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作家]

黑龍江省哈爾濱,研究生學歷,軟科學專業,曾任行業報紙主編。現為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理論專業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中央黨校“超越之路”課題組成員、作家、電視撰稿人。

人物簡介

任重,男,1967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研究生學歷,專業:軟科學。十餘年新聞工作從業經驗,曾任行業報紙主編。現為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理論專業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中央黨校“超越之路”課題組成員、作家、電視撰稿人。

有關作品

文學專著

中篇小說集《東北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命運主題》(合著)民眾出版社,2006年版;

理論專著

《中國特色鄉村的發展》(主持其中經濟,主要參與黨建、文化等方面研究)

《中國特色企業的發展》(參與其中重要部分研究)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2009年版。

電視作品

政論片《厚 土 新 業》時長:30分鐘 播出單位:地方衛視

政論片《流轉的奧秘》時長:30分鐘 播出單位:地方衛視

政論片《林權革命》時長:30分鐘 播出單位:地方衛視

政論片《翠綠的界樁》時長:30分鐘 播出單位:地方衛視

紀實片《耕作的革命》時長:30分鐘 播出單位:地方衛視

政論片《農業產業的變奏》時長:30分鐘 播出單位:地方衛視

政論片《南平三農突圍》8集 時長:240分鐘播出單位:地方衛視

紀錄片《非常牙雕李春珂》內部資料片 時長30分鐘

政論片《雪災啟示錄》3集 時長90分鐘播出單位:新疆電視台

紀錄片《先輩的旗幟》8集 時長240分鐘播出單位:中國教育電視台

政論片《湘江蝶變》 時長30分鐘 播出單位:湖南衛視。。

另為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中心撰寫課題報告、經驗介紹十餘萬字。

另有各類電教片、內部片、經驗總結片20餘部,不詳錄。

電視腳本

三集紀錄片

雪災啟示錄

配音本

第一集 風雪塞天地

在中國,越往北雪越多,這是個定律。中國大西北的最北部是阿勒泰。位於北緯45度至49度之間的阿勒泰自然是中國最著名的雪鄉之一。

2009年冬天,像以往億萬年一樣,阿勒泰的瑞雪如約而至。

對於阿勒泰的城市居民來說,銀裝素裹會讓城市頓顯新容;對於牧民來說,冬天如棉如絮的瑞雪就是春天如油如奶的春水。當南風吹來春意,瑞雪會融化為春草的碧綠豐茂,轉化為牛羊的肥美繁盛。前兩年的冬天降雪太少,曾讓牧民們很苦惱。對於以牧業為主的阿勒泰來說,同樣需要瑞雪兆豐年。

2009年的冬雪似乎要彌補前兩年的不足,一落就下起個沒完。強降雪一場接一場,無盡的雪片從天空向大地傾倒,天地仿佛已經合為一體,山體、河床、戈壁、城市、鄉村被嚴嚴實實地覆蓋起來,原本輕柔飄撒的雪花最終鋪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寒威與重壓,簡直就是徹骨寒心的“白色恐懼”。

這時氣溫也越降越低,大部分區域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左右,有的地方還出現零下47.5℃的極端最低氣溫。這絕對是往常年同期所罕見的。

風雪充塞了天地,

嚴寒凍結了萬物。

風雪嚴寒中凝望的人們終於認清,阿勒泰遭災了,而且是幾十年罕見的大雪災。

大風雪壓埋了道路,也中斷了航路,幾乎阻絕了一切交通。絕大多數戶外活動都難以進行了。千山無鳥飛,萬徑人難行。

交通是現代社會運轉的最重要支撐系統之一,是人流物流資源分布的主要依託。而在抗災救災行動中,交通線更是生命線。

阿勒泰這場大雪災開始不久,吉木乃公路段就連續遭遇強降雪侵襲,除雪通路的工作強度驟然加大。護路工人頂風冒雪,堅守崗位,奮力開路。即便在大過年的日子裡,也是渴了喝幾口已經涼透的白開水,餓了啃幾口饅頭。全部調動起來的搶險機械在公路上除雪通路,每天作業十幾個小時,前面剛剛疏通一段,後面又被風雪掩埋。反覆疏通,反覆掩埋,一場激烈的道路爭奪戰在嚴寒中打得如火如荼,雙方在幾十天裡都不肯罷手。人感到了天威的狂勁兇猛,天領教了人力的堅忍頑強。天人之戰的激烈呈現出大雪災的烈度。

