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府野戰醫院

總督府野戰醫院

總督府野戰醫院建成時,主管為德國醫學博士馬爾梯姆教授,設內、外、婦、兒、耳鼻喉、花柳病、精神病、肺病等科。

基本信息

簡介

現用途: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所在地:江蘇路、平原路口,原俾斯麥路、野戰醫院路口。建造期:1899年至1905年。當時業主:現狀:幾所病房保存良好,辦公樓已拆除。

總督府野戰醫院一瞥總督府野戰醫院一瞥

歷史

德國占領膠州灣初期,病員只被安置在簡易的臨時木板房裡,種種不便和不良的醫療狀況使建造新野戰醫院已勢在必行,這使得總督府野戰醫院成為這個城市最早開始建設的一批公共性建築之一。而在這一時期,這一建築群的規模也是最大的。野戰醫院離開前海三個街區,在一大片坡度很大的山丘的南面,這一區域實質上已接近規劃的歐洲人居住區的邊緣了。考慮到市民的就診問題,當時的建築管理局規劃處將醫院設計得大於駐防部隊的實際需要。早在1899年,一所病房、兩座醫院附屬建築及藥房和兩處護理人員住房便已可供遷入使用。

風格

醫院的位置選擇主要是考慮到就診者的便利,但稍後人們就意識到,病房周圍的山丘成了凜冽北風的天然屏障。自成一片獨立的小城區的醫院之中散布著十多座樓房,中間被預留了大量的綠化用地,這使得醫院的院落後來看上去像個花園。院部辦公樓高兩層,設在俾斯麥路的右側,門診大樓則位於馬路左側的梯形坡地上。
野戰醫院建築基本上都被設計成對稱式樣,普遍採用外廊,以連線和溝通各個部分以及所有南向的房間,局部以粗石作為裝飾。整個建築群全部以紅瓦覆頂,粗石收腳,形成了較為統一的風格。史料顯示,1902年前,傷寒、腸炎和性病是氣候潮濕的青島地區的常見病。幾年之後,青島通過制訂並實施內容詳細的預防措施和衛生條例,一躍而為當時中國最健康的港口城市。
這使得生活在青島的德國人對這一成就引以為榮:“中國南方的港口城市深受鼠疫、霍亂之害,而我們的殖民地卻通過採取理智的檢疫措施,將瘟疫有效地拒之港外。檢疫卻幾乎沒有為來往貿易、交通增添麻煩。”

面積

1904年時,整個工程全部完工。至1906年,醫院共投資198萬馬克,占地6.6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282平方米。

發展

醫院建成時,主管為德國醫學博士馬爾梯姆教授,設內、外、婦、兒、耳鼻喉、花柳病、精神病、肺病等科,有五所設施完備的大病房,250張病床。除此之外,還有隔離病房、後勤事務房、藥房、配有狂犬病病房的細菌實驗室、配有解剖室的停屍房、冰窖、看門房及幾幢副樓。外科、婦科和兒科各有一間手術室。供醫院使用的還有一間X光室。總督府野戰醫院1900年改為膠澳督署醫院。1914年德日青島爭奪戰時,這間醫院變成了當時的要塞醫院,因擔心醫院成為重型艦炮遠射的目標,醫院被搬空,病床轉移至亨利王子飯店、水師飯店、德華高等學堂、禪臣洋行和天主教會裡的房屋。
1914年戰後,膠澳督署醫院被占領青島的日本軍隊接管,改稱陸軍醫院,1916年改為青島病院。這期間,醫院的南部被加建了一個耗資巨大的三層門診樓。1927年,這間醫院被改名為同仁會醫院。1946年,醫院由南京國民政府命名為國立山東大學附屬醫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