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量測儀

經絡量測儀

導絡一詞是根源於日本人-中古義雄教授於 1950 年所創,他在測定一位嚴重的腎性水腫病患電傳導性作研究,同時發現皮膚上存在許多導電點,並且發現同一類型病人也有類似導電點出現;這些皮膚上導電點,即良導點;與中國針灸穴位非常類似。良導點在全身上下排列有規律,把多個良導點連線,形成數條連線就是現在的良導絡,良導絡與中國醫學的經絡循行很相近;所以以良導絡理論為基礎作出來的量測儀----良導絡神經測定儀( Neurometer )就可以為中醫體質作檢測。

良導絡研究

中醫學說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溝通身體上下、調節人體各部循環的通路。

經絡之十二原穴位是臟腑元氣所經過和流注的穴位,已被證實易於誘發感傳,具有低電阻、高導電量及較周圍部位更易反應出體內五臟六腑之變化,能用於診察病情,因此臟腑發生病變時必然相應地反應在原穴上,具有經絡代表性(賴新生,1994;趙力茹、王德深,1998)。

中醫學說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溝通身體上下、調節人體各部循環的通路。

經絡之十二原穴位是臟腑元氣所經過和流注的穴位,已被證實易於誘發感傳,具有低電阻、高導電量及較周圍部位更易反應出體內五臟六腑之變化,能用於診察病情,因此臟腑發生病變時必然相應地反應在原穴上,具有經絡代表性(賴新生,1994;趙力茹、王德深,1998)。

良導絡(Ryodoraku)檢測儀,是用於測量皮膚的電阻,探尋穴道與經絡的方法,其良導點與良導絡,正好與針灸學所定義的穴道和經絡的位置幾乎一致。

後來再證實良導點與良導絡確實是五臟六腑透過自律神經反應在體表的一種形式;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則電阻值減少,交感神經抑制時則電阻值增加,也更加肯定經由皮膚電阻、電流的測定,來觀察自律神經與五臟六腑機能正常與否的方法(翁清松、王智濃、張永賢、林昭庚,1999;賴元琬,2003;廖承慶,2004)。

洪禹利(2002)利用良導絡評估研究肥胖之療效,結果顯示良導絡值有明顯下降現象。張育琪(2006)以良導絡評估站樁功對改善老人睡眠品質的成效,研究結果發現,12經絡機能更趨於平衡狀態。

經由以上述文獻顯示,人體經絡與五臟六腑病變與否的確有相當大的關聯,經由良導絡的檢測,可以推測腑臟之間的健康程度和疾病的存在;失眠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

故以經絡電位導電量的變化來評值失眠程度是符合科學思維的,故本研究以良導絡量測系統作為臨床實證之評估工具。

經絡與穴位

經絡 學說是中國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靈樞本篇》中有云:「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者也。」而《難經二十三難》有曰:「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而營於身者也。」

所以經絡就像四通八達的網路,聯繫者人體上下、內外及各臟器。經由經絡的聯繫,各臟腑器官相互關連協調,以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通常經絡的傳導,人體臟器的狀態﹙興奮、疲勞、障礙等﹚會於體表發生反射現象;體表局部的病變亦可以通過氣血的通道經絡,影響某些臟腑的功能﹙陳華,1999﹚。

故經絡在生理上,具有運行營衛氣血、溝通表里、抵禦病邪,保衛機體的功能。

在病理變化時,經絡即可反應病變的部位,又往往為疾病傳變的通路。因此,經絡所反應的症狀,在臨床診斷上,可以作為判斷疾病所在部位的一個重要依據。

在治療上,經絡普遍地套用於藥物、針灸等各方面。如藥物治療,可按藥物歸經選方用等;針灸療法,可按經絡循行路徑,循經取穴等。總之,經絡是闡明和分析生理、病理,用於診斷與治療疾病的主要依據(印會河、張伯訥,2004)。

經絡已被證實具有低電阻、高導電量、高振聲及較周圍部位更易反應出體內變化,而原穴又是臟腑原氣所經過和流注的穴位,可反應體內五臟六腑變化,且易於誘發循經感傳,導電量較平穩,且為人體特殊作用的特定穴之一,療效顯著,有良好的本經代表性。

