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從業資格考試

統計從業資格考試

統計從業資格考試是在國家統計局的領導下,由省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組織實施,由縣(或市)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具體承辦。考試於每年9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公開舉行,每門科目的考試答題時間為120分鐘。考試的承辦機關應當事先公布考試大綱、考試的報名條件、報考辦法、考務規則、考試的具體時間及地點等。

報名時間

2010年度統計從業資格考試報名時間將於5月份陸續展開,以各地考試中心發布信息為標準。請隨時關注網校發布的各地報名信息匯總。

考試時間

考試於每年9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公開舉行,每門科目的考試答題時間為120分鐘,下表為2015年考試的具體時間安排。

考試日期 考試時間 考試科目
2015年9月20日 上午 9:00—11:00 《統計基礎知識與統計實務》
下午 14:00—16:00 《統計法基礎知識》

報名條件

統計從業資格證書樣本統計從業資格證書樣本

具備下列條件的人員,可申請取得統計從業資格:

(一)熟悉統計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堅持原則,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具備從事統計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各地報考條件可能會有些許差異,請欲報考人員具體諮詢當地考試主管部門!

免考條件

已具備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會計與統計核算、統計實務專業大專,統計學類、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學位)的人員,可免於參加統計基礎知識與統計實務科目的考試。

統計學類、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以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統計用)》為準。

2006年6月5日中國教育統計網在“統計標準”專欄公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統計用)》中的統計學類、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目錄如下:

071600 統計學類

071601統計學071699統計學類新專業

020100 經濟學類

020101經濟學020102國際經濟與貿易020103財政學

020104金融學020105國民經濟管理020106貿易經濟

020107保險020108環境經濟020109金融工程

020110稅務020111信用管理020112網路經濟學

020113體育經濟020114投資學020115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

020116海洋經濟學020117國際文化貿易020118商務經濟學

020119金融數學020199經濟學類新專業

110200 工商管理類

110201工商管理110202市場行銷110203會計學

110204財務管理110205人力資源管理110206旅遊管理

110207商品學110208審計學110209電子商務

110210物流管理110211國際商務110212物業管理

110213特許經營管理110214連鎖經營管理110215資產評估

110216電子商務及法律110217商務策劃管理110299工商管理類新專業

考試時間

統計從業資格考試的時間為每年九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

2010年考試時間為九月份第三個星期六(2010.09.18).

2011年考試時間為九月份第三個星期日(2011.09.18)

2012年考試時間為九月份第三個星期日(2012.09.16)

2013年考試時間為 (2013.10.13)

2014年考試時間為九月份第三個星期日(2014.09.21)

2015年考試時間為九月份第三個星期日(2015.09.20)

考試題型

《統計基礎知識與統計實務》科目考試的試題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和計算題四種題型;

《統計法基礎知識》科目考試的試題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四種題型。

成績查詢

考試成績一般在考試結束後的兩個月內開始陸續對外公布。

證書辦理

各位考生,2012統計從業成績查詢已經陸續公布, 統計從業資格證書辦理如下,

一、辦理“統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範圍與對象

1、辦理範圍為開放教育專科會計學專業2008年秋季(含2008年秋季)後入學註冊的學生。

2、2011年3月前通過《統計基礎知識與統計實務》、《統計法基礎知識》兩門課程學習,成績合格者(成績兩年內有效)。

3、已獲得過“統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學員不得再次申請。

二、申請程式

由學員個人提出申請,學院指導學生詳細填寫“統計從業資格申請表”(附屬檔案1),要求如下:

1.“統計從業資格申請表”以電子稿填寫並列印,表內信息必須填寫準確和齊全,申請人簽名及受理人簽名需要手寫,並在抬頭處加蓋教學點公章。

2.照片必須為彩色小二寸(參照畢業生電子攝像的照片),背面寫明姓名及教學點名稱,非標準照片不再受理證書的辦理。

3.身份證複印件必須清晰,不得使用傳真件,大小裁剪貼上不得超過框線。

三、“統計從業資格證書”是國家行政許可的項目,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嚴肅性,請各級學校務必認真對待,做好學員統一申請辦理工作,準確無誤填寫有關信息,全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使申請辦理“統計從業資格證書”工作按期順利進行。

合格標準

統計從業資格考試滿分為100分,60分以上為合格。閱卷要嚴格執行統一的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如有異議,或發現異常試卷,應報告考試實施機關負責人解決。