雪災在阿勒泰地區首先造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交通災難。

吉木乃公路段所管養的多處路段處於有名的“鬧海風”區域。 “鬧海風”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意為“瘋狗的狂叫聲”,被當地用來指稱一種回流性大風吹卷浮雪,造成雪暴的天氣現象。每到冬季,蒙古高原都會持續形成高壓天氣。蒙古高壓向西釋放,越過準噶爾盆地,在吉木乃一帶山區經峽谷擠壓,風力驟然飆升,狂卷浮雪,就形成了“鬧海風”。“鬧海風”的大風可達12級左右,風速每秒二三十米,人在風裡會嗆得喘不過氣來。捲走行人,如同掃起一片落葉。暴風攪雪如沙,瀰漫天地,能見度只有一米左右。

對於戶外活動的人畜而言,“鬧海風”就是惡魔施暴。

阿勒泰地廣人稀,城鄉之間,村落相互之間都相距較遠。對雪災抵禦能力最弱的首先就是那些偏遠的農牧村落。阻塞交通的大風雪讓山窩窩裡的村莊成了一座座雪海孤島。

連年冬天降雪較少使一些村莊的農牧民到了2009年也沒有儲存較多生活資料,一旦大風雪長時間阻絕了交通,吃的用的就很快面臨危機了。

布爾津縣的阿克加爾村和也拉曼村距鄉政府有60公里,這裡原本有一條通達公路,大雪把它埋得不見了蹤跡。鄉政府為了援救這兩個村莊,一次次疏通道路,又一次次被大雪掩埋。白天剛清理出一段“雪地走廊”,晚上又被大風颳起的積雪覆蓋。

村莊周圍是齊腰深的積雪,就算單個人輕裝跋涉也難以爬出去,更不要說車輛通行了。

在無邊的風雪嚴寒中,這樣孤懸荒野的小村子一旦斷糧斷柴,道路再多時無法疏通,後果就不堪構想。

世世代代在北疆雪原中生活的人們都明白,大雪災中的饑寒交迫會把人無情地逼到絕境。雪海孤島中的村民們看著風雪瀰漫的天地,不知道風什麼時候能住,雪哪一天會停。家裡柴米油鹽一天天減少,心裡一刻刻起急,這種著急每時每刻都在擴大加深,嚴重的不安籠罩著大雪荒原上的百戶千家。

隔絕於莽原雪村中的人們,在相互幫助中獲取抵禦嚴寒的寶貴溫暖,誰家缺糧了,就勻借一些;誰家缺柴了,就有親朋來添補一把。取暖的煤燒光了,牛羊糞也填進了灶火塘。幾千年來,牛羊糞原本就是炊煮取暖的好材料,燒煤只是近幾年的燃料升級。大風雪又讓他們做了一次燃料回歸。

無論日子多么艱難,總有一個信念支撐著他們挺下去:政府一定會來救援,國家對他們一定在深切關注,急切施助。

在那些風雪瀰漫的日子裡,阿勒泰幾乎所有雪海孤村都經歷過各種各樣的考驗。

牧民們堅強抵禦著大災造成的饑寒,牲畜們也和主人一樣艱苦。

主人儲存的草料一天天減少,很難供應牛羊們天天飽餐了。更難熬的是,安身的棚圈灌滿了積雪,容身的空間越來越小。牲畜們肚裡無食,加上滿身霜雪,真是饑寒交迫。終於,身體虛弱的逐漸瘦弱,顫抖,慢慢僵硬。更苦的是那些懷孕的羊媽媽,肚餓體虛,最後胎死腹中。有些暖棚被雪壓塌了,羊們就只能住在露天的圍欄里,天氣過於寒冷,一些在夜裡出生的小羊羔沒有等到天亮,就凍成了冰疙瘩,出生的時辰就是被掩埋的日子。

