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棧嶺古道

羊棧嶺古道

羊棧嶺古道出黟縣縣城北門經石村、秀里、龍蟠橋,至北莊入寧池古道到扁擔鋪達太平縣界,全長25公里。其中羊棧嶺隧道,位於黟縣黟太公路際村至扁擔鋪段。始建於1978年3月,竣工於1984年12月。共開挖石方30500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0273立方米,砌石方2140立方米。隧道總長372米,寬6.5米,高8米。多圓拱曲線牆,全封閉洞圈,下設混凝土仰拱,混凝土路面,邊設水溝和九個避車洞。南、北兩口上方,各嵌有"羊棧嶺隧道"大字門額,系安徽省政協主席、書法家張悄帆手書,用"黟縣青"雕刻。

人文歷史

在黟縣檔案館大門外牆邊側,還豎立著好幾塊古碑刻。其中有一塊為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造東門永吉橋記》古碑,碑石質地為“黟縣青”,由賜進士出身文林郎知江南徽州府黟縣知事加一級記錄一次壬子科江南文武兩同考官黃家甲撰文。碑文為楷書陰刻,共590餘字。古人修橋築路建亭等義舉,就是以這種樹碑立傳等方式得以彰顯,並激勵更多的後來者頂禮膜拜,將這一美德世代弘揚並廣為傳承下去。
有古道就不乏名橋,羊棧嶺古道的名橋且古且完好。在羊棧嶺腳有被譽為“徽州木雕第一村”的盧村,村口處就有古石橋兩座,一座名為“駟車橋”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始建於宋。由於古人認為駟馬高車,非顯貴者不得乘坐,而盧村宋代出了一位顯赫人物諫議大夫盧臣忠,故以“駟車”作橋名,可以顯示盧氏家族的高貴。另一座為“采虹橋”,建於清乾隆年間,為三孔石樑橋。羊棧嶺古道從縣城起點的北門橋,也是始建於宋,為三孔石拱橋,原名“戊巳橋”,橋名因修建而幾經變更,現名“通濟橋”,取通暢濟世之義,至今仍是古黟文化名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到處是景的羊棧嶺古道,真是一路的山清水秀,一路的田園風光。如今的羊棧嶺古道,因公路沿古道修建而已斷斷續續,但沿途古道旁殘存的路亭,似乎還在述說著過往的故事;蒼老的古橋下,永不停息的羊棧河仍在靜靜地流淌;平滑光亮的長條石板路面,見證著歲月悠悠和世事滄桑。
遙想當年,商人行客在羊棧嶺這樣崎嶇險峻的山道上,為名為利為生計而奔波,全靠肩挑步行,行路十分艱辛。但靠兩條腿走“11路公車”,雖則旅途勞頓,卻也很接地氣,沿途綺麗的自然風光,古樸的風物古蹟,都能勾起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因此,歷史上留下不少描繪羊棧嶺古道高峻深幽、林翠水秀的詩詞歌賦。清乾隆黟縣令、吳縣人施源曾在《黟山竹枝詞》中嘆道:“牛泉山下古羊腸,詰屈崎嶇石徑荒。比似蟻穿珠九曲,人傳此道走丹陽。”同是吳縣人的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也寫下了《曉月過羊棧》詩篇:“清夜聞雞起,輿筏又一程。樹欹風有影,鳥靜月無聲。路折山腰轉,人磨屋頂行。自從羊棧過,已覺客心平。”朱駿聲曾任黟縣訓導,後竟定居在羊棧嶺古道必經的城郊石村,潛心於文字學研究,並撰有《說文通訓定聲》等名著,且子孫三代均為事業有成的黟縣名人。
就像當今常說的“要想富,先修路”一樣,過去的古道,尤其是官道經過的村落,因人流物流的集聚效應,大都率先繁榮興旺起來。現已名聞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就位於羊棧河的東岸,與古道僅一河相隔。在羊棧嶺古道上,曾先後出現了麻田街、北莊街和際村街等,村落並稱為街道,足見其繁華程度。以至今天當你漫步這些街道時,兩邊林立的店肆遺痕仍清晰可辨;當年古街道上人歡馬叫、商貿繁盛的景象依稀可以想見。
這條古驛道還曾流傳著太多的故事傳說,特別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裡。清鹹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天國軍隊就在此進行拉鋸式爭鬥,多次交戰。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數萬大軍,越過羊棧嶺進入黟縣,現今際村街上還有當年被戰火燒過的痕跡。在革命戰爭的崢嶸歲月里,1934年8月2日,著名的際村暴動,就驚心動魄地發生在際村街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新四軍將領劉奎率領的黃山游擊隊,也在羊棧嶺一帶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至今黟縣民間還流傳著“打不死的劉奎”之說。
由於羊棧嶺古道的交通戰略地位極其顯赫,解放後對古道的改造也首當其衝。先是開通了黟縣至際村的鄉村公路,再將公路延伸至羊棧嶺南,並在嶺高722米處開鑿安徽省歷史上第一座公路隧道。但羊棧嶺地勢地貌甚是複雜,隧道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幾經波折,始建於1973年,最終於1985年建成通車。隧道總長372米,寬6.5米,高8米。時任省政協主席張愷帆欣然為隧道題額:“羊棧嶺隧道”五個遒勁剛毅的大字,用“黟縣青”刻石後鑲嵌在隧道南北進出洞口的上方,與洞口的八字門造型相映生輝。
從此,羊棧嶺古道可謂天塹變通途。

特色

羊棧嶺位於黟縣北部,距縣城約18公里,海拔774米。西接牛泉山,東連風茅嶺,是寧池古道的重要關隘,古有“北控宣池,南通歙休”之說,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鹹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天國軍隊曾於此交戰多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