《統計員資格考試暫行規定》

第一條 為提高基層統計人員素質,保證統計基礎數據的質量,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統計局《關於加強統計工作,充分發揮統計監督作用的報告》的有關規定和人事部關於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聘行制的精神,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凡是準備進入統計崗位的人員,都應先參加統計員資格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從事統計工作。已經在崗的統計人員,未評定統計員任職資格的,也應參加考試,取得統計員的資格。中專、大專畢業生,可直接到統計崗位工作,其中,統計中專、大專畢業人員,見習期滿,經過考核認定統計員職務資格;非統計中專、大專畢業生,應通過考試確定統計員資格。

第三條 參加統計員資格考試人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遵紀守法;

2.熱愛統計工作,積極鑽研本職業務,具備統計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

3.身體健康;

4.高中以上非統計中專、大專畢業;

5.應考人員中凡未經過系統的統計專業知識學習的,應在培訓的基礎上參加考試。

第四條 統計員資格考試合格,獲得《統計員資格證》。此證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印製,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人事廳(局)或職改部門和統計局頒發。《統計員資格證》是上崗位從事統計工作的證明,在全國範圍內均有效。

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專職或以統計工作為主的兼職統計崗位出現缺額,可從持有《統計員資格證》的人員中錄用上崗從事統計工作。

第五條 經考試獲得統計員資格的新進入統計崗位人員,見習期滿,經考核合格,可聘任統計員職務;經考試獲得統計員資格的在崗統計人員,可直接聘任統計員職務。受聘擔任統計員職務人員,領取統計員的職務工資。

第六條 統計員資格考試,主要是測試從事統計工作必須具備的一些基本知識,內容包括: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專業統計和統計法規。

第七條 統計員資格考試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國家統計局共同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審批考試規定,審定考試大綱和對考試進行監督。國家統計局負責統寫考試大綱,建立題庫和考試的組織工作。

第八條 本規定適用於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

第九條 本規定自頒發之日起試行,過去有關規定與本規定有矛盾的,以本規定為準。

考試大綱

學習並掌握政府統計的概念、特點及其職能任務;統計法的概念和特點及其作用;統計法的表現形式;統計法的基本原則;我國統計管理體制;我國統計法制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政府統計與統計法

(一)政府統計的概念和特徵

(二)政府統計的功能和任務

(三)依法統計的必要性

二、統計法的概念和特點

(一)統計法的概念

(二)統計法的特點

三、統計法的表現形式

(一)統計法律

(二)統計行政法規

(三)地方性統計法規

(四)統計行政規章

四、統計法的作用

第二節統計法的基本原則

一、保障統計工作統一性原則

二、統計機構依法履行職責原則

三、統計調查對象依法履行義務原則

四、維護統計調查對象合法權益原則

五、保障統計信息社會共享原則

第三節統計管理體制

一、我國統計管理體制的發展演變

二、我國現行統計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我國統計法制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統計法制發展情況

二、新中國統計法制發展概況

(一)統計立法

(二)統計執法

(三)統計法制宣傳

1.政府統計的概念、特點、功能和任務 2.統計法的概念、特點和作用 3.統計法律 4.統計行政法規 5.地方性統計法規 6.統計行政規章

第二節統計法的基本原則

1.統計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2.保障統計工作統一性原則的主要內容 3.統計機構依法履行職責原則的主要內容 4.統計調查對象依法履行義務原則的主要內容 5.維護統計調查對象合法權益原則主要內容 6.保障統計信息社會共享原則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統計管理體制

1.我國統計管理體制的發展演變 2.我國現行統計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我國統計法制發展的基本情況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統計法制發展情況 2.我國統計立法工作 3.我國統計執法情況 4.我國統計法制宣傳情況

學習並掌握我國統計調查的分類;統計調查項目的概念及要求;統計調查制度的概念及分類;統計標準的概念及要求;統計調查方法的主要類型和國家統計調查證件的管理。

一、政府統計調查

(一)政府統計調查的分類

(二)政府統計調查的特點

二、民間統計調查

(一)民間統計調查的特點

(二)涉外統計調查的內容

第二節統計調查項目

一、統計調查項目的概念及分類

(一)國家統計調查項目

(二)部門統計調查項目

(三)地方統計調查項目

二、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及審批

(一)國家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及審批

(二)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及審批

(三)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及審批

(四) 統計調查項目的審批程式

三、編制統計調查項目的原則

第三節統計調查制度與統計標準

一、統計調查制度的制定

(一)統計調查制度的概念

(二)統計調查制度的制定

(三)統計調查制度的內容

(四)統計調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二、統計標準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一)統計標準的概念

