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柯·龐德

of 1903年,龐德成為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 v.

羅斯科·龐德(RoscoePound,1870年10月27日—1964年6月30日),美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法學家之一,他的法學思想對當代法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與傳統的主流法學不同,他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法”這種現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論,給法學研究帶來了不同的思維模式。

中文名:羅斯科·龐德
外文名:RoscoePound
國籍:美國
出生地: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出生日期:1870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1964年6月30日
職業:教授,院長
畢業院校
內布拉斯加大學
主要成就
20世紀美國社會法學派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法律與道德》,《法理學》,《普通法的精神》

人物簡介

羅斯科·龐德(RoscoePound,1870年--1964年),是美國20世紀著名法學家。1870年
,龐德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的一個法官家庭[1]。龐德在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ofNebraska-Lincoln)學習植物學,分別於1888年和1889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889年,他到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一年後轉到西北大學法學院,在那裡讀完了法律學位。他返回內布拉斯加州開業當律師,繼續他的植物學研究。1898年,他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獲得了植物學博士學位。
1903年,龐德成為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1910年,他開始在哈佛任教,並於1916年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院長。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美國法律現實主義運動的早期代表人物,該運動主張更加實用地並依據公共利益來解釋法律,並側重於實際發生的法律過程,反對當時美國法學界盛行的法律實證主義。他有力批判了當時美國最高法院以Lochnerv.NewYork(1905)案為代表的有關“契約自由”的判例。龐德後來反對該運動,並在其生命的後期成了對法律現實主義的著名批判者。
1946年7月,龐德來中國受聘擔任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顧問和教育部顧問,成為近代來華的最後一位外國法律顧問。在華期間,通過對當時中國法制狀況的考察,龐德提出,中國應該保持既有的羅馬法系模式而不應採用英美法系;應該通過統一法律教育和法律著述,培養中國法律人的法律適用能力,使得制定良好的中國法典成為真正規範中國人民生活的法律。由於當時中國國內戰局緊張,1948年11月龐德離開中國,他的改革建議也未能得到真正的實施。
此後,龐德先後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教授和印度加爾各答大學泰戈爾講座法學教授。1955年,龐德回到哈佛大學繼續其研究生涯。1964年6月30日,龐德在哈佛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3歲。為了紀念龐德,哈佛法學院在1970年修建了龐德堂。今天,這座建築是哈佛法學院的行政與教學大樓。

龐德法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1、法律作用的“社會控制”工具論。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範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注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衡量法的標準,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產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內容。總之,“我們越是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法社會學派通過強調法律的社會目的、效果和作用,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是社會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務在於調整各種相互衝突的利益。
2、法律價值的“社會利益”保障說。龐德借鑑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利益分類說,將利益分成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三類。而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由於並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調整,為避免個體間對某些利益的反社會衝突,有必要劃定受法律調整的利益範圍並加以分類。依據分類,應當對某種類型的利益給予優先的考慮,司法中應對社會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機械的依照法律實現所謂“正義”。這種利益在龐德看來,正義作為法的價值準則就意味著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需求。
3、法律正義的“非強力依賴”判斷。龐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虛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種對實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鑑定”,即一種判斷的標準。“這種鑑定可以確定和陳述出一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理想,並且使它成為對各種論證、解釋和適用標準的出發點進行選擇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絕對的永恆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有一種內容正在起著變化或形成著的自然法。”他努力證明正義並不是依賴於強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會的性質本身而決定,無論是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正義始終高懸於統治者制定的實在法之上。法律不應是任何專制統治者隨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類社會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體形式由不同時代的共同理想所決定,強力應支持這種理想,但法律的本質永遠不等於強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