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人

絹人

絹人,是美術人形的一種.民間布制玩具“針扎”、“彩扎”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著密切關係。藝人們經過雕塑、彩繪、服裝、道具和頭飾等十幾道工序的精細手工製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體人型。絹人是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簡介

絹人,是美術人形的一種.民間布制玩具“針扎”、“彩扎”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著密切關係。它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歷代仕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題材。藝人們經過雕塑彩繪服裝道具頭飾等十幾道工序的精細手工製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體人型。它的頭臉和雙手都是用蠶絲製作的,它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選用上等絲綢紗絹做成,“絹人”由此而得名。

起源

首先,中國民間的布制玩具被認為是產生北京絹人的肥沃土壤,絹人的製作技能是在中國民間的“針扎”與“彩扎”類製品的基礎上形成的。但考慮到絹紗保存有一定的年限性,因此可以考證的歷史資料非常有限,所以很難對絹人工藝究竟在何時形成並且何時獨立發展出來做出判斷。但是根據已知的史料可以肯定絹塑藝術在唐時,其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並且製作也已初具規模。載入的史書可見《全唐文》(卷八九六)羅隱的《木偶人》一文,文中介紹其製作過程時寫到:“……以雕木為戲,丹濩之,衣服之。雖獰 勇態,皆不易其身也”。這裡“雕木”指的就是以木雕頭部和身軀,“丹濩之”就是以彩色描繪面目,“衣服之”就是著以絹布之衣。

歷史

還有唐朝貞觀年間出土的陪葬品可作為實物,見《文物》1975年第七期 “發掘簡報”,其中詳細記載了1973年9月,新疆吐魯番縣附近的阿斯塔那地區古墓群中發掘的唐代張雄夫婦墓中出土的“絹木女舞俑”和官木俑。這些隨唐代張雄夫婦墓葬的陪葬品—木俑,僅雕出頭部,膠於長方木的木拄上,以紙捻作臂膀,外罩絲織衣袍;精工細繪出眉目、髮飾、花黃等,一絲不苟;其中的官木俑面部表情生動逼真,尤其是“宦官”們媚上欺下的各種醜態刻畫得相當充分.“絹木女舞俑”分別梳理不同髮式、裝飾、姿態栩栩如生,表現了唐代絹塑造型藝術的高度水準。“官木俑”全部著裝黃色花綾袍、黑腰帶。“絹木女舞俑”則錦杉、絹袖,圍以披帛,下身為彩色墜地長裙,裙外罩以輕紗,這種服裝效果,使舞伎如在輕煙薄霧之中。其人物設計、整體造型的塑造確實煞費匠心。陪葬物“絹木女舞俑和官木俑”據考證為唐真觀七年、公元633年(現在日本的美術人形和今天北京絹人的部分製作基本就是仿製唐代木偶人的工藝而成)。我們知道絹塑的歷史絕不僅止千年,其中另外一個因素是從傳說中的堯、舜、禹開始,自針織物有了美觀、裝飾作用後就延伸出了等級、尊卑,在此後漫長的歷史中絲綢價值一直昂貴無比,運用到“針扎”、“彩扎玩具類製品上就更見其鳳毛麟角,因此對於絹人的發展起源,專家學者多持有疑義,尚且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技藝的歷史可追溯到比漢唐更加久遠的年代。

記載

北宋時民間開始把絹人運用在大型活動中。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第六?元宵)記載:當時的“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彩山左右,以彩結文殊、普賢,跨猴又白象,各於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而後宋人吳自牧撰的《夢梁錄》中也有類似以綾絹塑人形的描述……這些大量民俗活動的記載都印證了在北宋時,“剪綾為人,裁錦為衣,並以絹綢彩結成人形”的製作工藝發展,絹塑的技藝已有了驚人的表現和初具一定的規模。

發展

元以後,絹塑工藝不斷發展,除了絹人,絹花也開始流行於民間。到了明時絹人、絹花、宮燈、“夾紗燈”百花齊放,非常紅火。我國南方民間每逢端午時,還盛行製作平面絹人,贈與晚輩辟邪消災;北方則以彩絹綾綢剪紮成的壽星佬和麻姑,作為祝賀壽誕的佳品;我國傳統民俗節日—元宵節,平民化的絹花、宮燈(紗)製作以及現實生活中實用的絹扇製作都曾普及於民間。僅據《崇文區地方志》上記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內務府御用工廠所設各種作坊中即有“花兒作”,後陸續流於民間。康乾時期,花市一帶“各街、市花莊及住戶營花者約占一千戶以上”。至清中葉,當地住戶多以造花為業。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前即有“花兒市”之名。一直到民國初期絹花行依然生意興隆。”而絹人製品由於其技藝的高難度,則只在宮院顯貴處見到,沒有得到象絹花那樣的普及程度。至1937年後,由於戰亂不斷所有絹塑工藝行當都開始日漸衰落,後幾近絕滅。

工藝

北京絹人的製作,運用了雕塑、繪畫、縫紉、染織、花絲、裱糊等多種技能。

“絹人”的頭、臉和雙手是用蠶絲製做的,全身從上到下的服飾、衣料、飾物、佩件、道具等等也大都選用上等的絲綢、絹紗做成。

絹人頭部:製作絹人頭部需要先做頭模,根據頭部比例和五官位置先雕塑一個頭型,然後在原模頭型上面糊制棉織物和絲織物,待乾燥後,再糊制第二層絲織喬其紗,最後糊蠶絲織物,晾乾後再畫出眼睛和睫毛,嘴唇、腮紅,眼影。待美化臉部後,再剖開頭部充填棉花等,便製成了栩栩如生的美女人頭。

絹人手的製作:做絹人的手先要用五根細金屬絲捆成手指的骨骼形。然後分別用脫脂棉纏繞成手指的形狀,再用蠶絲織物縫出微小的手套,將手套翻過來,再穿在手上縫合後,再作出蘭花指、佛手指等手型,有的絹人還需要為其染紅指甲、帶戒指。工藝要求非常嚴格:不得露線頭、不得露針腳。

絹人體形的製作:製作絹人體形主要掌握體形結構。先用金屬絲做成人型體骨架和四肢,造型比例要十分準確,人體三維定位尺寸,要典型化。因此要用棉花和紙毛充填得恰倒好處,使體形舒展、勻稱。既要身材苗條,又要肩背圓潤,胸臀豐滿。為了藝術美,腿部要稍長些,身材也要適當誇張些,體現體形美。

頭飾的製作:在製作頭飾、頭釵時,須採用金銀絲編織而成,配以珠、鑽串成造型。如鳳釵、項圈、步搖、偏鳳等釵環搖戈,突出人物個性裝飾華貴典雅,凝固動態美。

道具的製作:製作道具工藝要求比例準確,形象仿真,景物烘托主題人物。

服裝彩繪花式的製作:服裝彩繪是絹人仕女的重要部分,一般採用考究的吉祥紋樣,用“賽繡”工藝繪製而成。服裝的彩繪要畫出效果形象,如同繡上去。用金粉調漆料擠線上描的花紋上即可,然後塗上顏色,使仕女衣裳、圍腰及馬面裝飾五彩繽紛、光艷奪目。

服裝工藝方面的要求:服裝工藝要根據典型人物特色來主要體現,效果仿真、飄逸,要結合曆代仕女服飾、紋樣、色調,故事情節要求再現整體藝術的美,尤其注意服飾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協調,突出人物特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