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道教概念]

羅浮[道教概念]

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羅浮山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山中有七十二石室、十八洞天、四百三十二峰巒、九百八十瀑布與飛泉,原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與佛教宮觀寺院點綴其間,歷來許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紛紛前往山中遊覽、隱居和修煉,為其作賦吟詩,歌頌讚美,如陸賈、謝靈運、李白、杜甫、李賀、劉禹錫、蘇東坡、朱熹、葛洪、陸修靜、楊萬里、屈大均等人。東晉年間,著名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葛洪入于山中修道煉丹,採藥濟世,著書立說,創建九天觀、黃龍觀、沖虛觀、酥醪觀、白鶴觀。

葛洪居山積年,優遊閒養,筆耕不輟,著述極豐,他繼承並發展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煉丹術,總結了自己在研製金丹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撰寫而成《抱朴子·內篇》一書,既確定了我國的神仙理論體系,又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從而使羅浮山逐漸成為嶺南道教名山。據《羅浮山志》所載,秦漢時神仙家安期生曾至山修煉,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亦曾在此修道傳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