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戰爭

網路戰爭

一部寫給中國3億網民的警示錄!一部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的進化史,一場不可避免的網路超限戰,中國和西方必將打響世界之巔的網路戰爭。盡覽世界網路戰爭風雲,揭開網路爭霸制勝攻略,世界首部網戰全紀錄,中國網民必讀之經典。 網際網路是社會變革的工具,是改變世界的戰略高地。對於網際網路,人們的已知遠不如未知,更大的發展和變革在未來。《網路戰爭》是一部關於網際網路的維基百科,書中內容來自許許多多網際網路人的智慧。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網路戰爭是指以電腦為主的輔以現代高科技產品為主要攻擊設備,在戰時對敵方電腦網路進行攻擊、入侵等,以達到控制敵方網路從而進行對其基礎設施,如通訊、電路、航空、導航等進行干擾及破壞,從而達到不戰而勝或削弱敵方戰鬥力的戰爭方式。是現代戰爭中不可忽視和缺少的戰爭方式!

發展背景

技術變革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網際網路引發的不僅是一場突飛猛進的信息革命,更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變革。網際網路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互為藉助,相互作用,成為加速世界變革的利器。當今中國,網際網路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3.2億網民開始悄然改變中國社會生態,從民間到官方,從草根到精英,網路民意開始登上大雅之堂,加速融入中國主流社會。中國網民中18歲至30歲的青年是主體,網際網路發展呈現大眾化趨向,正影響著現時社會和未來社會的主流人群。中國有大大小小網站論壇287.8萬個,網路新聞用戶2.34億,部落格用戶1.62億,41.9%的網民將網際網路作為“發表意見的主要渠道”。網際網路日益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成為民眾參政議政的重要平台,網民已成社會輿論的主導力量。對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來說,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一信息來源。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越來越多的人首先通過網際網路獲取信息、發表看法。中國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考驗,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接踵而來,大事要事一個接著一個。從拉薩“3·14”暴力事件、奧運火炬境外傳遞,到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等重大事件,都有網際網路的深度參與,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事件進程。網際網路開始介入許多重大公共事件,中國網民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歷史進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在中國,網際網路經過15年快速發展,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推動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斷進步,同時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取勝網際網路就是取勝思想,取勝思想就是取勝未來。

出現原因

網路戰爭網路戰爭

自從網路技術問世以來,先是用在軍事及教育和科研部門,後來迅速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滲透。幾乎在一夜之間,網路就把人類從工業時代帶進了資訊時代。其速度之快,出乎人們的預料。在短短几十年里,網路已徹底改變社會的面貌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網路空間已成為人類活動不可缺少的公共、主權和私人空間。

2009年5月2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了題為《保護美國網路基礎設施》的講話。他說,網路空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美國人從購物、存款到付賬、納稅,樣樣離不開國際網際網路。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政治生活、經濟運作、商業活動、軍事安全和文化娛樂,都依賴龐大而複雜的網路系統。

網路信息既是“機會之窗”,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和好處;又是“易受攻擊之窗”,存在巨大的隱患風險。社會對網路空間的依賴性越強,網路信息的安全就越重要。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一致認為,目前網路空間漏洞百出,其安全性令人擔憂。

網路空間之所以易受攻擊,是因為網路系統具有開放、快速、分散、互聯、虛擬、脆弱等特點。網路用戶可以自由訪問任何網站,幾乎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傳輸速度極快,病毒等有害信息可在網上迅速擴散和放大。網路基礎設施和終端設備數量眾多,分布地域廣闊。各種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用戶身份和位置真假難辨,構成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虛擬環境。此外,網路軟體和協定存在許多技術漏洞,為攻擊者提供了可乘之機。這些特點都給網路空間的管控造成了巨大困難。

由於網路空間無處不在而又危險四伏,世界各國都將網路安全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總統歐巴馬直言不諱地說,網路基礎設施是美國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政府高效的根本保證。沒有網路基礎設施,美國就無法應對21世紀面臨的各種挑戰。網路空間安全,關係到美國能否繼續保持經濟競爭力和軍事優勢。

套用歷史

網路戰爭實戰訓練網路戰爭實戰訓練

●首次把網路攻擊手段引入到戰爭中並發揮作用的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網路戰的規模和效果都有增無減。

