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市孝德鎮

孝德鎮位於川西平原西部,幅員面積8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794畝,綿竹市的南大門。 清順治二年名為《忠孝鄉》,民國二十九年鄉公所設在《孝德觀》內,改名孝德鄉,1994年撤鄉建鎮,更名孝德鎮。 孝德人傑地靈,人文興盛。

孝德鎮位於川西平原西部,幅員面積8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794畝,綿竹市的南大門。東與旌陽柏隆接壤,南與旌陽孝泉相連。轄33個行政村,4個社區,242個村民小組,62193人口。
孝德境內有:“三河、三路、三匹梁,三個集鎮在逢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盈;一馬平川,萬傾良田,交通要塞,流通四面八方;地下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有世界罕見的油氣深井(8800米)。
孝德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歷史上曾三次在此置縣(今綿竹縣)。現今在忠孝街的普濟寺一帶,可見到古代城牆遺址。
清順治二年名為《忠孝鄉》,民國二十九年鄉公所設在《孝德觀》內,改名孝德鄉,1994年撤鄉建鎮,更名孝德鎮。
在四川廣泛流傳:“綿竹出天官,孝德出安安”民謠,《安安送米》的故事千古流芳,家喻戶曉。《忠孝場》、《落頭橋》是忠孝文化的見證地。
孝德人傑地靈,人文興盛。
古有孝子姜詩(漢時同鄉),世代楷模,名揚九洲,教化家庭和藹,換來社會穩定;解員李藩追封孝廉,御賜桅桿;翰林院編修李德陽,清代名流,聲振巴蜀;曹(京官)經源,鐵骨風範,不染污泥;八路軍將領阮舉剛領導“孝泉兵變”、“廣漢兵變”、“嘉陵江兵變”,擴大共產黨在四川的影響力。
今有青年才子藝文獲得國家獎勵;綿竹年畫藝人以畫風清秀、明快譽為南派掌門;企業家、勞動模範上京戴花,與小平親切握手。
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方興未艾,與經濟發展同歩前進,光纖電視、網際網路、通訊普及農家,農村醫保恩惠父老。“年畫村”與新農村建設相匹配,一派盎然生機,笑迎四面八方遊客。沼氣一條路名揚海內外,成為接待百國客人的村莊。2006年命名為“四川省文化先進示範鎮”。
農業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籽豬生產基地,四川的良種培育基地,食用菌基地的特色農業。工業以化工,食品加工,機械加工,建材生產為支柱。2006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8.7億。是四川二百強鄉鎮之一。
孝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發展不動搖,牢固樹立“以文化立鎮,以農業穩鎮,以工業強鎮,以科教興鎮”這個發展理念,讓古老的孝德以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秩序優良,環境優美的面貌鑲嵌在川西平原,永葆“忠臣孝子之鄉,油氣之鄉,年畫之鄉,沼氣之鄉”之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