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布列松

羅伯特·布列松

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年9月25日-1999年12月18日)法國著名電影導演。他對電影藝術和法國電影新浪潮有著深刻的影響。他是繼讓·雷諾瓦(20世紀最傑出的電影大師之一)以後,享有最高聲譽的法國電影導演。布列松在《電影手冊》的法國導演排名榜中排名第一。布列松對法國電影影響深遠,他也是電影史上擁有最多大師冬粉的導演——從戈達爾、路易·馬勒,到保羅·施拉德、凱薩琳·布雷亞,再到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乃至瑪格麗特·杜拉斯,每個人都不吝嗇對他的溢美之詞。法國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對他如此評價:“羅伯特·布列松之於法國電影,正如莫扎特之於奧地利音樂,陀斯妥耶夫斯基之於俄國文學。”俄羅斯電影大師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也曾說過:“如果羅伯特·布列松排在電影導演的第一位,其他導演頂多能排在第九、第十位,一想到這點,我就感到無比地沮喪。”

基本信息

生平

羅伯特·布列松生於法國多姆山省,早年曾學習繪畫,二次大戰時成為戰俘一年,其間接觸了電影膠捲,引發了對電影的興趣。1933年轉入電影界。二戰期間被關入德國集中營,在那裡認識勃里克柏傑主教,離開集中營後受主教所託拍攝以貝達尼修女院為背景的劇情長片《罪惡天使》,從此確立其以哲學性、天主教思想為主題的電影風格。他個性孤高,作品少而精,風格簡約,題材喜將文學名家的作品作重新詮釋,關注枝節,喜歡採用非職業演員,對精神世界的孤獨和超越做沉思性探索。他的美學信念是用電影將音樂和繪畫融為一體,而不是戲劇和攝影。

1951年開始執導電影。其首部作品《鄉村牧師日記》就成功揚威威尼斯影展;1956年拍攝的《死囚越獄》也獲得了康城影展獎項。到80年代共拍成包括《聖女貞德受難》、《夢想者四夜》等14部經典名作。他所撰寫的《電影書寫札記》一書,則使他高居電影史殿堂的寶座。

電影理論

《電影書寫札記》是布烈松唯一的著作,輯錄了自1950年起至1974年止,他對“電影書寫”所進行的充滿想像力的深遂反思。他談模特兒、演技、目光、聲音、說話、自動性、真與假,他談的不僅限於電影藝術,而是可引申至人生這一創造活動。他的反思已經由技進乎道,對於顯隱、收放、增減、予取、遠近之道,多有精闢提示,也為我們揭示預知、等待、邂逅、誘導、親近的藝術。有人說布列松談的是電影倫理學,其意大抵在此。

電影風格

布列松是吟詠人類苦難的詩人。從1945年《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到1950年《鄉村牧師日記》,再到1983年痛斥拜物主義的收山之作《錢》,布列松影片中的人物永遠在靈魂深處接受苦難的挑戰,無論是死囚、扒手和罪人,還是聖女貞德和法官。受苦受難不是忍受折磨,而是不甘屈服命運。布列松說,沒有獻身精神,不拋棄利己主義,人的靈魂就不得安寧。他在主人公身上尋找贖罪的希望,從而,拯救人的靈魂成為布列松影片的主題。

1950年的影片《鄉村牧師日記》在電影史上的意義在於它為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方式提供了獨特的範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根據法國作者貝爾納諾斯(1888~1948)的日記體同名原著改編而成,以冷峻的筆調塑造了一個近乎耶穌基督忍辱負重自我犧牲的殉道者形象,表現了忠於神職的鄉村牧師日月如斯的磨難和憂慮,揭示了內心的搏鬥,對人生使命的懷疑和愛的本能,頌揚人類的精神價值是這部作品的基調。

1974年的影片《武士蘭士諾》,布烈松借古喻今之作,根據亞瑟國王手下的圓桌武士尋找聖杯而改編的故事,曾獲1974年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大獎。布烈鬆通過中古時期的俠義和愚忠精神,對當時身處社會的功利主義和道德淪喪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諷刺。故事講得很有中國古代俠義英雄的味道,將家國大義凌駕於個人情感之上,小義需承讓於大義。但是英雄卻終不為世人所理解,布烈松一貫的贖罪母題在本片中得到升華。

布列松的電影語言嚴酷冷峻,充滿哥德式的苦行主義色彩,既無布努艾爾的嘲諷和幽默,亦無伯格曼的苦澀與同情。影片捨棄了激情和戲劇性元素。無情節的故事中凝聚了無數細小事件。外部世界的元素和故事的發展都是虛設的背景,幾近空蕩的環境描寫凸顯了精神的內容。在不同尋常的空空蕩蕩的世界中,無靈性的光禿禿物件獲得明顯可感的時間維度,如一潭死水般凝滯的時間渲染了惱人的空虛感。布列松的影片是純粹派藝術的絕唱。