●在無休止的巴基斯坦與印度衝突中,網路戰襲擊一直是兩國間主要的“軍事行動”。

●2002年美國建立世界首支網路黑客部隊,並於2007年5月正式成立網路戰司令部。

●2008年8月,俄羅斯入侵喬治亞,網路攻擊的套用更為廣泛。喬治亞人無法看到新聞,無法拿到現金和機票。

重大事件

網路信息安全面臨的威脅已不是理論上的想像和推測,而是每天都在人們身邊發生的事實。近年來,越網路攻擊和入侵事件從數量規模到危害程度不斷升級,已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危害。其中,許多事件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成為家喻戶曉和街談巷議的新聞。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有人就放言,美國可能遭遇類似二戰中珍珠港事件的網路突然襲擊。最近,美國軍方高層更有人驚呼:網路戰爭已經打響!

2009年7月4日,美國全國上下沉浸在慶祝獨立日的喜慶氣氛中。許多美國人忙於同家人和朋友聚會,享受著他們最鍾愛的燒烤。此時,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美國政府的網站正受到大規模網路攻擊。白宮、國土安全部、國家安全局、聯邦貿易委員會、財政部、國防部、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雅虎、亞馬遜等網站無一倖免,遭到攻擊後運行緩慢,或根本無法登錄。沒過幾天,韓國政府的11家網站也遭到類似的攻擊,而且對美國和韓國網站發動的攻擊都源自同樣的5萬多台計算機。一些網路專家認為,攻擊者使用的方法並不高明,手段也不先進。幾小時後,遭到攻擊的網站就恢復了正常工作。美國有人懷疑,幕後黑手可能是朝鮮。其目的不是搞惡作劇,而是用心良苦,目的是為了測試能否阻塞美韓兩國政府的網路,破壞其通信聯絡,從而使駐韓美軍無法同位於華盛頓和太平洋司令部的軍事領導人進行聯繫。假如有朝一日朝鮮軍隊跨過非軍事區對韓國發動突然襲擊,嚴重削弱美韓之間的信息傳輸能力,就能給朝鮮帶來軍事上的巨大優勢。

2008年8月,正當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在北京開幕之際,俄羅斯和喬治亞因南奧塞梯問題兵戎相見,引發了震驚世界的俄格衝突。在俄政府出動軍隊進行地面和空中作戰的同時,一些俄羅斯民眾組織了對喬治亞的網路攻擊。據報導,任何人都可以從支持俄羅斯的網站上下載軟體和指令,攻擊喬治亞的網站,使其無法登錄。例如,用戶可以訪問一個名叫“阻止喬治亞”的網站,從那裡下載想要攻擊的喬治亞網站清單,只需輸入網址並點擊一個名叫“開始阻塞”的圖示,就可完成對該網站的攻擊。這次網路攻擊威力巨大,效果顯著,使喬治亞政府和新聞媒體的網站幾乎全部陷入癱瘓,無論在格境內還是境外都無法訪問。

攻擊現象

網路戰士網路戰士

據權威部門和人士提供的數據,中國每10台接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就有8台受到過黑客攻擊。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統計,2008年,中國大陸受到來自境外的網路攻擊數量同比增長了148%。工信部發言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僅2009年,我國被境外控制的計算機IP位址就多達100多萬個,被黑客組織篡改的網站累計達4.2萬個,其中政府網站被篡改的數量達2765個。在受網路病毒威脅方面,我國僅被“飛客”蠕蟲病毒感染的計算機數量每月就達1800萬台,占全球感染主機的30%,位居世界第一。被植入殭屍程式的計算機數量也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總量的13%。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網路攻擊源頭。據美國最大的網路公司Symatec公司發表的2008年網際網路安全威脅報告,世界上25%的網路攻擊源自美國,33%的殭屍控制伺服器和43%的“釣魚網站”位於美國。對中國的網路攻擊和入侵也主要源自美國。據中國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對部分木馬和殭屍程式的抽樣檢測結果,2009年我國境內被木馬程式和殭屍程式控制的主機IP數量分別為26.2萬個和83.7萬個,分別有16.5萬個和1.9萬個境外主機地址參與控制這些計算機,其中源自美國的數量排名第一,分別占16.61%和22.34%。可以說,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攻擊策源地。