(二)統計標準的主要內容

三、統計標準的分類

(一)國家統計標準

(二)部門統計標準

(三)其他統計標準

第四節統計調查方法

一、普查

二、抽樣調查

三、全面調查

(一)全面調查的概念及實施步驟

(二)合法統計調查表的要求

四、重點調查

五、行政記錄

第五節統計調查證件

一、統計調查證件管理的意義

二、統計調查證件管理的主要內容

1.政府統計調查的分類 2.政府統計調查的特點 3.民間統計調查的特點 4.涉外統計調查的內容

第二節統計調查項目

1.統計調查項目的概念 2.國家統計調查項目 3.部門統計調查項目 4.地方統計調查項目 5.國家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及審批 6.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及審批 7. 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及審批 8.編制統計調查項目的原則 9.統計調查項目的審批程式

第三節 統計調查制度與統計標準

1.國家統計調查制度 2.部門統計調查制度 3.地方統計調查制度 4. 統計調查制度的內容 5、統計調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6.統計標準的概念、內容及分類 7.國家統計標準 8.部門統計標準 9.其他統計標準

第四節 統計調查方法

1.統計調查方法的概念 2.普查 3.抽樣調查 4.全面調查的概念及實施步驟 5.合法統計調查表的要求 6.重點調查 7.行政記錄

第五節 統計調查證件

1.統計調查證件管理的意義 2.統計調查證件管理的主要內容

學習並掌握統計資料的概念和特徵;統計資料管理體制;統計資料管理、歸檔、提供、公布和保密的法律規範。

一、統計資料的特徵

二、統計資料管理體制

(一)統計資料的管理

(二)統計信息共享

第二節統計資料的審核和歸檔

一、統計資料的審核

(一)統計調查對象審核和簽署統計資料

(二)統計調查對象設定原始記錄、統計台賬

(三)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對錄入的統計資料進行審核

二、統計資料的歸檔

(一)保管統計資料的範圍

(二)保管統計資料的機構和職責

(三)保管統計資料的方法

第三節統計資料的提供和公布

一、統計資料的提供

(一)為黨政機關提供有關統計資料

(二)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之間提供有關統計資料

二、統計資料的公布

(一)統計資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二)公布統計資料的許可權

(三)統計資料公布的程式

(四)統計資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節統計資料的保密

一、國家秘密統計資料的保密

二、商業秘密的保密

三、個人信息的保密

四、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的保密

1.統計資料的法律特徵 2.統計資料管理體制 3.統計資料的管理 4.統計信息共享

第二節 統計資料的審核和歸檔

1.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它組織等統計調查對象的統計資料的審核和簽署 2.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等統計調查對象設定原始記錄、統計台賬 3.統計機構、統計人員蒐集、審核、錄入統計資料的審核 4.保管統計資料的範圍 5.保管統計資料的機構和職責 6.保管統計資料的方法

第三節 統計資料的提供和公布

1.統計資料的提供 2.為黨政機關提供有關統計資料 3.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之間提供有關統計資料 4.統計資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5. 公布統計資料的許可權 6.統計資料公布的程式 7.統計資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節 統計資料的保密

1.國家秘密統計資料的概念和特徵 2.商業秘密的概念和特徵 3.個人信息的概念和特徵 4.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包含的種類

學習並掌握統計機構的設定及職責;統計人員的概念、職責、職權;統計從業資格的規定和要求。

一、政府綜合統計機構的設定及職責

(一)國家統計局

(二)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機構

(三)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

(四)鄉鎮統計工作崗位

二、部門統計機構或者統計負責人的設定及職責

第二節統計人員

一、統計人員的概念

二、統計人員的職權

三、統計人員的職責

四、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要求

(一) 統計人員應當恪守職業道德

(二) 統計人員應當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

第三節統計從業資格

一、統計從業資格認定製度的實施及其意義

二、統計從業資格及其範圍

三、統計從業資格認定的主管機關及其主要職責

四、取得統計從業資格的程式

五、統計從業資格證書

1.政府綜合統計機構 2.部門統計機構 3.獨立的統計機構的含義 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獨立統計機構的必要性 5.統計機構的職責

第二節 統計人員

1.統計人員的概念 2.統計人員的職權 3.統計人員的職責 4.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 5.統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

