。

(二)流行病學

患有隱孢子蟲病的山羊和帶蟲山羊可以從糞便排出大量感染性卵囊污染牧草、飼料、飲水和環境,成為隱孢子蟲病的感染源。在那些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或較差的飼養條件下,經消化道感染而造成本病的流行。
鼠隱孢子蟲的易感動物有小鼠、人、赫猴、牛、綿羊、山羊、赤鹿、黑尾鹿、豬、馬、狗、野犬、貓、叢林貓、家兔、豚鼠、大鼠等。
隱孢子蟲病的季節性不明顯,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以溫暖多雨的季節發病率較高。隱孢子蟲病的地域分布較廣,已知除南極洲外各大洲均有。在先天性和獲得性免疾缺陷、免疫抑制及免疫損傷的人和其他動物,隱袍子蟲病常常是致死性的。國外有學者用人的病例採得隱孢子蟲卵囊感染山羊,結果引起山羊的嚴重下痢。

(三)臨床症狀

主要寄生在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山羊羔對隱孢子蟲感染呈高的易感性,主要呈現腸炎導致死亡,常發生於5-21日齡,病期3-7天。較小的山羊羔病期長,而且比年長的易於復發,成年山羊多呈隱性感染。

(四)病理變化

患隱孢子蟲病的宿主,其局部常呈炎性反應。胃腸道尤其是迴腸和空腸黏膜損傷;腸絨毛變短、萎縮和崩裂;細胞失去其典型的圓柱狀而變成立方形或扁平形,如同發生鱗片樣組織變形;小腸固有層充血和炎性浸潤;腸系膜淋巴結水腫,網狀內皮細胞增生;蟲體附著在刷狀緣上和腺窩深處。

(五)診斷

1.飽和糖溶液漂浮法
糞便加水攪勻,4層紗布過濾,濾液以每分鐘2000轉離心10分鐘,棄去上清液後,離心管內加糖漂浮液(成分為白糖454克,水355毫升,苯酚6.7毫升),攪勻後以每分鐘2000轉離心10分鐘,然後用金屬圈蘸取液面表層置於載玻片上,加蓋片鏡檢。
2.實驗動物診斷
方法是經口接種所收集的病料,自接種後第三天起檢查糞便中所排出的蟲體,第六天解剖實驗動物,取相應的器官黏膜檢查蟲體。
3.免疫學診斷
此技術目前在隱孢子蟲的流行病學調查中還很少套用,仍處於研究階段。主要包括乳膠凝結試驗,單克隆抗體的直接免疫螢光反應,單克隆抗體或多克隆抗體的間接免疫螢光反應和ELISA診斷方法。一般認為,單克隆抗體診斷特異性高,簡便易行。有人發現,位於卵囊壁外表面的23kd蛋白質抗原和子孢子表面的20kd蛋白質抗原具有較大的診斷意義。

(六)治療

隱孢子蟲病的治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迄今為止在人醫上共試用54種藥物,獸醫上試用過41種藥物,包括所有抗生素、抗球蟲藥及磺胺類藥物等,但沒有一種藥物對隱孢子蟲病真正有效。可試用複方新諾明、甲硝咪唑、多粘菌素,螺鏇黴素或呋喃唑酮。
目前國外治療隱孢子蟲病主要用免疫學療法、支持療法和對症療法。免疫學治療中以口服小隱孢子蟲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小隱孢子蟲病最為多見。正在研究利用基因克隆法獲取有關小隱孢子蟲的功能性抗原,並用其免疫動物,製備高免初乳進行治療試驗。用牛隱孢子蟲高免初乳進行治療鼠隱孢子蟲病的效果較高免血清為好。支持療法主要是套用免疫調節劑來提高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力,以達到防治人和動物隱孢子蟲病的目的。對症療法主要包括止瀉、補液和補加維生素A。

(七)防制措施

鑒於目前尚缺乏治療隱孢子蟲病的有效藥物,故用預防措施來控制感染。成熟的卵囊對許多消毒劑有較強的抵抗力,但在氨氣和10%福馬林溶液下即遭破壞,證明熱水、2%單甲眯或菌素敵溶液也可有效殺滅卵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