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葬

缸葬

缸葬,在考古上叫“瓮棺葬”。一般是瓮棺以豎放或橫埋入土中,是一種流行於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式,同時在長江流域的江南一帶及雲南、廣東也有套用,其歷史可上溯至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已經發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製瓮棺是最初人們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

基本信息

簡介

缸葬是一種古老的葬俗。人死之後,既不土葬,也不火化,是遺體放置到一口陶缸中密封,並在遺體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來除濕防腐,再密封連缸體一起安葬,屍體多年不腐。

現代研究

這種“缸葬”儀式大致要追溯到清朝以前。在古代,這種儀式都必須遵循嚴格的程式:沐浴、更衣、入缸。深夜,圓寂法師的弟子會圍著師傅的大缸誦經3天3夜,以超度亡靈。第4天,會有專門的法師在祭台前做法事,隨後由德高望重的法師和高徒在前面引路,進行入葬,並會提前米灑進墓穴,據說這樣可以迷住魔鬼的雙眼,讓死者獲得安寧。最後經幡傳到大弟子手中,表示“衣銥有傳”。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道教學會人士告訴記者,“這種葬俗在道家和佛家都有套用。由於‘缸葬’的密封性很好,能讓死去法師的肉身保持的更長久一些。此外,圓形的缸口也象徵著功德圓滿之意。”
曾撰寫過《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一書的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文化典籍系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長張劍光表示,所謂的“缸葬”,在考古上叫“瓮棺葬”。“一般是瓮棺以豎放或橫埋入土中,是一種流行於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式,同時在長江流域的江南一帶及雲南、廣東也有套用,其歷史可上溯至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已經發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製瓮棺是最初人們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
張劍光指出,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含有瓮棺葬的史前文化遺址有80多處,瓮棺葬近1100座。而其中仰韶文化的瓮棺葬遺址有50多處,瓮棺墓700多座,占已發現的2/3。不過這種葬式大多數用來埋葬嬰兒或兒童,只有極少數用來葬成年人。至於後來的“坐缸”千日後塑“真身像”的做法,則應該屬於後代地方居民的衍生習俗。“以半坡遺址為例,已經發掘的250座墓葬中,幼兒一般只用一個粗陶瓮,全身放入且大多數呈‘仰身直肢’狀。年齡稍大的是用兩個粗瓮對合起來,較小的,上面再蓋上一個陶缽或陶盆。”
仰韶文化中絕大多數的瓮棺頂部和底部中間都有一個人工鑿成的小孔,有的鑽成很規則的圓形,有的則是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這與當時人們對靈魂的信仰有關,小孔是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瓮棺的放置大多是豎立、斜置和橫放三種,墓地一般位於居住房屋的附近。到了清朝,有一些少數民族也會在親人死後,他們火化的骨灰放入瓮內,再入土埋葬。”
“支配早期兒童瓮棺葬儀的,實際上是遠古人類的生殖崇拜觀念。在這種葬俗中,瓮棺象徵女性的子宮,覆蓋棺孔的陶片塗紅是象徵經血,瓮棺內小兒屍體的下肢作蜷曲狀,則是恢復人居母胎時的狀態。所以用瓮棺來葬幼兒,其實是父母祈望他們能夠重生。”張劍光說。
2007年,湖北省鄖縣發現大量東周時期的瓮棺。其中的大瓮用來葬成人,小瓮用來葬幼兒。

缸體

坐化缸坐化缸
缸體有三部分構成:底缸、上缸和缸帽。底缸之下留髮火孔。陶缸(瓮)設計合理、構造精巧,是非常科學的殮具。至於是誰發明製作了陶缸(瓮),無從考究,想必是偶然的發現而趨於必然。缸內的填充物如石灰包、木炭則來源於皖南民間棺木土葬的習俗。

佛像肉身說

裝殮的過程是,先將底缸發火孔嵌塞短木樁,在缸底鋪墊一層乾木炭,放石灰紙包若干,再將亡僧遺體呈跏趺坐姿,安放入內;接著於遺體四周空隙內填充木炭和石灰包,合上上部缸體,繼續填充木炭,直至頸項;最後嚴絲合縫,套上缸帽,塗黃泥密封接口,抬出法堂,置缸於燥陰涼通風處安放。