行為定性

面對日益增多和日趨嚴重的網路攻擊,有人將其定性為“網路犯罪”,更有人將其視為戰爭行為。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的McAfe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網路安全技術公司,自2007年以來每年都發表有關網路安全的研究報告。在2009年發表的《虛擬犯罪報告》中,該公司首次提出,網路犯罪與網路戰爭的界線已越來越模糊,因為網路犯罪正從個人和組織行為發展為國家行為。為了實現政治目的,一些國家與網路犯罪組織和個人相互勾結,縱容和利用犯罪組織和個人對敵人發動網路攻擊。由於網路戰爭的時代已經來臨,網路空間已成為繼陸地、海洋、空中和太空之後的第五維作戰空間。

有人甚至宣稱,既然可以將網路攻擊視作戰爭行為,那么,國家就有權作出相應的反應,包括採取軍事手段進行必要的反擊。在2009年美國和韓國遭到網路攻擊後,美國國會議員彼得?霍克斯塔拉公開揚言,美國應對朝鮮“顯示武力或實力”。他認為,美國、韓國、日本和其他國家必須對朝鮮採取行動,否則朝鮮下次可能變本加厲,對美國等國的金融和電網系統發動網路攻擊,甚至作出錯誤的判斷,直接對美國民眾採取屠殺行動。

實際上,在此之前美國等國就面臨是否要對網路攻擊進行反擊的兩難處境。2007年,愛沙尼亞的政府和商業網站遭到大規模網路攻擊。攻擊時間持續數周,導致愛沙尼亞人無法在網上處理銀行賬戶和進行電子商務活動。愛沙尼亞執法部門通過調查發現,網路攻擊源自俄羅斯,並要求俄執法部門協助捉拿和審判犯罪嫌疑人。但俄羅斯政府斷然否認其應承擔任何責任,認為愛沙尼亞執法部門提供的證據不充分。愛沙尼亞是北約成員國,根據<北大西洋公約>有關條款規定,針對任何一個成員國的攻擊都可視為針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據此,北約向愛沙尼亞派出了技術顧問,以幫助其消除網路攻擊帶來的損害。但除此之外,北約不知如何是好,並沒有進一步採取任何正式的外交或軍事行動。

對於網路攻擊是否應被視作戰爭行為,目前國際關係、軍事理論和網路安全方面的專家學者看法不盡相同,主要原因是網路戰爭的性質和網路攻擊者的身份難以確定。儘管人們對網路戰爭存在不同的看法,許多西方國家的官員和學者都認為網路戰將是未來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行動

美國走在前列

美國在網路安全競賽中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早在布希政府期間,美國就將網路安全納入其國土安全計畫,並在2002年11月25日成立了國土安全部。該部下設國家網路空間安全中心,其主要職責是:制定保護美國關鍵網路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國家計畫;建立在關鍵網路信息系統遭到攻擊時的危機管理和應急反應機制;擬制關鍵網路信息系統被破壞後的緊急恢復計畫;為其他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提供技術支援;為其他相關部門提供網路攻擊的預警信息;資助其他部門從事技術研發活動。布希政府還組織制定了《確保網路安全國家戰略》。

網路戰爭著作網路戰爭著作

美軍各部門內部已建立了負責網路安全工作的單位。像隸屬於國防部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美國戰略司令部和空軍等方面都擁有從事網路戰攻防的部隊。比如美空軍方面去年曾計畫在軍內成立網路戰司令部,但後來因核武器管理屢發事故導致成立全球打擊司令部,不得不把網路戰司令部改建為專門負責網路攻防的第24航空隊。至於非軍方政府機構的網路安全維護任務,則由國土安全部具體負責。現在由四星上將來領導新的網路戰司令部,將從體制上確保軍內各部門的溝通與合作,提升美軍網路戰攻防的整體效率。網路戰司令部成立後,還將與美國土安全部密切配合,保護美國整體網路安全。

2009年6月,美國防部長蓋茨宣布,美國正式組建了“網路戰司令部”。該司令部隸屬美軍戰略司令部,由一名四星上將領導,負責統一指揮美軍的網路戰行動。在2009年初新出台的《四年任務與使命評估報告》中,美國防部列舉了美軍需要發展的八種“核心能力”,包括網路戰能力。美國防部提出,鑒於美軍在正規作戰方面享有優勢,今後將重點發展非正規戰能力,特別是網路戰等新型作戰能力。

