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塔爾的負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過實驗研究而提出來的,它揭示了教育過程中這樣一種心理現象。羅森塔爾才會產生強烈的"正效應";否則可能會產生零效應,甚至負效應。負效應的產生多與下面的心理態勢相關。

羅森塔爾效應:

簡介

又稱“皮革馬利翁效應”,有的意譯為“西施效應”。指教師對學生的愛、關懷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產生的相應於這種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

來歷

相傳古代的賽普勒斯島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國王叫皮革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脈脈地迷戀“她”,精誠所至,少女真的活起來了。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竟有類似的事情,這就是“皮革馬利翁效應”。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卜生來到美國的一所國小,從1至6年級中各選三個班級,對18個班的學生“煞有介事”地作發展預測,然後以讚賞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名單中的學生,有的在老師的意料之中,但有的卻不然。對此,羅森塔爾也作過相應的解釋:“請注意,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不是現在的基礎。”並叮嚀不要把名單外傳。八個月後,他倆又來對這18個班進行複試。結果是,他們提供的名單里的學生成績增長比其他同學快,並且在感情上顯得活潑、開朗、求知慾旺盛,與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原來,這是一項心理學實驗。所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機的。他倆通過自己“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調動了教師獨特的深情。教師扮演了皮馬利翁的角色,而名單上的學生則成了他們的活起來的“雕像”。雖然教師始終把名單藏在心靈深處,但是掩飾不住的深情,卻通過眼神、笑貌、嗓音、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使這些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激發起幸福、歡樂和奮發的激情。這個實驗取得了真實的效果,就是教育心理學上著名的“皮革馬利翁率應”,或叫“羅森塔爾效應。”如果我們把教師真實的愛將導致學生智力、情感、個性的順利成長叫做“羅森塔爾正效應”:那么,教師的嫌惡將導致學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變,就叫做“羅森塔爾負效應。”這說明,期望和愛在孩子健康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羅森塔爾及其他大量實驗調查都證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師的期望、愛密切相關。但需要注意的是,對被寄託了期望的兒童來說,成績果然顯出提高的情形,這是非常好的事,而這種影響卻不涉及其他兒童。教師對每個兒童的長處都寄託期望,在每個兒童身上都能產生皮革馬利翁效應,這才是教育所希望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