而十二正經各有一原穴,稱為十二原穴。“原”為本源、原氣之意,原氣導於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經運行於五臟六腑,為十二經的根本並流注,匯聚於十二穴。因此臟腑發生病變時必然相應地反應在原穴上(周華祥,1994;賴,1994;趙力茹、王德深,1998)。

而手、足之穴位分別有它們的縮影區,成為反應臟腑信息的靈敏帶。若於此穴位使用相關手法,密集的經絡系統被激活,即很快的將調整信號傳遞到身體的相應部位,使病變的臟腑組織獲得康復(李、傅,2005)。李(2003)指出針灸治療的關鍵,在於能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疏通經絡,促使有機體於“陰平陽秘”,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美國中醫博士王麗珍指出能量醫學包括針灸、電針、草藥、推拿、催眠、神經語言、芳療、雷射、生物回饋、磁性、肌電刺激及聲色治療等(廖,2004),

因此「能量醫學」是一個跨學術界合作下的智慧結晶,其實早在數千年前的中醫理論中,所提到的「氣」、「經絡」及「穴道」的概念,才是真正能量醫學的鼻祖,其中「氣」就是能量,「經絡」就是傳導能量的管道,而「穴道」則是能量轉換的節點。

而每個人身體都有『氣』,也都有『能量場』,當人與人握手時,其間『能量』已互通款曲,當用意念時,腦部的活動激化,並使大腦表層電位大量傳送至雙手,集中產生生物電場效應,並進而影響人體五感的微觀變化(鄭雅文,2006)。

高宗桂、張永賢、吳昇光等人(2006)研究指出經絡不論是在傳導電流或電磁波時,都出現一個非常規律的方向性,這剛好與《黃帝內經》描述時二經的『經氣』和『經專營氣』運行的方向因此,古人所謂『經氣』可能就是電流;而『經專營氣』就是現代說法的電磁波吻合。

發明與套用

在1950年日本中谷義雄(NAKATANI YOSHIO)和中外經絡研究學者研究穴道與經絡時,設計了一套用測量皮膚的電阻,探尋穴道與經絡的方法,首先揭露經穴是較高導電度的路線與皮膚點的說法。

他發現,在皮膚上特別有一系列的點,在上面所量的電阻,比周圍區域所量測的電阻都要來得低。尤其當人體在非健康狀態時,這種情形特別顯著。

這些在皮膚表面檢測出導電度最高的點,被稱為良導點(Ryodoten),經由這些良導點所連成的脈絡,就是現在一般人所稱之良導絡(Ryodoraku)(賴逢甲,2001)。經研究後證實這些良導點與良導絡,正好與古代針灸學所定義的穴道和經絡的位置幾乎一致。

後來,經由各國醫學家反覆的觀察,又再再證實了良導點與良導絡確實是五臟六腑透過自律神經反應在體表的一種形式;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則電阻值減少,交感神經抑制時則電阻值增加,也更加肯定經由皮膚電阻、電流的測定,來觀察交感神經與五臟六腑機能正常與否的方法(廖,2004)。曾章元(2001)指出『良導絡理論』被證實與經絡理論相吻合後,更受到世界醫界的重視,良導絡診察法國內外已成為一股潮流。

良導絡診察法是把電流器壓在兩手和兩腳的神經末梢共二十四個量測點,來測定十二經絡的興奮性,並以數值清楚的表示出來,是一種極具科學性輔助診察身體狀況的方法。而藉由良導絡理論所發展出的檢測儀器則稱為經絡檢測儀器,它將人體左右各12經絡、24穴位(如表2-1、圖2-1)反應點設為量測點,藉由微量的電流刺激人體的自律神經,良導點與良導絡確實是五臟六腑透過自律神經反映在體表的一種形式,也更加肯定經由皮膚電阻、電流的測定,來觀察交感神經與五臟六腑機能正常與否的方法,進一步分析十二經絡的相互關係和機能的整體變化量(翁、王、張、林,1999;賴,2003)檢測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