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作者:羅蘭·巴爾特(Rolan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表現出一種客觀分析與主觀表現交織融合的特殊寫作風格,是巴爾特為我們留下的一份在倫理話語掩飾下的、最值得細細品味的唯美主義“辭世書”。 譯者:李幼蒸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

圖書信息

書 名: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
作 者:羅蘭·巴爾特(RolandBarthes)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05月
ISBN: 9787300119731
開本: 16開
定價: 49.80 元

內容簡介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內容簡介:《小說的準備》由四個不同部分組成,包括兩次課程講演系列(“從生活到作品”;“作品作為意志”),兩次研究班講義系列(“謎園的隱喻”;“普魯斯特和攝影”)。四個部分之間沒有主題方面的直接關聯,但彼此之間存在著思想方向上的統一性。《小說的準備》可視為作者以研究寫作為名進行的一次“準詩體”的文學倫理學自白。
《小說的準備》包含著兩種異質性的否定行為:通過用古典小說貶低現代小說在一般理念層面上宣告“小說”的死亡;通過承認自身小說寫作計畫的失敗在個人實際層面上來體踐“小說”之終結。最終“小說準備”的隱喻,就成了“小說否定”的隱喻。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表現出一種客觀分析與主觀表現交織融合的特殊寫作風格,是巴爾特為我們留下的一份在倫理話語掩飾下的、最值得細細品味的唯美主義“辭世書”。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譯者:李幼蒸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最傑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圖書目錄

編者序言
小說的準備
I:從生活到作品
法蘭西學院課程講義(1978-1979)
1978年12月2日講義
1978年12月9日講義
1978年12月16日講義
1979年1月6日講義
1979年1月13日講義
1979年1月20日講義
1979年1月27日講義
1979年2月3日講義
1979年2月10日講義
1979年2月17日講義
1979年2月24日講義
1979年3月3日講義
結論
1979年3月10日講義
迷園的隱喻
跨學科研究
1978-1979年度研究班講義
1978年12月2日研究班導論
1979年3月10日結束的講義
小說的準備
II.作品作為意志
法蘭西學院課程講義(1979~1980)
1979年12月1日講義
前言
I.寫作的欲望
1979年12月8日講義
1979年12月15日講義
領隊獨白,方法,敘事
1980年1月5日講義
II.第一試煉:選擇,懷疑
1980年1月12日講義
III.第二試煉:忍耐
A)一種方法的生活
1980年1月19日講義
1980年1月26日講義
1980年2月2日講義
B)寫作實踐
1980年2月9日講義
1980年2月16日講義
Ⅳ.第三試煉:分離
1980年2月23日講義
課程結束篇講義
普魯斯特和攝影
對所知甚少的攝影資料所作的檢驗
編者說明
照片目次
附錄
參考文獻
名稱索引
主題索引
譯後記
附論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