第三節 統計從業資格

1.實行統計從業資格認定製度的意義 2.統計從業資格 3.必須具有統計從業資格人員的範圍 4.申請統計從業資格人員的必備條件 5.取得統計從業資格的程式 6.統計從業資格與統計專業職務的區別 7.統計從業資格認定工作的主管機關及其主要職責 8.統計從業資格證書 9.統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使用 10. 統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管理 11.統計從業人員繼續教育

學習並掌握統計違法行為的概念及其構成要件;統計違法行為的種類及其特徵;統計法律責任的概念、特徵和種類;統計行政處罰和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的概念、特徵及分類。能正確進行案例分析。

一、統計違法行為的概念及特徵

二、統計違法行為的種類

(一)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統計資料

(二)拒絕提供統計資料或者經催報後仍未按時提供統計資料

(三)拒絕答覆或者不如實答覆《統計檢查查詢書》

(四)拒絕、阻礙統計調查、統計檢查

(五)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或者拒絕提供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台帳、統計調查表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

(六)遲報統計資料

(七)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定原始記錄、統計台帳

(八)利用虛假統計資料騙取榮譽稱號、物質利益或者職務晉升

(九)自行修改統計資料

(十)編造虛假統計數據

(十一)要求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或者其他機構、人員偽造、篡改統計資料

(十二)打擊報復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人員

(十三)對本地方、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

(十四)未經批准擅自組織實施統計調查或未經批准擅自變更統計調查制度內容

(十五)偽造篡改統計資料

(十六)要求統計調查對象或者其他機構、人員提供不真實的統計資料

(十七)未按照統計調查制度的規定報送有關資料

(十八)違法公布統計資料

(十九)泄露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個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

(二十)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造成統計資料損毀、滅失

(二十一)泄露國家秘密

(二十二)違反重大國情國力普查法規

(二十三)違反《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二十四)違反《統計從業資格認定辦法》

(二十五)違反《統計執法檢查規定》

(二十六)違反《國家統計調查證管理辦法》

(二十七)違反《涉外調查管理辦法》

第二節統計法律責任

一、統計法律責任的概念及特徵

二、行政法律責任

(一)統計行政處罰

(二)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

(三)通報

(四)取消榮譽稱號、追繳獲得的物質利益和撤銷晉升的職務

(五)批評教育

三、刑事法律責任

1.廣義和狹義的違法概念 2.統計違法行為的概念 3.統計違法行為的特徵 4.統計違法行為的種類及各種類的表現特徵

第二節統計法律責任

1.統計法律責任的概念、特徵及分類 2. 行政法律責任的概念及分類 3.統計行政處罰的特徵、原則、種類及其適用的幾種情況 4.處分的概念及特徵 5.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的適用對象、決定機關及實施程式 6.關於通報,取消榮譽稱號、追繳獲得的物質利益和撤銷晉升的職務,批評教育的規定 7.刑事法律責任

學習並掌握統計監督檢查的概念、特徵、內容、方式和統計違法案件查處程式;統計行政複議和統計行政訴訟的概念、特徵、範圍及程式。

一、統計監督檢查的概念及特徵

二、統計監督檢查的內容

三、統計監督檢查的方式

第二節統計違法案件查處程式

一、立案

二、調查

三、處理

(一)告知

(二)聽證

(三)處理

四、結案

第三節統計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

一、統計行政複議

(一)統計行政複議的概念及特徵

(二)統計行政複議的範圍和管轄

(三)統計行政複議的程式

二、統計行政訴訟

(一)統計行政訴訟的概念及特徵

(二)統計行政訴訟的範圍

(三)統計行政訴訟的原則

(四)統計行政訴訟的管轄

(五)統計行政應訴

1.統計監督檢查的概念 2.統計監督檢查的特徵 3.統計監督檢查的內容 4.統計監督檢查的方式

第二節 統計違法案件查處程式

1.查處統計違法案件的程式 2.立案的基本條件 3.案件調查的主要內容 4.案件調查報告的內容 5.案件的告知義務 6.案件的聽證程式 7.案件的處理要求 8.案件的結案要求

第三節 統計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

1.統計行政複議的概念、特徵、範圍、管轄及程式

2.統計行政訴訟的概念、特徵、範圍、原則及管轄

3.統計行政應訴

學習並掌握統計報表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質、框架、內容;統計報表制定、管理與實施的過程。

