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漢白玉佛像

緬甸漢白玉產自緬甸中部古城——瓦城山區一種特殊礦石,色白純潔,內含有閃光晶體,給人一塵不染和莊嚴肅穆的美感,即定該玉專雕佛像,因此緬甸白玉又被冠以“佛玉”之稱。被選為佛像雕刻最上乘的材料。緬甸漢白玉佛像自此由來

基本內容

1
緬甸白玉產自佛教聖國緬甸中部古城——瓦城山區一種特殊礦石。形成於兩億多年前,是硬玉的一種,色澤淨白,晶瑩剔透,溫潤如玉,地質又名“冰種”;礦物組織成魚鱗狀排列,光澤度高。細密度在87度。與中國漢白玉的比重為(3.8T/立方:1.8T/立方)緬甸白玉世界僅緬甸瓦城的1.2平方公里的礦區獨產,所蘊藏資源不多,可開採資源越來越少,故緬甸已經對此玉採用封關措施。

據佛經記載,公元前540年,釋伽牟尼佛來到緬甸瓦城說法,見當地獨立白玉瑞氣騰騰、祥光環繞、靈性浮現;其體現出來的美感、高貴和靈氣,會給人帶來難以言傳的瑞興祥和。即定該玉專雕佛像,因此緬甸白玉又被冠以“佛玉”之稱。被選為佛像雕刻最上乘的材料。

隨著佛教教理的發達,“佛陀觀”便分為法、報、應三身。遍滿宇宙寂靜之無色無形的理佛,稱為法身佛;為著救度眾生經過長時間積功累德的結果而顯現出佛身,並建立淨土的是為報身佛;因化益眾生,而出現在娑婆世界的,是為應身佛。如大日如來為法身佛,彌陀如來為報身佛,釋迦如來為應身佛。諸佛的名字在經典上記載的,有盧舍那佛、大日佛、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還有寶生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寶佛、定光佛(大莊嚴佛像制)等是較少聽到的。佛有時稱如來,這是梵語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辨別真假

假冒的漢白玉不在少數,我們該如何辨別真偽呢?其實只需一道光芒和三字口訣。一道光芒就是最普通的燈光或者陽光,鑑定是不是漢白玉,這是最重要的手法。而三字口訣,正是“漢”、“白”、“玉”這三個字。“玉”字說出了漢白玉的特性,其實漢白玉並不是玉,而是大理石的一種,之所以以玉命名,是因為它瑩潤有光澤,薄的地方都能透過光。“白”字指的是它的白要夠耀眼,夠閃亮,對著陽光一轉,能達到滿眼金星的效果。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漢”字。但這個“漢”竟然是個錯別字。漢白玉的“漢”,原本應該是出汗的“汗”。“汗”字代表了漢白玉最鮮為人知的一個特徵:真正的漢白玉,並不是潔白無瑕的,而是隱含著淺淺的紋路,就像是出汗的印記一樣。用這三條標準,在大晴天,有心人在故宮裡走走看看,就會發現符合這些標準的古建,可謂少之又少。

當前科技發達了,有些所謂的漢白玉也符合上述三條標準,但它們也是假的,因為它們是用石粉壓製出來的。那又該如何鑑別呢?漢白玉的一大缺陷是打假的有利武器。觀察漢白玉的雕刻,就會發現一個特點:不論是獅子、華表,還是望柱或欄桿,無論多么精美,都從來不會出現鏤空的紋飾。這並非漢白玉的雕刻師傅技不如人,而是由於其自身缺陷造成的。

漢白玉雖質地較為堅硬,但卻脆弱易碎,所以漢白玉的雕刻,有一個學名叫“棒槌形”。比如要雕一個舉著青龍偃月刀的關公像,如果是木雕或泥塑,這刀和身體肯定是分開的。要是用漢白玉來雕,這刀柄一定要和身體緊貼,不讓雕刻薄了的漢白玉吃勁。由此,整個人像個棒槌一樣,中間就沒有縫隙了。如今,市場上不少商家做出的漢白玉雕像用的都是石粉壓制而成的材料,或者是用偏軟的石頭雕成的,冒充漢白玉。這類材質的石料沒有了漢白玉的致命弱點,因此能做出各種複雜的鏤空造型。但就是這些畫蛇添足的把戲,恰恰成了最為明顯的破綻。

著名佛像

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

歷史
1
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北齊漢白玉石釋迦牟尼佛是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趙郡王高叡為其亡伯(獻武皇帝高歡)、亡兄(文襄皇帝高澄)所造,所用工匠當為國內或宮廷中的雕塑高手。這座釋迦牟尼佛是21世紀初所見北齊時期雕刻最為細緻精美的圓雕作品。北齊釋迦牟尼佛的佛首1996年被盜。2014年,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接受了信眾捐贈的一尊漢白玉佛首,了解到這尊佛首是啟建於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的釋迦牟尼佛佛首。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摸排比對和鑑定,最終確定這尊佛首正是河北幽居寺釋迦牟尼佛被盜的佛首。星雲大師痛心於佛像身首分離,遂發願將佛首無償捐回大陸。形制特點這尊佛像面相渾圓,細眉,長眼,雙目垂瞼下視。身著袒右袈裟,披偏衫,薄衣貼體。衣紋稀疏作雙陰線,線條細而流暢。最為難得的是佛像底座上還有題記,既有確切紀年,又有造像者及為之造像人的姓名、官職,還有所造佛像的佛名,這是現存的一個孤例,也是研究北齊政治、軍事、官制、佛法、書法、雕塑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