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雪災

虹橋機場方面,鄭州、徐州至上海的航班均受到了暴雪天氣的影響。 中國南方以往主要防的是水,而不是雪。 ”19日凌晨,家住漢口的劉先生家水管凍裂,自來水衝進房間足有10厘米深。

中國自西向東從1月19日至21日連續三天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寧夏、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出現大到暴雪,其中在湖北及安徽,超過800萬人受災,5萬多人緊急轉移,近萬間房屋倒塌,經濟損失11億元人民幣。湖北省的降雪是16年來最嚴重的,十堰市氣溫降至零下3度,創53年來紀錄,安徽一架超載巴士,由於路面結冰,失控跌落6米深的路溝,造成11死51人傷。目前冰凍天氣在湖南等省仍在繼續。罕見的大面積雨雪天氣讓降雪地區的春運交通面臨嚴峻考驗,交通部、鐵道部同時發出特急通知迎戰暴雪。
面對雪災致使春運受阻,溫家寶總理作出批示,“高度重視這次雨雪天氣給各地生產、運輸和生活帶來的影響,及時了解情況,加強協調配合,切實解決民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防止出現大的事故。”
北京:京呼航班全線延誤首都機場因呼市突降大雪機場關閉,21日飛往呼和浩特共11趟航班全部延誤,下午6時,所有航班的起飛時間都改在晚8時以後,但工作人員稱,即使到了八點也不見得能夠起飛。此外,北京飛往內蒙錫林浩特航班已經取消。鐵路方面,北京西站候車大廳狀況與往年春運期間無太多異常,未有旅客大面積滯留,大多列車可以準點出發,個別一兩趟出現短時間晚點。
上海:百餘客運線受影響截至20日,上海長途客運總站共有100多個長線班次受到影響,有30個進滬班次車輛未按原定時間抵達上海,主要集中在雨雪天氣十分嚴重的地區班線,同時這些班次已暫時停止了售票。長途客運總站里,原定這兩日乘坐上述班次回家的大批學生、民工等滯留於此。
浦東機場20日飛往西安、成都、瀋陽的航班出現延誤,進港航班超過10架次無法按時著陸,離港航班近20架次延誤。虹橋機場方面,鄭州、徐州至上海的航班均受到了暴雪天氣的影響。21日,虹橋機場出現十幾個飛往雨雪嚴重地區的班次延誤。
湖北:死亡人數升至14人據統計,湖北省積雪天數已達10天,為24年來之首,因災死亡人數上升至14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4億元人民幣,而雨雪天氣將持續至25日。受暴雪天氣影響,湖北省內九條高速公路中有五條再次關閉,但京珠高速已恢復運行。省客運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迄今為止由武漢發往全國各地的長途客運班車已有8800餘次停運。天河機場亦有20余航班延誤。截至20日,武漢市公安交通管理局122交通指揮中心共接到交通報警13199起。另外,武漢市中心城區多處水管凍裂,許多居民出現用水困難。至20日上午9時,全市24小時內共接到投訴1904起,直接停水754起,供水管網21日共發生兩起800毫米主幹管爆裂事故。
城市生命線遭到挑戰
中國南方以往主要防的是水,而不是雪。在地理上,中國南方與巴爾幹、北美、歐亞大陸北緣對雪的見識毫無可比之處。中國黃河以南的房子就很流行平房頂了,毫無陡峭屋頂那種對雪的警惕。
中國社會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王昂生教授說:“中國南方這么大範圍、長時間的降雪確實帶來一定的異常性,從這幾天的情況來看,顯然,對這種很少出現的比較極端的氣候,南方城市的預案考慮得還不夠充分、細緻、具體。”19日凌晨,家住漢口的劉先生家水管凍裂,自來水衝進房間足有10厘米深。武漢市的供水熱線這幾天快被類似的事故報警打爆了。連續低溫致使全市水管頻頻爆裂,僅大型管道爆裂就達40餘處,共發生5000多起停水事故,數萬居民用水受到影響。據了解,武漢市全市供水管網有5000多公里長,其中2000多公里趨於老化,部分管材又為普通鑄鐵管或水泥管,一遇惡劣天氣,就容易“熱脹冷縮”導致破裂。與此同時,持續低溫又使用電負荷急劇上升。“最近電煤太緊張了,湖北全省每天最多購進三四萬噸,最少只有一兩萬噸,這只能滿足火電廠1/10的發電需求”,湖北省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楊勇說。目前,湖北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拉閘限電。在貴州省貴陽市,位於市區內的蠻坡路段結凍的路面光亮如鏡,有20多輛公車和其它車輛因路面結冰發生側滑或追尾、刮蹭事故,橫七豎八地停在這段長達1公里多的路上,然而,由於沒有及時的交通管制,不斷有不明路況的車輛繼續開向這裡。記者還了解到,國家電網三峽工程宜昌至上海的一條重要的電力外送信道因連日的嚴重雪災中斷。國家電網公司有關人士表示,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出事線路段覆冰太厚,最厚達50至60毫米,而按江南常年氣候,設計的抵禦覆冰厚度僅為10毫米。
“在東北、西北,基礎設施必須有防寒防雪的要求和標準,起碼水管會有保暖防凍裂的措施,道路管理部門融雪劑也會備足。
但是在南方,這個問題就尷尬了。畢竟這樣的降雪也許十年、幾十年才遇到一次”,王昂生說,在抗災能力建設的成本與應對突發災難的措施之間需要平衡考慮,非要把南方所有的水管都按防寒防凍標準改造,那投入的成本可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對那些多年難得一遇、災害後果又不會太嚴重的自然災害,就應該以周密的應急預案來對付,水管爆了,按方案立即搶修就是了。
應對災害救助能力有待加強
王昂生表示,其實,美日和中國一樣都處在兩大自然災害帶的交叉地區,但這兩個國家都非常發達,抗災減災能力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像美國遭遇卡特里娜颶風時,雖然初期反應有些遲緩,可一旦重視起來,10天之內就能把紐奧良一個城市的人全部撤空。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也就是這二三十年的事情,對災害、事故建立應急機制也才是2004年的事,因此,中國和那些老牌的已開發國家相比,在應對災害的經驗和能力儲備上,確實還有不小的差距。王昂生表示,中國的應急能力實事求是地講,這幾年已經提高很快了,但擁擠的社會在災害面前的脆弱性還是中國的一個軟肋,這場並非很大的降雪也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