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全

羅克全

羅克全,男,漢族,湖北蘄春人,中共黨員,吉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哲學博士。自1985年入學以來,本碩博一直在吉林大學哲學系完成,200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2010年晉升為教授。2013年1月,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兼支部書記。先後在《吉林大學學報》、《學術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南京社會科學》、《浙江社會科學》、《學習與探索》、《社會科學輯刊》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和校內課題7項。

研究領域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代表性著作

1、專著:

《最小國家的極大值:諾齊克國家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教材編著:

(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選導讀》,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副主編

(2)《公務員必讀》,吉林科技出版社,2006。參編

代表性論文

1、《馬克思實踐觀:作為社會正義原則的可能》,學術研究,2010年第11期(11月20)。

2、《規範性和描述性政治哲學的倫理基礎》,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8期(7月15日)。

3、《作為可能尺度的人的自由——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精神實質》,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7期(7月1日)。

4、《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正義原則》,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6月10日)。

5、《作為悖論性存在的人的“心態問題”——生態問題的哲學根據》,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5月15日)

6、《“無害”與“至善”——基本價值兼容終極價值的合法性》,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1期(1月15日)

7、《權利應得——分配原則的正義基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3期)

8、《論市場原則的哲學維度》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5期。

主要學術觀點

1、馬克思實踐觀:作為社會正義原則的可能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世界觀的變革,不僅表現為實踐的思維方式的變革,而且是人類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這些變革可以歸結為社會正義原則的變革。實踐的社會正義原則不僅是“自由人”互為前提,而且“自由人”與“聯合體”同樣互為前提。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必然結論。馬克思主義實踐所實現的就是人的自我否定,即自強不息;並因此,它所揭示的就是人的解放,即“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

2、規範性和描述性政治哲學的倫理基礎

追求正義是任何政治哲學的共同特性,但政治社會是以人的美德為目的,還是人以之實現自身的善的工具,是規範性政治哲學或描述性政治哲學的分化的倫理根據。規範性政治哲學或者以道德方式確立政治、規範人的行為,或者從政治出發使道德成為現實的實踐。描述性政治哲學從單獨個人出發,描述政治社會如何成於善、立於善而達於善。我們認為,描述性政治哲學從它的倫理形式上,能夠兼容不同樣態的規範性政治哲學同時並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