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

經方

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經典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經方,中醫術語,有兩種意義,一是指醫家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確有療效的“經驗之方”,一是指在張仲景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使用過的“醫經之方”。經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 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金瘡瘲瘛方》三十卷、《婦女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原書今俱已失傳。

基本信息

含義釋義

①漢以前臨床醫方著作及方劑的泛稱。《漢書·藝文志》:“方技略”:“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結,反之於平。”

②經典醫著中的方劑。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

③專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即張仲景方。《金匱心典·徐序》:“惟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惟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通常所說經方,多為此指。

經方

經方,中醫術語,有兩種意義,一是指醫家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確有療效的“經驗之方”,一是指在張仲景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使用過的“醫經之方”。 在明清之前,經方一詞主要是指“經驗之方”,在漢朝時曾經存在的經方派,所指的也是前者。在清朝初葉,出現另一支,尊古的經方派,他們稱張仲景著作使用過的方劑是“經方”,而後世醫家及溫病學派設計的方劑則是“時方”,他們反對時方而主張用經方。因為他們的影響,近代中醫界所說的經方,其意義則轉而成為後者,張仲景醫經之方。

兩種說法

說法一

一是指《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所記載“醫經、經方、神仙、房中”的經方十一家,但。經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 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金瘡瘲瘛方》三十卷、《婦女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原書今俱已失傳。梁代·陶弘景曾經親眼見過《湯液經法》,從中摘抄部分方劑,寫成《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一卷。據說1907年,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莫高窟盜取古書卷,委由莫高窟道士王圓籙裝箱時,王道士受人所託,隨意抽出一卷醫書暗藏,此卷即《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1915年為河北威縣張渥南所購,傳於嫡孫張大昌,但原書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所幸當時有人已將全書默記,而有傳抄件存世。中國中醫研究院馬繼興根據傳抄件整理成書,附於《敦煌古醫籍考釋》一書中,公諸於世。

說法二

中醫學界最為普遍的說法,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後世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乃是相對於宋、元以後出現的時方而言的。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05首,除去重複的38方,總計280方。《傷寒論》載藥90味,《金匱要略》載藥192味,除去重複的76味,總計206味。經方是“醫方之祖”,後世中醫學家稱《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劑。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

《劉東軍易演傷寒論》對“何謂經方”的解釋

如今到各大中醫論壇看看,滿眼都是經方教授,滿眼都是經方大師(不過最近這半年似乎都啞火了)。這個時候我這個題目看上去是不是覺得可笑?

什麼是經方。有人曾回答“仲景之方就是經方”也有人回答“古代人的經驗之方”就是經方。

唉。。。。。。

終究這個時代、已不是糾其學問的時代了。驅之若鷲者、都是因為一旦打出“經方”這面旗幟就便仿佛“通了古了”。

何謂經。這個問題不搞明白,那么說經方基本等於胡說八道。我這裡不用引經據典,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經者,乃是宇宙變化之經過也。所有《內經》的有字語言和十二辟卦的無字語言要論述的大致都不外與此。然而,宇宙大人體,人體小宇宙。再小小到現代所謂納米宇宙。世界上再先進的計算儀器也計算不完的巨觀宇宙、微觀宇宙中各自的變化次序。這裡面的變化規律是什麼,古中醫的《黃帝內經》卻已經做出了論述。即《五運行大論》開頭的一段:“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人中之五行人)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天地陰陽合起來則可以得到它的合併之象)。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那么到底以多少象來推呢?怎么推呢?

