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申遺

絲綢之路申遺

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協調下,由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五國聯合提出的申報行動。 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主權國家的政府行為,即我國中央政府是申報主體。 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將對陝西文化遺產保護和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準備

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協調下,由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五國聯合提出的申報行動。中國的申報工作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協調申報,絲綢之路沿線的陝西、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及河南6省區共同參與。
聯合國教科文企業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博士介紹,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旨在關注起源於東西方交往並有助於形成亞歐民族的多元認同和共同遺產的複雜文化互動。
“對話項目”的成功實施引發了世界範圍對絲綢之路的濃厚興趣,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考慮將絲綢之路整體或部分地申報世界遺產。2002年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5個國家積極準備以文化線路的形式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
截至目前,各國已開展了5輪協調會。由於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條文化線路,路途之遠、國家之多都是罕見的。各國如何全面保護絲綢之路的突出普遍價值,無論是保護理念,還是具體的保護措施與技術,都有諸多問題等待解決。因而原定於2010年申報表決世界文化遺產的時間不得不推遲,暫定於2012年表決。
越來越多的國家對絲綢之路申遺表現出濃厚地興趣,日本、義大利、韓國、蒙古國等國家都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多次協調會。世界絲綢之路研究的成果也在日益豐碩。
絲綢之路穿越兩千年時空,橫跨亞歐十五國,全長8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有4400多公里,溝通了亞歐非不同文明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的聯繫與往來,成為東西方交流的大通道。
2006年8月,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在新疆吐魯番召開了“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商會議”,會議簽署了《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遺產吐魯番初步行動計畫》,標誌著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啟動。

任重道遠

陝西雖有大量的重要歷史文物遺蹟,但是目前進入世界遺產的只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申報絲綢之路這樣的“線性”遺產,這種“捆綁式”的申報方法對陝西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陝西被列入預備名單的遺產點只是入選了我國申報的預備名單,這個名單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主權國家的政府行為,即我國中央政府是申報主體。中國列入的名單,還需要中國政府與中亞5國政府協商,需要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協商。要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的現場考察評估,最後再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代表大會嚴格審查,通過投票表決後才能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另外,陝西入選預備名單的遺產點能否最終申報成功,還要取決於國際、國內多方面的諸多因素。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東西方文化遺產的特點各不相同。我國是以土木結構遺產為主,保存狀況不好、觀賞性較差;而西方遺產以磚石質為主,保存好、觀賞性強。東西方國家對文化遺產的評判標準也有差異,目前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規範、要求和評判標準,還是以西方文化的價值觀為主,這也會對我們的申報產生不利影響。

成果

我國與中亞國家聯合開展的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已經啟動。2012年04月17日,國家文物局發出通知,根據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國代表草簽的《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備忘錄》,中、哈、吉三國將於2013年2月1日前聯合提交絲綢之路申遺文本,力爭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國家文物局通知要求,絲綢之路沿線各地應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絲綢之路首批申報遺產點的各項準備工作。
中國絲綢之路首批申遺大名單包括漢長安城遺蹟、唐長安城遺蹟、漢魏洛陽城遺蹟、隋唐洛陽城遺蹟、玉門關及樓蘭古城遺址等。

積極意義

絲綢之路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將對陝西文化遺產保護和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通過申報,可以使我國古代文明鼎盛時期的周、秦、漢、唐輝煌燦爛的文化,從地域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從民族文化走向全人類文化,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人類文化中的地位。通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利於我們學習掌握國際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方法和技術,極大地提高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利於世界進一步了解陝西,促進陝西走向世界,提高陝西的國際知名度,推動和擴大陝西的對外開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