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技術導則

綠色建築技術導則,推進綠色建築是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的具體實踐。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展綠色建築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從建築全壽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審視建築活動對生態環境和住區環境的影響,採取綜合措施,實現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引導、促進和規範綠色建築的發展,特制定《綠色建築技術導則》(下簡稱導則)。

圖書目錄

1.總則3

2.適用範圍4

3.綠色建築應遵循的原則4

4.綠色建築指標體系5

5.綠色建築規劃設計技術要點7

5.1 節地與室外環境7

5.2 節能與能源利用8

5.3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9

5.4 節材與材料資源10

5.5 室內環境質量10

6.綠色建築施工技術要點12

6.1 場地環境12

6.2 節能13

6.3 節水13

6.4 節材與材料資源13

7.綠色建築的智慧型技術要點14

7.1 智慧型技術14

7.2 智慧型化系統14

8.綠色建築運營管理技術要點14

8.1 管理網路14

8.2 資源管理15

8.3 改造利用15

8.4 環境管理體系16

9.推進綠色建築技術產業化16

9.1 綠色建築技術產業化16

9.2 發展綠色建築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與新工藝16

9.3 綠色建築評價和認定17

遵循的原則

綠色建築應堅持 “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理念。理性的設計思維方式和科學程式的把握,是提高綠色建築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本保證。

綠色建築除滿足傳統建築的一般要求外,尚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關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

建築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隨後的施工建設、運營管理及最終的拆除,形成了一個全壽命周期。關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意味著不僅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並利用環境因素,而且確保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低,運營管理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無害空間,拆除後又對環境危害降到最低,並使拆除材料儘可能再循環利用。

適應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

(1) 充分利用建築場地周邊的自然條件,儘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現有適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

(2) 在建築的選址、朝向、布局、形態等方面,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徵和生態環境;

(3) 建築風格與規模和周圍環境保持協調,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

(4) 儘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和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創建適用與健康的環境

(1) 綠色建築應優先考慮使用者的適度需求,努力創造優美和諧的環境;

(2) 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環境污染,改善室內環境質量;

(3) 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時為人們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條件。

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減輕環境負荷

(1) 通過優良的設計和管理,最佳化生產工藝,採用適用技術、材料和產品;

(2) 合理利用和最佳化資源配置,改變消費方式,減少對資源的占有和消耗;

(3) 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與資源;

(4) 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積極促進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

(5) 增強耐久性能及適應性,延長建築物的整體使用壽命。

(6) 儘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潔的資源和能源。

建築指標體系

綠色建築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這六類指標涵蓋了綠色建築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築物全壽命周期內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及回收各階段的評定指標的子系統。

綠色建築分項指標與重點套用階段:

項目 分項指標 重點套用階段
節地與室外環境 建築場地 規劃、施工

節地 規劃、設計

降低環境負荷 全壽命周期

綠化 全壽命周期

交通設施 規劃、設計、運營管理
節能與能源利用 降低建築能耗 全壽命周期

提高用能效率 設計、施工、運營管理

使用可再生能源 規劃、設計、運營管理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節水規劃 規劃

提高用水效率 設計、運營管理

雨污水綜合利用 規劃、設計、運營管理
節材與材料資源 節材 設計、施工、運營管理

使用綠色建材 設計、施工、運營管理
室內環境質量 光環境 規劃、設計

熱環境 設計、運營管理

聲環境 設計、運營管理

室內空氣品質 設計、運營管理
運營管理 智慧型化系統 規劃、設計、運營管理

資源管理 運營管理

改造利用 設計、運營管理

環境管理體系 運營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