韓國的網路備戰

韓軍多年前就開始投入巨資研究網路戰,大力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各軍種都建立了網路戰中心。2000年開始,韓國每年的國防預算都有5%專門用於“提高應對信息戰的核心技術”。韓軍網路戰由國家情報院總管,機務司令部國防信息戰中心具體負責。該中心目前由數十名業務精幹的人員組成。他們對韓國國防計算機網和網際網路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以發現和阻止黑客入侵。為共同應對網路戰,韓美兩國還在4月30日簽署了“關於韓美信息保護及計算機網際網路防禦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此外,韓軍還藉助國內防病毒軟體公司及民間黑客力量加強網路戰能力。2008年,韓軍曾與韓國最大的防毒軟體企業———安哲洙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定。

其他國家

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也不甘落後。擁有網路戰能力的國家不僅有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軍事強國,還包括朝鮮、伊朗、敘利亞、古巴、印度、利比亞等開發中國家。近年來,世界各國進一步加快了網路戰能力的建設和整合。2008年5月,北約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成立了“網路防禦合作中心”。該中心是一個跨國組織,向所有北約成員國開放。目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德國、義大利、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等國已簽署諒解備忘錄,成為發起國,承諾向該中心提供有關人員和經費。該中心的主要職責是,通過教育和科研活動,加強北約國家之間在情報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提高網路防禦能力,並研究如何根據北約共同防禦原則應對網路攻擊的問題。最近,英國政府宣布,將成立“網路安全局”,負責發展網路防禦能力,並在英國遭到網路攻擊時進行反擊。韓國國防部官員也宣布,將在2010年成立網路戰司令部,以提高其網路攻防能力。

存在危害

危害程度

廣島核子彈爆炸廣島核子彈爆炸

借用《聖經》中“啟示錄”所描述的世界末日情景,來形容網路信息安全領域未來可能遭遇的災難,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但仔細琢磨,卻會發現並無不當。因為信息社會的基本特點是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離不開網路,網路信息已成為保持社會正常運行的神經,就像土地對於農業社會和電力對於工業社會一樣重要。資訊時代,一旦神經系統遭到破壞,社會就會陷入全面癱瘓。假如有朝一日真的出現這樣的後果,那就無異於世界末日的到來。

網路戰與核武器相比,既存在相同之處,又有區別。同核武器一樣,網路戰產生的破壞力巨大。網路戰一旦全面展開,遭受攻擊並被擊敗的一方有可能遭受國民經濟全面崩潰的危險,而獲勝一方將徹底破壞敵人發動和維持戰爭的戰略資源。核武器通常可以產生巨大的心理震撼效果,網路戰同樣可崩潰敵人的戰鬥精神和意志。核武器一旦使用之後,戰爭後果具有不可控性,網路戰也是如此,像病毒之類的作戰武器在釋放之後,將無法控制,可能具有“雙刃劍”效應。而網路戰與核武器最大的不同在於網路戰的勝利不是以大量的生命為代價,戰爭的附帶毀傷小。

經濟損失

網路好比一把“雙刃劍”,可以用來防身,也可能傷及自身。每天都在大量發生的網路攻擊事件,其危害已發展到嚴重影響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安全的程度。據美國有關部門提供的情況,美國國務院丟失了數百萬兆的重要信息。國土安全部的網站多次被黑客成功入侵,被迫切斷與有關部門的聯繫。由於擔心遭到網路攻擊,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太空梭發射前,不得不臨時對傳送電子郵件進行限制。美國企業和個人也損失慘重。因經濟數據被竊,美國企業每年僅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的損失就高達數十億美元。在過去兩年里,網路犯罪給美國人造成的個人財產損失高達80億美元。就連號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軍隊,也不能倖免。美國國防部官員稱,其計算機每天都遭到數十萬次攻擊,連國防部長的電子信箱也被破解過。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敵人既然有能力竊取美軍的信息,就可能在平時將病毒植入美軍的指揮控制系統或武器裝備中,等到戰時再將其激活。敵人利用所竊取的美軍信息,可以從中發現並利用美軍的弱點,制定相應的攻擊計畫。比如,美軍使用敵我識別系統幫助指揮官掌握友軍位置,如果敵人將該系統中的友軍標識換成敵軍標識,或將敵軍標識刪除,後果將不堪構想。

相關圖書

一部寫給中國3億網民的警示錄!一部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的進化史,一場不可避免的網路超限戰,中國和西方必將打響世界之巔的網路戰爭。盡覽世界網路戰爭風雲,揭開網路爭霸制勝攻略,世界首部網戰全紀錄,中國網民必讀之經典。

誰是網際網路的真正控制者?第一場網路大戰是哪一次?歐巴馬如何贏得網路民意?中國在網路戰爭中勝算幾何?

