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第二任期魔咒

總統第二任期魔咒,美國政壇的特有現象,即連任美國總統的人普遍會遭遇雄心受挫、政府曝出醜聞、支持率大跌的過程,其第二任期的執政成績幾乎總是“令人失望和悲哀”。

簡介

歐巴馬歐巴馬
在美國,素有“總統第二任期魔咒”的傳言,即連任總統普遍會遭遇雄心受挫、政府曝出醜聞、支持率大跌的過程,在任期內的執政成績幾乎總是“令人失望和悲哀”。這一魔咒可以追溯到伍德羅·威爾遜1919年未能讓美國加入國際聯盟一事,第二個總統任期幾乎總是令人失望和悲哀的。雖然羅納德·里根1986年通過了稅收改革方案,比爾·柯林頓平衡了預算,但是里根政府發生走私武器的“伊朗門”醜聞、柯林頓性醜聞,讓這一魔咒被延續。

歷史情況

二戰後至今,美國總統但凡連任成功,在第二任期內都會陷入醜聞或政治危機,一些美國政治學者得出這樣的結論——此現象乃“連任總統的先天不足”,疲累、過度自滿等7大因素,正是導致連任總統必陷困境的原因。

戰後陷入魔咒的總統

1、艾森豪

艾森豪於1956年成功連任,當時正值美蘇冷戰高峰期。1960年,蘇聯擊落了一架進入其領空的美國偵察機,並向國際新聞界公開展示了被俘的美國飛行員鮑爾斯,美蘇裁軍談判也因此而暫停,成為這位將軍總統的一大敗筆。

2、尼克森
1972年以壓倒性優勢獲勝連任,可是在競選期間發生的水門事件使他不得不辭職下台。在尼克森下台前,他的副總統也因逃漏所得稅而丟官。

3、里根
里根的第二任期始於1984年,1986年便發生了政府走私武器的“伊朗門”醜聞。里根本人雖未捲入其中,但是他的幕僚班子成員諾斯上校卻因此案於1989年被判刑。次年,與本案有關的一名海軍少將也被判刑。
4、柯林頓

柯林頓柯林頓
1998年,柯林頓作假證隱瞞與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關係,遭到彈劾,但避過下台。
5、布希
自從2005年1月開始第二任期開始,伊戰陷入泥沼,臂膀紛紛辭職或被控,“特工門”醜聞更是讓布希政府百口莫辯。

歐巴馬

2012年11月,歐巴馬第二任期連任後,就遇上了“財政懸崖”、中東硝煙又起、中情局“桃色事件”,且愈演愈烈。

財政懸崖”,簡而言之,就是因為立法問題,導致美國經濟在明年初面臨企業和個人稅收“自動”增加,而政府開支“強制”削減的災難性局面。數據顯示,“財政懸崖”所涉及的金額疊加高達6000多億美元,可能讓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4%。為避免美國經濟掉下懸崖,歐巴馬急於與國會共和黨人展開商談。然而,由於民主與共和兩黨在財政政策問題上分歧太大且積怨頗深,共和黨人又把持著眾議院,達成協定並非易事。
經濟難題尚未理出頭緒,總統的國安團隊又出了亂子。中情局局長彼得雷烏斯、美駐阿富汗最高指揮官艾倫雙雙曝出“桃色”新聞,前者去職,後者升遷被擱置,這讓歐巴馬突然面臨組建一支新的國安團隊的窘境。更讓歐巴馬鬧心的是,故事背後似乎還有故事,“桃色風暴”並未就此平息。
內憂尚未解除,外交事務的難題又不期而至。最大的挑戰依然來自中東。美國一直把中東視為本國長期利益所在,美國媒體更是把中東稱作“讓總統們創造遺產、流下眼淚的地方”。
一段時期以來,敘利亞持續不停地內戰、中東動盪後埃及的捉摸不定,再加上利比亞動盪“後遺症”和難解的伊朗核問題僵局,一系列“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讓人們似乎忘卻了中東和平的核心問題――巴以衝突
對歐巴馬而言,雖然其一直強調“重返亞太”,並且他也將第二任期的首次出訪選在了亞洲,以示其“重返亞太”的意圖是明確無誤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但來自中東地區的挑戰更是迫在眉睫。有輿論認為,在中東,美國曾一度被視為決定性的力量,但隨著時代變遷,美國實力已經顯示出局限性。

原因分析

西方著名學者托克維爾在《論美國之民主》一書中,對美國總統的連選連任制度進行了批判性分析。他指出,“連任的原則,使民選政府的腐化影響格外廣泛和危險。它在敗壞人民的政治道德,以縱橫捭闔冒充愛國行為。”
在托克維爾看來,由於可以連任,總統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可能會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拋諸腦後,一門心思只想著在未來的競選中再次獲勝,“他的一切施政方略都指向這一點,他的一舉一動都對著這個目標”。也就是說,總統可能動用自己的權力和國家機器去乾一些不正當的事。
此書中的道理與現實有諸多相合之處。有分析指出,醜聞總在美國總統第二任期內發生,從技術的角度而言也許是因為從發生到發展再到發現,其中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製造轟動性醜聞,從當事人的舉報、檢察官的調查,到輿論的報導、政客們的反應、公眾的關注,所有的過程都要走到,沒有足夠長的時間是不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