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右翼

網路右翼

網路右翼(Net Uyoku),指部份利用網際網路討論版發表親近右翼言論的日本人士,他們常活躍於匿名留言板網站2ch、映像分享網像NICONICO動畫等,用情緒化的語言,猛烈攻擊中國、韓國等近鄰,宣洩著心中不滿。他們在網上自由聯想、盡情發泄,並將自己想像成掌握國家命運的主人。

簡介

網路右翼網路右翼
“網路右翼”的起源,要先從日本的網路社會開始。二戰後,日本依然控制社會輿論,不允許民眾自由發言。1995年之後,網路在日本迅速普及,各種不滿的言論像長江大浪般衝擊著傳統媒體脆弱的堤防。進入21世紀,各種“網路社會服務”將志氣相投的網民們成功聚攏成為群體,加強了他們的力量。

“網路右翼”這個詞早在2005年就出現於日本各媒體,日本NHK電視台TBS電視台等都進行過專題報導。2006年,日本英語報章《日本時報》以“NetUyoku”介紹網路右翼。同年5月14日,日本《每日新聞》進行了關於網路和國家主義的討論。日本著名記者佐佐木俊尚指出:“日本存在著‘網路右翼’。他們是這樣的一些人,如果你在網路的論壇或者部落格上發表了類似‘南京大屠殺不是好事’的言論,就會受到猛烈地攻擊。”發起攻擊的這些人被稱為“網路右翼”。

綜合各方報導可以看出,日本的“網路右翼”具體表現在對外關係方面。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在網路上發表對中國、韓國還有朝鮮的右翼言論”,並對和自己對立的左翼觀點進行匿名攻擊,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對方的網站癱瘓。

根據媒體披露,日本全國的右翼政治團體約有900多個,它們基本上都開設了自己的網站,這些網站也成為“網路右翼”的主要聚居地。日本“網路右翼”言論最多也是最過激的當數“2頻道”網站。這裡關於中國、韓國等鄰國的言論十分過激,也是否認日本侵略歷史最激烈的一個網頁。

主要特徵

2006年5月5日,日本律師小倉秀夫在《朝日新聞》上刊登文章,對“網路右翼”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曝光。他認為“網路右翼”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團體。

2006年6月16日,《日本新華僑報》發表文章對這群人做了更為透徹的分析。文章認為日本“網路右翼”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首先,他們的活動方式不同於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學生運動,他們不會走上街頭,散發傳單,只是躲在網際網路後面自我陶醉的一代;

其次,“網路右翼”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只是漂浮著的一種鬆散的結合,也沒有那種為信仰而“獻身”的熱誠,與其說他們是鐵桿“右翼”,還不如說是“隨風漂流”派。他們的“厭左”、“厭中”、“厭韓”情緒,只是一種感性的宣洩;“網路右翼”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在小泉純一郎推行的改革中得到好處,卻在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中逐步淪為邊緣人,作為失落意識的一種補償,“網路右翼”在網上自由聯想、盡情發泄,並將自己想像成掌握國家命運的主人。

影響力

2008年,大阪大學曾對1000名網民進行了“網路右翼”傾向調查,結果發現日本網民中3.1%的人都有極端的右翼思想。調查的依據主要有三:第一,對中國、韓國完全沒有好感;第二,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支持日本擁有軍隊;第三,每天游弋於“2CH”等右翼網路論壇並經常發表“反動言論”。

人數大概300萬人

根據日本2010年版的《信息通信白書》,截至到2010年末,日本共有網民9462萬人,人口普及率達到78.2%,日本“網路右翼”大概有300萬人。這個群體的力量和影響都在不斷增加。

這300萬“網路右翼”中,84%都是男性,女性只占16%。他們的年齡分布非常平均,20歲到40歲人是這個族群的主力。他們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認為傳統媒體說的一切都是錯的。從他們到目前為止的行為來看,他們發表的言論多與傳統媒體背道而馳。

大阪大學的這份報告中稱,日本“網路右翼”的收入均處於中下層。他們中年收入在400萬(約合30萬人民幣)以下的人占32%,400-800萬之間的占35%,收入達到800萬以上的僅為29%,比這個數字高的寥寥無幾。但是,他們雖然無法大富大貴,但大多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可以養活自己,支持他們的“右翼活動”。

在特會

截至2012年,日本最大的“網路右翼”團體是“反對在日(外國人)擁有特權會”,簡稱“在特會”。“在特會”擁有會員1.1萬人以上,他們每天盤踞於網路論壇。他們尤曾發起過“不買韓國貨”的運動,就連跟韓國有業務往來的日本公司也成了他們抵制的對象。

幫助安倍獲得大選

2012年12月,日本著名漫畫家小林善紀表示,網路右翼是安倍晉三贏得大選的一個王牌。小林善紀稱,安倍晉三的上一次辭職時,有人在電視節目中批評其“因為肚子疼就辭職了”、“感覺有些不成熟”。安倍立即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這是“惡意中傷”,於是網路右翼紛紛打電話去電視台抗議,要求主持人道歉。之後,安倍高度評價此舉為“網路的勝利”。在該事件中,安倍晉三確認了支持自己的力量,網路右翼則認為自己成了安倍的依靠,找到了“自我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