在巨大的自然災變面前,所有生靈都是弱勢群體。

按照當地牧業的規律,牧民會留出大片草場用於冬季放牧,許多牲畜是趕到冬牧場去野放越冬的,這就是牧民們的“冬窩子”。這裡既有牧民自己的窩棚,也有牲畜的棚圈。當大雪災到來時,山窩裡的冬窩子成了最早被掩埋的區域。多數冬牧場的雪厚平均接近半米,低洼處積雪深度甚至達到兩米。野草被深深埋在雪層下面,牲畜難以刨食。

那仁哈拉遠冬牧場在這個大雪狂降的冬季里,積雪普遍達到1.5米深,給牧民通常運送食物的道路徹底中斷,人們眼看斷糧,數萬大牲畜也無草可吃。

一片片冬牧場都必須馬上轉場。可是,狂風依然呼嘯,大雪仍舊飛揚。平日裡牛羊成群的戈壁草場已經是一片迷茫,連行進的起碼參照物都沒有。積雪沒過了羊腿,沒過了人腿,甚至沒過了馬腿。轉場成了人畜共同的掙扎。

一片雪輕得如同一片羽毛,十片雪花的重量似乎也可以忽略不計。可是,當億萬片雪花無休無止地落在一起,就會積累成可觀的重量。計算表明,一立方米疏鬆的新雪竟有大約100公斤的重量。在雪災的日子裡,億萬片雪花日日夜夜落在阿勒泰農民栽培蔬菜的溫室大棚上,雪花剛剛落下時,大棚輕鬆承受,接下來的無限堆積造成重壓,終於會有一片雪花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福海縣一位溫室大棚種植戶共有5座溫室大棚,其中4座被大雪壓垮,巨大的損失讓夫妻倆抱頭痛哭。

蔬菜大棚在哈巴河縣已經是規模化產業,這次也是連片聯排壓垮。

布爾津縣共有日光溫室大棚140座,截止2010年1月底,近半數遭受嚴重損壞。對於蔬菜大棚而言,大雪災的毀壞方式就是不斷堆雪,直至把它們壓垮。

大雪災不僅嚴重損害了牧業,同樣給農業造成巨大危害。

大雪不僅重重堆壓在蔬菜大棚上,也壓在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鋼筋水泥屋頂可以承受。那些木頂、草頂、泥頂的房屋,日益感到沉重。隨著大雪不知輕重的堆積,一些民居房很快就頂塌牆倒了,屋子裡最後一點溫暖被風雪瞬間吹散,屋裡的人只能在風雪中迅速逃離。

大災期間,危急情況到處出現。這時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就是“救援”,身處大雪災中的人們在頑強抗爭時,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救援。

這條兩邊雪牆林立的鄉間公路見證了青河縣阿勒熱鄉喀讓克托海村的受困經歷。

從2009年12月22日開始,這個峽谷中的村莊通往山外惟一的通道就被大雪封堵,困在裡面的160多戶牧民糧食、藥品及牲畜飼草料等曾一度告急。

在受困那段的日子裡,通過青河縣委縣政府的請求,以及各上級單位的協調,由新疆軍區某部用直升飛機空投糧食、藥品,牧民們才得以度過難關。

這是大雪災中許多危急情況的縮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初北疆地區雪災面積之廣、程度之重,創1951年以來的極值,屬60年一遇。風雪寒流肆虐之地,通信交通、水電輸送、民用供應,都大受影響,乃至造成嚴重損害。

倒塌了房屋的戶主在盼望著救援;

雪海孤村中無米下鍋的主婦在期待著救援;

轉場迷路的牧羊人在等待著救援;

無路可走的拋錨司機在呼喚著救援;

……

這些期盼雖然焦急,但都充滿信心。

他們知道救援一定會到來。是的,一定。

而且這救援一定是捨生忘死的,不計代價的。

因為他們是生活在祖國的土地上,救援者是他們的同胞親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