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位於參內鄉羅內村,距縣城東南8公里,始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廟祀正順尊王。

羅內村

地理位置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羅內村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參內鄉,在鄉政府駐地東南5公里處,石獅山、鏡面山、虎縣山西麓,晉江西溪東北畔,海拔41米。

歷史沿革

為紀念羅氏帶正身正順尊王(境主公)進村,故名羅內。村委會設在頂村寨,原轄13個自然村。20世紀90年代後,興建羅內大橋,村落e改舊村建新村,原自然村名消失,改為羅內街、朝安路等10條街巷。

境內語言

境內有始建於明朝的安山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民主要為黃姓。通用語言為:國語、閩南話。

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日前,安溪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山廟舉行重建落成慶典,海內外嘉賓雲集,隆重慶祝廟宇重光。 安山廟位於風景秀麗的參內鄉羅內村,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年),祀正順尊王,世人尊稱為“境主公”。自建以來,香火鼎盛,遠播馬、新、台,分爐遍及海內外。 境主公俗名謝枋得(1226-1289年),南宋愛國志士、詩人。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寶祐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曾為考官,出題以賈似道政事為問,遂被罷斥。德祐元年(1275年)起用為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後,流亡建陽,以賣卜教書度日。後元朝迫其出仕,地方官強制送往大都,乃絕食而死。門人私諡文節。謝枋得才華橫溢,編有《文章軌範》。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疊山集》。他所作的《蠶婦吟》、《慶全庵桃花》、《詠花影》等被選入《千家詩》。 安山廟自建以來歷經修葺,重建前的安山廟為1980年依舊制重修,重檐式,樸實無華。鑒於廟宇狹小簡陋,羅內鄉賢倡議集資拓建。海內外信眾群情振奮,集資600多萬元,擇吉於丁亥春(2007年)動土開工,聘請能工巧匠,依原址原向興建。 新建後的安山廟為三重殿二迴廊古式恢宏殿宇,計921平方米。黃瓦紅牆,剪瓷堆塑,游龍騰雲,翔鳳飛舞;殿內斗拱穿插,雕樑畫棟,並保存有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題“安山古廟”匾額,清代武狀元黃培松親書“玉行砭人”,探花黃貽輯親書“宋室夷齊”及進士黃爾歐親書“忠孝兩全”等金匾。 安境鍾神秀,山川聚太和;古賢留境主,廟宇泛恩波。謝枋得為一代愛國詩人,“境主公”是海內外民間的共同信仰,安山廟的新建落成,凝聚濃郁鄉情,必將益於海內外鄉親的聯誼,益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境主公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安山廟廟祀正順尊王,又稱“羅內境主”,當地民眾世尊為“境主公”,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時期,隨著安溪人外出開拓,羅內境主信仰傳播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等地,分爐十餘處,名聞海內外。安山廟主祀正順尊王(又稱“羅內境主”、“境主公”),其前身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謝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江西弋陽人,與文天祥為同科進士。謝枋得生活在宋末民初,是一位愛國志士,憂國憂民,有著高尚的民族氣節;同時,他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詩人,一生著詩書無數,又對詩文評點深有研究,遺留作品頗豐。縱觀謝枋得的一生,當以其流亡福建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謝枋得飽讀詩書,在宋廷為官,且帶兵抗元,很有儒家思想。後一階段,兵敗流亡到福建,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結識一些道人儒者,以“卜卦”為生,亦與道人儒者談道經論理學,這一時期其信仰應該是儒道綜合,偏道。

成神傳說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境主公俗姓謝名枋得(1226-1289年),號疊山,江西弋陽人,南宋愛國志士、詩人,與文天祥為同科進士。謝枋得才華橫溢,其詩《蠶婦吟》、《慶全庵桃花》、《詠花影》被選入《千家詩》而千古傳頌。

宋亡後,元朝使官聘謝入朝為官,枋得至死不從,後絕食身亡。至於謝枋得由愛國志士而被尊為神,在安溪則有 一段古老的傳說:元初,江西弋陽有一羅姓農夫與同伴結夥上山打柴,忽見遠處山腰有一老翁坐地采果而食。農夫趨近探視,老翁忽然不見,卻見一老樹根頭隱約有“疊山隱處”四字。此事傳開後,眾人認為這是義士謝枋得因眷戀故國山川而英靈顯化,乃將老樹根頭抬回家,由羅氏依老翁形影將此木雕塑成像,供奉於堂。鄉鄰遇事前往禱之,屢有靈驗,乃尊稱為“境主公”。

建廟歷史

明初,羅氏後裔攜帶境主公木雕神像入閩開拓,在安溪長泰里羅洋鄉(今參內鄉羅內村)安家立業,並將“境主公”神像安奉於家。羅氏一家為人忠厚善良,與當地黃、徐、杜、江等姓鄉人和睦相處,乃廣泛介紹“境主公”的來歷及事跡。村民每往禱之,皆有靈應。經眾口相傳,“境主公”香火日盛。明永樂元年(1403年),羅家將“境主公”神像獻出,由羅洋鄉黃氏為主鳩資起蓋廟宇奉祀,並定名為安山廟。

