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尼亞·伍爾芙

維吉尼亞·伍爾芙

艾德琳·維吉尼亞·伍爾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出生於倫敦的伍爾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維吉尼亞·史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親去世之後,她第一次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後來以她們和幾位朋友為中心創立了布魯姆斯伯里派文人團體。

她在1905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1912年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在1915年出版,其後的作品都深受評論界和讀者喜愛。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賀加斯版”推岀。

伍爾芙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先鋒;不過她本人並不喜歡某些現代主義作者,如喬伊斯。她對英語語言革新良多,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的潛意識。愛德華·摩根·大眾特稱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新性至今仍然產生著影響。二戰後她的聲望有所下降,但隨著70年代女權主義的興起,她又成為文學界關注的對象。

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裡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自盡。她在給丈夫的遺書中寫道:“我肯定自己又要瘋了。我們應該無法再一次承受這樣可怕的折磨。而且這次我也不會康復。開始聽到一些聲音,無法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工作,所以選擇了這條路。你已經給予了我最大可能的幸福……我再也無法堅持下去。我知道我一直在打擾著你的生活,沒有我,你可以專心從事自己的工作了。”

作品

小說

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夜與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 (1920年)

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奧蘭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歲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間(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說集)

[編輯]

隨筆

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讀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讀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個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羅傑.弗萊傳記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飛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瞬間及其它隨筆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

現代小說Modern Fiction (1919年)

記住我們共同度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維吉尼亞·伍爾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