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蝽

緣蝽

緣蝽,昆蟲綱半翅目動物。分布在浙江、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基本信息

簡介

分布廣泛,有許多是農作物大害蟲。卵大,長度常超過10公釐(0.4吋),色暗淡。個體的形、色及大小變異很大,見於各種環境。其翅常在背部凹陷處內。有的只取食植物,有的只取食昆蟲,有的兩者都吃。南瓜緣蝽(Anasatristis)是南瓜、西瓜等的重要害蟲,約15公釐長,底色黃,上有大量小黑窩故呈黑色,若蟲在地下取食,成蟲在殺蟲藥難以穿入的植物部位刺取汁液,因而防治困難。以成蟲越冬。春季在瓜苗上產卵塊。一季數代。北美的葉足緣蝽(Leptoglossusphyllopus)等的足上有葉狀擴展部,吸食豆類、番茄、馬鈴薯等作物的汁液。體長6公釐,褐色,有白色帶跨過前翅。以成蟲越冬。溫暖地區一年兩代。用殺蟲藥,破壞越冬場所和輪作以進行防治。梣蛛緣蝽(Leptocoristrivittatus)暗棕色,胸部有3條縱行紅色帶,第一對翅有紅色脈。主要食梣樹。異稻緣蝽(Leptocorisavaricornis)危害稻、黍。本科其他種俗名膠樹蝽、十字軍蝽(源出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金合歡侏緣蝽〔Mictisprofana〕,其翅上有白色十字紋)等。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3—15mm,寬3mm,體狹長,棕黃色。頭在複眼前部成三角形,後部細縮如頸。複眼大且向兩側突出,黑色;單眼突起在後頭,赭紅色。觸角4節,第4節長於第2、3節之和,第2節最短。前胸背板向前下傾,前緣具領,後緣呈2個彎曲,側角刺狀,表面及胸側板密布疣點和刻點。頭、胸兩側有光滑完整的帶狀黃色橫條斑。後胸腹板後緣極窄,幾乎成角狀。腹部背面淺黃棕色,各節端部有黑色斑。後足腿節基部內側有1個明顯的突起,腿節腹面具一列黑刺,脛節稍彎曲,其腹面頂端具l齒,雄蟲後足腿節粗大。臭腺道長向前彎曲,幾乎達於後胸側板前緣。前翅革片前緣的近端處稍向內彎,腹部第1節較其餘節窄。卵半卵圓形,正面平坦,附著面弧狀。初產時暗藍色,漸變黑褐,近孵化時黑褐色或微顯紫紅。卵殼表面散生少量白粉,略具金屬光澤。若蟲一至四齡體似螞蟻,腹部膨大,但第1腹節小。五齡狹長。一齡體長2.5—2.7mm,紫褐色或褐色,頭大圓鼓。二齡體長4.2—4.4mm,頭在眼前部分成三角形,眼後部變窄,複眼紫色,稍突出。三齡體長6.2—6.5mm,灰褐色。觸角與體長相等。複眼突出,黑褐色。前翅芽初露。四齡體長9.1—9.8mm,灰褐色。觸角短於體長。前翅芽達後胸後緣。五齡體長10一11.3mm,灰褐或黑褐色,前翅芽達第2腹節的中部。

生活習性

江西年生3代,以成蟲在枯草叢中、樹洞和屋檐下等處越冬。越冬成蟲3月下旬開始活動,4月下至6月上旬產卵,5月下至6月下旬陸續死亡。第1代若蟲5月上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為成蟲,6月中旬至8月中旬產卵。第2代若蟲6月中旬末至8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為成蟲,8月上旬至10月下旬產卵。第3代若蟲8月上旬末至11月初孵出,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羽化。成蟲於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陸續越冬。成蟲和若蟲白天極為活潑,早晨和傍晚稍遲鈍,陽光強烈時多棲息於寄主葉背。初孵若蟲在卵殼上停息半天后,即開始取食。成蟲交尾多在上午進行。卵多產於葉柄和葉背,少數產在葉面和嫩莖上,散生,偶聚產成行。每雌每次產卵5一14粒,多為7粒,一生可產卵14—35粒。

分布區域

在浙江、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寄主植物

主要為害蠶豆、豌豆、菜豆、綠豆、大豆、豇豆、昆明雞血藤、毛蔓豆等豆科植物,亦為害水稻、麥類、高粱、玉米、紅薯、棉花、甘蔗、絲瓜等。

危害特點

成蟲和若蟲均喜歡刺吸花果或豆莢汁液,也可為害嫩莖、嫩葉。被害蕾、花凋落,果莢不實或形成癟粒,嫩莖、嫩葉變黃,受害嚴重時植株死亡、不結實,對產量影響很大。

防治方法

冬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間枯枝落葉,鏟去雜草,及時堆漚或焚燒,可消滅部分越冬成蟲。在成蟲、若蟲為害期,可採用廣譜性殺蟲劑,按常規使用濃度噴灑,均有毒殺效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