安山廟自建以來,一直香火不絕。明宣宗時,境主公被賜封為“正順尊王”,並隨著安溪人的外出開拓而傳播海內外,現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十餘處分爐。

安山廟建成後,正經歷泉州宗教的重要變革發展期,因此安山廟也隨著歷史的潮流不斷的改變和發展。在這個時期里,泉州的宗教表現為儒、道、釋合一的特點。安山廟除了主祀“境主公”外,還供奉如來佛祖、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清水祖師、五穀大仙、金氏夫人、金府元帥等。其旁邊的植福堂早建於安山廟,雖主供奉如來佛祖,亦供奉五穀大仙、清水祖師。

安山廟自建以來歷經修葺,現存建築為1980年依舊制重修,重檐式,樸實無華,現保存諸多明清遺物。有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題“安山古廟”匾額;有清代武狀元黃培松親書“玉行砭人”,探花黃貽輯親書“宋室夷齊”及進士黃爾歐親書“忠孝兩全”等金匾。

安山古廟風景秀麗,離古廟數百米的溪畔崖石上,鐫刻著明萬曆年間蔡國賓手寫的“觀瀾”兩字。如在此處建亭,可觀賞西溪的壯麗景觀。現羅內村村委會正著手規劃建設以安山廟為中心,集朝聖、休閒為一體的景區。相信不久的將來,安山廟將以更加驕人的姿態屹立於世人面前。

崇拜程式

在安山廟重大節慶活動中,進行的崇拜程式一般是:首先獻敬,擺上“豬頭五牲”、香花水果等供品;接著誦經,通常農村的法師都是佛道皆用;之後是卸壇,燒金帛,放鞭炮、禮花;最後演戲,高甲戲或者布袋戲或者南音。這個程式是典型了泉州地區佛教崇拜程式。一年一度的安山廟迎神活動,雖然是一種民俗活動,但它是人們虔誠和篤信佛教的一種表現。加之,“境主公”在閩南地區享有“安溪民間三大佛”的美譽,讓我們有理由說它存在著許多佛教的成分。

村內其他景點

冬青水庫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建於參內鄉羅內村冬青角落,屬晉江西溪冬青支流。1957年夏工程進行勘探設計。1971年8月開始動工,1974年3月大壩填築完成,其中溢洪道數次修正到標準至1981年10月完工。1983年8月完成渠道配套工程。整個工程完成土石方58.43萬立方米,投資62.15萬工日,總投資119.86萬(相當於現在850萬,在當時是安溪10大重點工程之一),其中國家撥款57.70萬元。集雨面積12平方公里,防洪標準以五十年一遇設計,二百年一遇校核,保壩以五十年一遇設計,五百年一遇校核。總庫容139.5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77.4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61.10萬立方米,死庫容2萬立方米。受益羅內村,灌溉面積0.24萬畝。攔河壩為沾土心牆壩,壩高30.80米,頂長175米,頂寬5米,基礎為岩石及壤土夾弧石。溢洪道位於壩左側,基礎土質,河岸開泄式,總長229.90米。最大泄洪量為316立方米每秒。輸水涵洞位於壩偏左側,箱型砌石涵,長120米。最大放水量0.89立方米/秒。涵洞出口後,以左右乾渠分水灌溉田地。左乾渠長3.95公里,右乾渠1.30公里,配套渠道電站一座,裝機容量1*55KW(現已報廢)。前些年由於上游南安眉山大面積開墾及築路建房,水土流失嚴重,致水庫庫容近於淤滿,水質低劣,不能養魚。1989年,增設涵洞排沙設施以緩解沙淤,水質方慢慢轉好。

靈應漳州姑墓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

該墓位於侖蒼鎮大宇村與安溪縣羅內村毗鄰之處的交界嶺上。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漳州城內有個姓莊的姑娘,名叫英娘。莊姑娘與一後生結為夫妻。這後生是南安市碼頭鳳山人,來漳州靠閹豬為生。婚後不久,英娘身懷六甲。這年十二月,英娘與後生要回碼頭鳳山過年,深夜他們來到交界嶺。英娘因連日趕路,身子虛弱,便早產生下一個兒子。因沒人接生,天氣又寒冷,母子便不幸辭世了。附近鄉民把她們母子倆的屍體埋葬在交界嶺“傳說他死時頭向侖倉大於腳向安溪羅內,具體是腳頭向那邊我忘記了”上。傳說漳州莊姑娘生前心地善良,愛做好事,死後升天成神顯靈,鄉民有求必應。為懷念她,鄉民在她的墓前立碑,上書“靈應漳州姑墓”,近年又在墓前新建墓亭和樓房,漳州姑墓的香火鼎盛,已成為旅遊佳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