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養儒

羅養儒生平

羅養儒,名繼春,字兆熙,筆名問廬,一名古粵龍平畸士,廣西昭平縣人。
其父實夫因與雲貴總督岑毓英有姻親關係而被降為幕僚,故養儒少年即隨父舉家遷往昆明。養儒為前清附生,後曾畢業於法人設立的中法學校及雲南省法政學堂講習班,並在雲南警察廳考取中醫師,
養儒早年曾任滇越鐵路局及路局局長巴杜的法文翻譯,1915~1917年,任《中華民報》、《中華新報》主編。1923~1927年,創辦《微言報》,自任主筆,1929~1930年,並任成德中學、十一屬聯合中學等校文史教員、粵僑公學校長、法國駐滇總領事館文案。其後還在省財政廳編輯《財政公報》,同時擔任“金融管理處”的公報主任,自辦過安全火柴廠和電機碾米廠。1939年後,即長期為人治病並從事著述以終其身。

《紀我所知集》

養儒著作豐富,計二十餘種,約百數十萬言,中以《紀我所知集》(現名《雲南掌故》)為其力作。自謂“余筆於紙上只墨痕,約有五十餘萬言,敘述與繕寫,亦耗盡十年力氣。”足見其費時只長,用力之深。
《紀我所知集》以雲南近現代社會歷史作為主要內容,從各個方面做了比較詳盡的記述。政治方面,如前清雲南省制概略。省會官吏制度、各級衙門形式、公署組織、官場儀制等,對我們研究當時的政治制度,無不助益。經濟方面,如過去雲南田糧賦稅、積穀倉儲、錢法與貨幣、六七十年間昆明人民生活比較及所有行業情況等,都有所了解,可為我們當前的經濟建設提供參證。科舉方面,如清代科歲兩考情況、秋闈故事、武科舉、春闈會試、文士的出路與生活等,使我們得以了解封建社會如何通過考試以選拔人才的種種舉措。
《紀我所知集》的最大特點,是它還大量記述了雲南省會昆明及全省社會文化的諸種情況,如風俗習慣、婚嫁喪葬、風景名勝、寺觀祠廟、文物古蹟、遺聞軼事、飲食遊樂、蔬菜花木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其中談及滇南景物者,就有五卷八十多篇,記昆明名勝,主要是寺觀祠廟所在地有三十多處,記昆華事物拾遺一百四十餘則,還有軼事堪傳八十餘則,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