古人有回答。鄙人不才,則做了一個小小的發明如下:

從宇宙的空間來說,可以概括為六種陰陽結構的氣體膨脹空間。

同樣也有六種陰陽結構的相反實物質來概括。圖示如下:

易演中醫易演中醫

古代人將這十二種時空物質按照膨脹收縮序列排列起來,則就是如今我們經常看到的太極圖。古人的排序數不是阿拉伯數字,而是地支:既。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樣以來,宇宙的縱向空間排序就出來了,恰好就是我們經常見過的太極圖---(有時候這個圖被一些人繪反了掛在廟堂上裝飾自己,全世界因此都知道東方智慧就是陰陽倆魚,還被人按了倆魚眼!但有幾人知道這個陰陽魚是在說什麼的卻寥寥無幾,所謂的易經學術界,也只是剩下一些人在哪裡以此裝裱裝裱而已)以至於某些國家,還把這種太極圖拿去裝裱自己的國旗更也是令人無語。這話在這兒咱就不說下去了---越說可能得罪的面兒越大。

能夠促使這些宇宙結構改變的動力則是來自《黃帝內經》上所說的大氣的五種運行方式,既簡稱五運,也有叫做五行。既生,長,化,收,藏,這五種大氣運行趨勢。也被稱作木,火,土,金,水。注意:這只是五種五行屬性的象形物質而已。不是後來那些被西方物理學澆灌起來的某些混蛋中醫教授們所相信人類祖先就是猴子並宣揚初級認識論的木就是草木,火就是大火,木生火就是鑽木取火的發現、以及火生土就是燒荒後新的土地出現。把金屬煉化成水叫做金生水。這些死腦筋教授害人害己他們根本不懂,其中有個自詡國學大師的人物寫了本《易經雜說》也是這樣論述五行的。真的令人大跌眼鏡。這些人其實根本就是以訛傳訛,多年養成的剽竊和裝十三的習慣使然而已。

那么。明白了古人界定宇宙的這些空間,那么再了解了這些空間的坐標排序以及位置代號。那么讀者往後就會跟隨鄙人慢慢發現原來古代有一個牛人要比中醫武將--劉東軍捷足先登、早就駕馭了這門學術。這個人就是張仲景。

何謂經方?有人會說:秦漢之前的方子就是經方---其實這是屁話。

何謂經方?應該從經方的定義上來回答:即能夠具有改變人體宇宙、時空、大小排序位置的方向性力量的發力配比就是經方。

若以十二經來恆定當其主位的話,則應該有十二經各經的正經方,離經方,歸經方。這些方向力量應該是製作五運趨勢的力量。具體實施這些力量的物品就是方藥。我這裡稱“易法方藥”。由此再來恆定《劉東軍易演傷寒論》中的仲景所論方藥。那么就得出答案,即仲景的所有方子不能全部被命為“經方”。要在仲景方子中找出符合上述正經,歸經,離經的方子。這個論述將和一切傳統中展現作用宇宙十二種空間正位的方子一樣視為經方者,都將是無異議的。簡言之,經方就是易經之方。之論就是易法方論。

經方分類

桂枝湯類

麻黃湯類

葛根湯類

柴胡湯類

瀉心湯類

白虎湯類

承氣湯類

陷胸湯類

抵當湯類

五苓散類

苓桂劑類

四逆湯類

理中湯類

附子湯類

相關文獻

明·吳綬,《傷寒蘊要全書》

清·徐彬,《傷寒原方發明》

清·文夢香,《百一三方解》

清·魏念庭,《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清·莫文泉,《經方例釋》

與時方的區別

經方時方之別似乎可以追溯到伊尹以為湯液之時,伊尹為湯液應屬經方出現的一種標誌,漢書藝文志立經方條,表明此前已成學術派別。仲景感慨“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表明其時已出現學術衰頹之勢,仲景正是在此基礎上“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完成了可為萬世法的六經辯證體系。 經方派與時方派的分別本質上是辯證方法的區別。所謂經方派,似乎是指主要用經方施治者,若深究其意當為運用六經辨證體系本經方之意施治者;所謂時方派,應指主要用臟腑氣血八綱辨證施方者。時方派往往將各種辯證方法並列參合運用,故其用方藥多而雜;經方派以六經辨證統領八綱氣血臟腑經絡辨證,故其方藥簡而專。究其實,在乎理法,理愈明則法愈簡,理愈晦則法愈繁。 中醫分為經方派、時方派,這,不但中國人曉得,日本人也曉得。經方派在日本叫作“古方派”,而時方派在日本叫作“後世方派”,意思一樣。而不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也都曉得,經方派和時方派的“分水嶺”是什麼——那就是所謂的“金元四大家”