他的影片常常運用特殊的修辭手段——重複。反覆再三而全無修飾的沉悶細節、令人壓抑的單調感和重複手法產生的儀式感,強化了物象與精神的聯繫。所以,蘇珊·桑塔格(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的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說:“布萊松的影片呈現了‘靈魂的實體’”。

以上部分文字內容出自崔君衍(中國電影出版社總編輯)

電影成就

法國電影新浪潮

布列松在法國電影新浪潮創始人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他被看做是與亞歷山大·阿斯特魯克(Alexandre Astruc)和安德烈·巴贊(AndréBazin)齊名的現代電影理論奠基者,這套理論對法國電影新浪潮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新浪潮先驅把布列松譽為這場電影運動的榜樣人物。

電影作品

1934,《公共事務》

1943,《罪惡天使》

1945,《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

1951,《鄉村牧師日記》

1956,《死囚越獄》

1959,《扒手》

1962,《聖女貞德受難》

1966,《驢子巴特薩》

1967,《穆謝特》

1969,《溫柔女子》

1972,《夢想者四夜》

1974,《武士蘭士諾》

1977,《很可能是魔鬼》

1983,《錢》

獲獎情況

1983

第36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錢》

第36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佳導演《錢》

1974

第27屆坎城電影節費比西獎 Parallel Section《武士蘭士諾》

1967

第20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穆謝特》

第20屆坎城電影節OCIC Award《穆謝特》

1962

第15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聖女貞德的審判》

第15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評審團特別獎《聖女貞德的審判》

第15屆坎城電影節OCIC Award《聖女貞德的審判》

1957

第10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死囚越獄》

第10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佳導演《死囚越獄》

人物簡介

羅伯特·布列松羅伯特·布列松

羅伯特·布列松(1901~1999),法國電影導演。1907年9月5日生於布羅蒙-拉莫特。曾做過R·克萊爾的助手。20世紀40年代,他執導了《罪惡的天使》和根據狄德羅的著作改編的《布羅涅森林的貴婦們》,成為世界影壇矚目的導演。1951年導演的《一個鄉村教士的日記》標誌著他創作道路的轉變。他拒絕使用職業演員,不用搭置的布景和漂亮的台詞 , 深刻挖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 。1962年,他導演了一部難度極大的影片《聖女貞德的受審》,在影片中,他刻意追求樸實無華的風格。作品還有《死刑犯的越獄》、《扒手》、《一個溫柔的女人》和《幻想家的四個夜晚》等。

可以說他是一位“世紀老人”,電影發展的幾個最重要階段都經歷過。最後一部電影《金錢》可謂將白描手法運用的爐火純青。儘管布萊松很少考慮票房等商業因素,但作品均能受到大部分人的接受。就作品風格而言,他也無法歸入“新浪潮”或“新現實主義”,但卻對各流派的導演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可以說是電影史上少見的、個人自成一種風格的導演。

羅伯特·布列松在《電影手冊》的法國導演排名榜中排名第一。

藝術特點

他的“電影學”是一種高度風格化的體系,他企圖用電影表達生存境況中那些無法用正常手段表達的東西——人物內心的運動、人類靈魂的精要軌跡。為達此目的,他在電影中排斥所有他認為是虛假和不必要的成分,大量剝除現實到僅剩下精髓的程度。手法的經濟是他終生孜孜以求的事情。他自己說:“當一隻小提琴足夠的時候,就不要用兩隻……人們不是通過加法來創造,而是通過減法。”然而籍此稱他為“極少主義者”卻是不恰當的,這只能把他高度發展和複雜的風格歸結為靈巧和膚淺。他的“極少主義”最終獲得的是“極多的”豐富。在《鄉村牧師的日記》和《巴爾塔扎爾的奇遇》中貧瘠的自然、《一個死刑犯的越獄》和《金錢》中空蕩蕩的牢房、走廊和庭院加強了主人公生存境地的隔絕感,有助於觀眾把目光聚焦在他們的內心鬥爭上。《一個死刑犯的越獄》末尾通過鞠斯特和芳婷攀過天窗、沿著監獄高牆爬行的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創造了他們內心鬥爭的緊張而強有力的隱喻。

畫面語言

布烈松善於運用一成不變、單調貧乏、強調象徵意義的畫面語言,讓一個物品、一張人臉、一個手勢獨立表達意義,用生活素材來表現觀念。在他的影片中,人物視線非常重要,觀眾可以跟隨主人公們的視線變換和它們的關係來完成對敘事的掌握。對布勒松來說,“剪輯一部電影就意味著通過角色們的眼睛來連線彼此和周圍的事物”。

模糊不清的時空

布烈松影片中的時空往往模糊不清,我們無從判斷牧師的村莊和住地離教堂究竟有多遠。我們也沒有看到芳婷牢房的全貌——有豐富的特寫展示著它的局部:門、窗、天窗等等,因為它們才是主人公最關心的。時間的流逝是主觀的,在《鄉村牧師的日記》這部迴避不了時間序列的影片中,它們由主人公生命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來標定。經常是這樣:“教義問答班結束地比我預想的晚”等等。