七天之後,若發現缸內泄漏異味,則送至化壇,掀掉缸帽,掏開發火孔或於木塞下堆薪燃火,點燃缸內木炭。反之,停放七天之後,未火化者,一般要保留三年,然後揭缸看其是否成為肉身菩薩。

由於缸內木炭石灰能吸濕氣殺菌,缸內密封,與空氣細菌隔絕,加之遺體生前空腹,體內水份脂肪極少,筋骨幹練,木炭能迅速脫水等,就為肉身菩薩面世提供了重要的內外部條件。

但是並非每位生前要求保留遺體而坐缸者都能成為肉身菩薩。大約在600多位高僧中才能面世一尊,這說明肉身菩薩確實與其修行、食素、坐缸等綜合因素有關。至於開缸之後,頭髮與指甲還在生長,恐怕和遺體記憶體在活細胞生長素有關。

缸葬實例

2000年上饒縣村民林上水,遵照父親辭世前的遺願,沒有使用傳統的棺木下葬,而是費盡苦心地找到一口當地最大、質地非常好的陶缸,以及另一口跟這隻大缸口徑相吻合的小缸。實行“坐缸”的當日,林上水先在大缸底部擺好壽衣與小木凳,然後讓父親“坐”在木凳上,露出頭部,雙手分別搭在膝蓋的位置。接下來,缸內的其他空隙用木炭、包裹石灰粉的黃紙填滿,並把小缸扣在大缸上,最後用桐油與石灰攪拌成的漿仔細密封,並至於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封閉房間內。
3年後,林上水父親的遺體從缸中取出,找工匠在其上塗滿石膏塑成“真身像”。並發現,經過千日“坐缸”的遺體像木乃伊一樣保存完好,沒有腐爛,而“真身像”也一直完好無損地擺放到2007年。
“林上水為父親實行的‘缸葬’並不是特例,這是一種遵循古老傳統的特殊葬俗,至今仍然被一些邊遠地區的人們延續著。”湖南民間民俗學者陽國勝,曾經在2006年1月底,親歷過一場缸葬儀式的全過程。
死者是陽國勝的一位親戚,回憶起當天的情景,陽國勝敘述,葬禮選在家鄉洪江市安江最為清靜的一處地方——安江普覺寺舉行。死者的6個兒女提前準備好了2個大小一致的代棺陶缸。“找到的陶缸比普通農家裝稻穀的籮筐要大一號,底部留有雞蛋大小的孔道,且會提前放在樹下“淨化”一晚。
入葬當天,在一片“阿彌陀佛”聲中死者裝殮入缸,入缸時呈盤腿打坐狀,然後眾人另一口缸倒扣在其上,用水泥邊縫糊死密封。從入缸到封缸,要相隔一夜,其間由寺里的主事和尚念經超度亡靈。封缸後第二天早上8點就是選定的“吉日良辰”,在和尚的指點下,眾人用繩子陶缸套好,由8個村民抬至約1平方米的墓地入葬。整個喪葬過程不準孝家有哭聲,也不準殺生吃肉,更不準辦酒席。
“之所以要選擇‘缸葬’,其一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當地的一場傳統喪事至少要花費2萬元左右,而這種葬禮包括買墓地、打靈棚及零散費用,總計3000元左右,要節省很多。此外,老人晚年信奉佛教,長年吃齋。而在當地流傳著一種說法,死者‘坐缸’後靈魂會從罈子下的小孔鑽出來升天去西方極樂世界。”陽國勝說。

民俗學分類導航

民俗學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
傳統神話傳說中國民俗
歐洲民俗死亡民間信仰祭祀
民俗學家道術巫術宗教儀式
俗語新春習俗都市傳奇妖怪
民歌部落習俗日本妖怪迷信
民間療法廟會葬禮更多民俗搜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