價值

一是臨床實用價值。經方本來是治病的有效驗方,這本來是毋庸贅言的,但是,現在許多醫生不會用,他們認為這些古代的配方不能治療今天的疾病。初一聽似乎蠻有道理,但細細一想,不對!為什麼呢?第一,人類的疾病古今變遷不是很大,有許多疾病古代有,現代也有,比如感冒,比如結核病,比如糖尿病。第二,古今人類的疾病反應方式沒有變,比如寒則無汗、尿清長,熱則汗出、口渴、尿短黃;古人服大黃腹瀉,今人服大黃也腹瀉。經方對“人”而治,疾病雖有不同,而“人”則一。所以,近代以來有關經方治療現代疾病的報導連篇累牘,例子不勝枚舉。你也看到過,我用小柴胡湯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用小建中湯治療骨髓纖維化,用瀉心湯加安宮牛黃丸治療顱內出血後失憶症,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抑鬱症等,效果都很顯著。說明古方可以治今病。而且,經方非常經濟實惠,像半夏厚朴湯、五苓散等,不值幾個錢。所以說,經方這個臨床實用價值太大了!對於並不富裕的中國人來說,尤其實用。

二是教學示範價值。經方是歷來中醫入門的捷徑。經方組成簡單,但非常嚴謹,一般不可亂加亂減,否則效果就出不來;甚至其中藥量的比例,也不能亂。有個比喻,學經方就像學棋讀棋譜,學書臨顏柳,作詩先吟唐詩一樣,是規範,是基礎。學中醫而不學經方者,必難成大醫。人們都說,中醫活,其實,經方很死,“有是證用是方”,一對一,這就是經方的規矩,但中醫幸虧這個規矩,才能靈活,才能成方圓。經方就具有這個教學示範價值,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等閒視之!現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搞中醫標準化戰略,方向正確,但必須首先將經方的臨床套用標準和質量控制標準給搞出來才是;中醫人才的培養,也必須將經方套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基本功狠抓不放才是。

三是商業經濟價值。經方是中華民族的臨床經驗結晶,可就是沒有專利,是世界人人可共享的。不過,在如何套用好經方治療現代疾病方面,我國還可以形成自己的專利和技術壁壘。就是針對國內市場,其經濟效益也是非常可觀的。中國人多,市場太大,只要有一個好品種,就能日進斗金。人家那“三九胃泰”,那“排毒養顏膠囊”,那“板藍根沖劑”,無不掘了一大桶金,那還不是經方呢!民間驗方尚且如此,那開發出經方來,經濟效益可想而知了。日本津村製藥公司靠一個“小柴胡湯顆粒”,就夠日常運作開支;四川一家製藥公司的“一清膠囊”,就是經方三黃瀉心湯,已經搞得轟轟烈烈。可見經方的商業價值所在。 以上的價值如何發揮呢?看來首先是提高對經方的認識,對中醫的正確認識。不要說到中醫,就想到是陰陽五行,是氣功導引,是補腎,是吃西洋參,是吃什麼補什麼。中醫的精華在經方。同時,也不要一講中醫現代化,就是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你西醫有基礎理論,我中醫也有基礎理論;你西醫講器官,我中醫講臟腑;你西醫重消炎,我中醫有清熱;你西醫講免疫力低下,我中醫講氣虛脾虛;你有病理,我有病機;你有客觀基礎,我一定也能找到實質……,中醫自有自己的立足點,何必與現代醫學東施效顰式地爭高下呢?學好經方吧,那才是中醫的真本事,也是發展中醫的基本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