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冷戰

網路冷戰

指兩國或兩個國家集團之間通過網路黑客攻擊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其他武力的現象。

起源

美國彭博新聞社2011年12月14日報導稱,根據其獲得的數據,過去10年中至少有760家美國公司、大學、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和政府機構遭到來自同一批中國黑客間諜的攻擊。中國黑客攻擊的目標包括谷歌英特爾等大公司,也包括航空航天、半導體、醫藥和生物科技等行業的一些創新型公司。報導指責中國黑客通過攻擊一些美國酒店網路服務系統進而進入各公司機構網路,以盜取機密。該報導聳人聽聞地稱此為“網路冷戰”。

美國指控

美軍網路戰司令部內景美軍網路戰司令部內景

美聯社的報導稱,美國公司和政府機構遭受的網路攻擊,大部分來自於12箇中國黑客團體,他們獲得中國政府的“支持或指使”。報導稱,中國黑客“具有侵略性和隱蔽性的攻擊”竊取了美國價值不菲的智慧財產權和數據,而美方有時能夠根據一些“明顯的特徵”追查出這些黑客的位置和身份。

文章說,美國情治單位官員指稱,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正不斷升級,但“很難提供”相關的“證據”。文章稱,美國政府官員不願將這些網路攻擊與中國政府直接聯繫起來,但官員和專家私下裡普遍表示,他們確信這些黑客與中國政府或軍方有關。一些美國網路安全專家批評美國政府沒有向中國施加足夠的壓力,迫使中國追查黑客。

美國國家反情報行政辦公室2011年11月3日公開了向國會提交的報告《在網路空間盜取美國經濟機密的外國間諜》,罕見地點名指稱中國和俄羅斯在過去兩年內通過網際網路竊取了美國大量有價值的經濟機密,對美國經濟安全造成“日益嚴峻和持久的威脅”。

報告稱中國與俄羅斯是美國經濟信息和技術“最有野心的收集者”,主要針對美國經濟的關鍵部門,如信息和軍事科技等。報告尤其指稱中方是“世界上最活躍和最持久的經濟間諜罪犯”,“美國私營公司和網路安全專家曾報告源自於中國的計算機網路侵入攻擊”,但“無法確認誰應負責”。

報告預測未來遭“竊取”的重點可能是:信息與通信科技;關於稀缺自然資源供應的商業信息或與美國企業、政府談判時的重要商業情報;軍事科技,尤其是船舶系統、無人駕駛飛行器和其他航空航天科技;清潔能源和醫藥等領域的民用或多用途技術。

中國闢謠

中國是境外黑客攻擊受害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相關指責嚴正指出,國外一些人熱衷於捏造所謂網路間諜的謠言,其說法完全是無中生有。中國政府一貫反對和嚴禁任何網路黑客違法犯罪活動。中國法律明文規定,對相關網路犯罪行為,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追究刑事責任。中國是境外黑客攻擊的重點受害國,經常遭受來自某些國家黑客的入侵和攻擊。維護信息和網路安全符合各國共同利益。中方致力於與國際社會一道,通過平等互利合作,維護信息和網路安全

外交部發言人同時指出,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更值得重視,那就是有的國家熱衷於提升所謂網路戰的能力。如何維護信息和網路空間的和平,防止其成為新的戰場,使其真正用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當務之急。中方與俄羅斯等國共同提出“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旨在推動國際社會建立一個和平、安全、公正、開放的信息和網路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