聲音

聲音也是布烈松達到敘事簡潔目的的重要元素。他大量採用“直接音響”來擴展敘事維度,套用畫外音來減少視覺對人們的誤導。有意思的是,第一人稱的旁白告訴我們的,常常就是它們所敘述的情景,這種聲音和畫面的謹慎重疊很好地強調了某個動作或細節的重要性,建立了某種敘事節奏感。

豐富的人性

演員為“原型”所替代——他就是這樣稱呼他們的。特殊的格言和缺乏演員的自由排斥了誇張和意圖。它們與壓縮的背景一起,突出地顯示了人物角色的根本性的被囚禁的問題。布烈松在實踐自己的“電影學”時並不是冷漠的。他的影片揭示了非常豐富的人性,可以說是真正二十世紀的寫照。影片的中心都放在這樣一個嚴肅的主題上:“逃出來,如何逃出來,在肉體上和在精神上逃出來”——這是羅貝爾.布萊松影片中角色們的一個永恆主題。

反抗性人物

影片《扒手》片段影片《扒手》片段

他們都有這種對反抗性人物的嗜好,從《貞德》到《也許是魔鬼》中的自尋短見的少年,或者是《金錢》中的送柴油的司機。囚禁同樣也可以由羅貝爾.布萊松所稱為的“裂變”來解釋,也就是說用剪輯來實現身體或世界的各個部分的分離,然後再用其它方式將它們組合起來(在《扒手》里從一手到另一手的連線)。這些生活在邊緣的人物與社會產生對抗,他們自己內心深處同時還要與邪惡鬥爭。這種內心的張力來自悲憫,來自對小人物徹骨的同情,也來自他自己曾經遭受的德國集中營的非人道境遇。

個人作品

1934,《公事》

1943,《罪惡天使》Les Anges du péché / Angels of the Streets

1945,《布勞涅森林的婦女》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 / The Ladies of the Bois de Boulogne

1951,《一個鄉村牧師的日記》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 /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1956,《一個死刑犯的越獄》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 A Man Escaped or: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1959,《扒手》Pickpocket

1962,《聖女貞德受難》Proces de Jeanne d'Arc / Trial of Joan of Arc

1966,《巴爾塔扎爾的奇遇》Au hasard Balthazar / Min van Balthazar

1967,《穆謝特》Mouchette

1969,《溫柔女子》Une femme douce / A Gentle Woman

1972,《夢想家的四個夜晚》Quatre Nuits d'un Reveur / Four Nights of a Dreamer

1974,《湖上的朗斯洛》Lancelot du Lac / Lancelot of the Lake

1977,《也許是魔鬼》Le Diable probablement / The Devil Probably

1983,《金錢》L'Argent / Money

電影節參賽

以下記錄布列松參賽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詳情:

坎城:死囚越獄(1957)、聖女貞德的審判(1962)、穆謝特(1967)、錢(1983)

柏林:扒手(1960)、夢想者四夜(1971)、很可能是魔鬼(1977)

威尼斯:鄉村牧師日記(1951)、驢子巴特薩(1966)

經典賞析

關於羅伯特·布列松和《扒手》

第一,布列松並不是為廣大影迷所熟知的電影大師,很多影青也只聞其名,不見其電影,這也是可預見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布列松這樣的大師總是意味著觀影時一頓美美的睡眠。但是布列松在電影界內卻是很多名家的偶像,其中評價他的最有名的話莫過於呂克·戈達爾:“布列松之於法國電影,正如莫扎特之於奧地利音樂,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於俄國文學。”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第二,布列松的電影難見“技巧”,即一般傳統上的視覺技巧,而且布列松的一些電影都是使用了大段畫外音,這樣,使很多人感覺到“悶”,甚至是“很難看”。

這部影片是布列松極簡主義的最高藝術成就,他的切換總是不多餘也不缺乏,冷峻的剪輯沒有突出絲毫的感情,這就是布列松想要的。但是冷峻不代表沒有節奏,布列松的光聲是擁有節奏的,譬如開頭在賽馬場。

而在《扒手》中,還有一大神韻,即演員,我認為,在這點上,布列松可稱為最偉大導演。

布列松從來都只用非職業演員,但是,那些人在影片中的神采卻是任何職業演員達不到的。真實是布列松一直所堅持的,他根據角色選擇了演員,給了他們大致的劇本,照後來那些業餘演員所說:“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會成為《扒手》中的演員,布列松選擇我時就給了我一種難以言狀的力。”布列松從不給演員說他自己的感覺,他讓演員記住了大致的故事,就把他們放在環境中演,當演員不知所措時,他對演員唯一的建議是“或許你可以這么說。”

我們看一部電影,到底該怎么看才認定其是好電影?看故事?看明星?看特效?都不是,我們需要看導演他怎么來講他所要講述的這個故事,這才是體現導演作用的地方。同樣我們還要看電影的光,聲和時空,這是電影最基本的四大元素,如何利用這四大元素也成為導演能力所體現的標桿。《扒手》明顯做到了導演想表達的最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