作者簡介

東鳥,助理研究員,長期從事網際網路建設和巨觀政策研究管理,曾在政府決策研究機構供職,現立志於網路文化研究、網路危機應對、網路知識普及等。

目錄

這場戰爭早已被預言

上篇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世界

第一章 當我們失去網際網路會怎樣

就像地球失去東南亞

當我們斷網2小時

第二章 改變世界的十八年

偉大的網際網路簡史

世界變成地球村

改變世界的8個故事

第三章 改變世界的十大動力

第一節 平等的新世界

平等夢想的開始

信息的平等

文化的平等

參與的平等

第二節 我們即媒體

從部落格說起

自媒體的力量

每一位公民都是記者

第三節 永遠開放創新

開放性的創新平台

推動創新增長

網際網路創新案例:Google的組織創新

第四節 知識的再革命

重構集體智慧

知識共享的新方式

集體智慧的協作

駕馭群體的智慧

第五節 移動無處不在

手機的未來想像

美國移動互聯崛起

未來發展在亞洲

全球3G迅猛發展

第六節 融合整個世界

與真實世界深度融合

三網融合之勢

第七節 政治的新力量

網路政治的未來

中國網路政治生態

各國政要網上衝浪

第八節 經濟成長引擎

網路經濟不再是泡沫

網路經濟的獨特規則

加速經濟全球化

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

改造提升傳統經濟

未來經濟的主流

第九節 網路文化勃興

什麼是網路文化

搭上開往春天的列車

變革中國人的文化生活

第十節 塑造全新社會

真實的虛擬社會

變革現代社會

“e-”化的現實社會

年輕一代怎么生活?

社會性網路

全球迎來SNS時代

第四章 深刻變革未來世界

第一節 網際網路變革已經開始

技術驅動網際網路變革

進化中的套用變革

智慧地球破繭而出

網際網路—人聯網—物聯網

第二節 引領未來社會變革

社會變革的工具

改變主流社會

改變歷史的進程

加速社會運動

中篇 改變世界的網路戰爭

第五章 不可避免的網路戰爭

戰爭正向網際網路遷移

戰場·武器·角力

第六章 網際網路控制權爭奪戰

第一節 誰控制了網際網路

美國掌握最終控制權

美國控制網際網路會怎樣?

美國的網際網路霸權

第二節 網際網路主控權爭奪持久戰

誰來撼動美國的控制權?

網路世界面臨巴爾幹化

在下一代網際網路上競賽

中美網際網路標準的角力

第三節 逐漸擺脫美國控制

即將打破美國域名霸權

網際網路數據繞開美國

中文標準奪得國際話語權

第七章 意識形態的網路攻防戰

第一節 意識形態戰的前沿陣地

不可避免的意識形態衝突

意識形態戰決勝網際網路

意識形態的網路較量

第二節 “顏色革命”從網際網路開始

“蜂擁而至”的“非暴力革命”手段

顏色革命的重要手段

美國網路傳媒助推“顏色革命”

緬甸“藏紅花革命”中的“Glite革命”

第三節 意識形態滲透下的文化戰

文化殖民與霸權

第八章 虛擬世界的金融戰爭

第一節 網路世界的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雛形出現

虛擬世界的貨幣流通

虛擬貨幣製造現實財富

虛擬世界的金融生活

第二節 虛擬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人生”的金融市場

虛擬的真實金融體系

繁榮的虛擬經濟交易

中國網路“打金”產業鏈

第三節 虛擬世界的貨幣戰爭

虛擬金融危機與通貨膨脹

虛擬貨幣衝擊真實貨幣

虛擬貨幣“硬通貨”爭奪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