一、國家統計報表制度

(一)周期性普查制度

(二)經常性調查制度

(三)非經常性調查制度

二、部門統計報表制度

三、地方統計報表制度

第二節統計報表制度的管理

一、統計報表制度管理的相關法規依據

二、管理機構與職責許可權

三、管理原則與事後監督

第三節統計報表制度的貫徹與實施

一、普查制度的貫徹與實施

二、經常性和非經常性調查制度的貫徹與實施

1.國家統計報表制度 2.部門統計報表制度 3.地方統計報表制度 4.普查制度 5.經常性調查制度 6.非經常性調查制度

第二節統計報表制度的管理

1.統計報表制度管理原則 2.統計報表制度管理的法規依據 3.統計報表制度管理機構及其職責許可權 4.統計報表的法定標識

第三節 統計報表制度的貫徹與實施

普查制度、經常性、非經常性調查制度的貫徹與實施

學習並掌握統計分類、統計分類標準和統計分類標準化的基本概念;統計分類標準化的作用和特點;常用統計分類標準的主要內容。

一、統計分類、統計分類標準、統計分類標準化的概念

二、統計分類標準化的作用

三、統計分類標準化的特點

第二節 常用統計標準分類介紹

一、《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制規則》

二、統計用區劃代碼

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四、《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五、《關於劃分企業登記註冊類型的規定》

六、《關於統計上對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經濟的分類辦法》

七、《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

八、《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

1.統計分類 2.統計分類標準 3.統計分類標準化 4.統計分類標準化的作用 5.統計分類標準化的特點

第二節 常用統計標準分類介紹

常用統計標準的類別及其主要內容、適用範圍

學習並掌握基本單位的概念;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的條件;法人單位與產業活動單位的關係;基本單位統計的主要內容。

一、基本單位的概念

二、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的條件

三、法人單位與產業活動單位的關係

第二節基本單位統計的主要內容

各類單位的基本標識、主要屬性、基本狀況和其他主要數據等

第三節基本單位統計調查方法

一、經濟普查年份的基本單位統計

二、非經濟普查年份的基本單位統計

1.基本單位 2.法人單位 3.產業活動單位 4.法人單位與產業活動單位的關係

第二節 基本單位統計的主要內容

1.基本單位統計的範圍 2.基本單位統計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基本單位統計調查方法

經濟普查年份和非經濟普查年份的基本單位統計調查方法

學習並掌握生產活動統計的基本概念;生產活動價值量統計和實物量統計的主要內容;生產活動主要統計指標、效益指標的計算方法。

一、生產活動統計概念

二、生產活動統計範圍

三、生產活動統計單位和對象

第二節生產活動價值量統計

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一)生產法增加值

(二)收入法增加值

二、國民經濟各行業總產出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三、生產、銷售與庫存價值量統計

第三節生產活動成果的實物量統計

一、農業產品產量

二、工業產品產量、銷售量、庫存量

三、運輸業運輸量、周轉量

第四節生產活動成果統計分析指標

一、增加值率

二、工業產品銷售率

1.生產活動統計的概念及範圍 2.各門類生產活動統計的單位和對象

第二節 生產活動價值量統計

1.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營業盈餘及各行業總產出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 2.工業生產、銷售、庫存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 3.批發零售貿易業的購進、銷售、庫存額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 4.生產法增加值與收入法增加值計算方法的區別

第三節生產活動成果的實物量統計

1.生產活動實物量統計的基本概念 2.農業產品產量指標統計的範圍 3.工業產品產量、銷售量、庫存量指標統計的範圍 4.運輸業運輸量、周轉量指標統計的範圍

第四節 生產活動成果統計分析指標

增加值率、工業產品銷售率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學習並掌握能源統計的概念、統計範圍、主要統計內容、統計指標、統計原則及方法。

一、能源統計的概念

二、能源統計的研究對象

三、能源統計的任務

第二節能源統計的主要內容

一、能源購進統計

二、能源消費統計

三、能源庫存統計

能源統計的概念、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二節能源統計的主要內容

1.能源購進量、消費量、庫存量的概念 2.能源購進量、消費量、庫存量的統計範圍、核算原則及計算方法 3.能源加工轉換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轉換產出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等的計算方法

學習並掌握財務統計的基本概念、目的及作用;財務統計的主要分類;企業財務統計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統計的主要內容;財務主要統計指標的概念及其資料來源。

一、財務統計的基本概念

二、我國財務統計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企業財務統計的主要內容

一、企業資產負債財務統計

二、企業損益財務統計

三、企業工資、福利、增值稅財務統計

第三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統計的主要內容

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統計的主要指標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統計主要指標的內容

1.財務統計的概念 2.我國財務統計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 企業財務統計的主要內容

1.企業財務統計指標的分類及其作用 2.企業資產負債財務統計、企業損益財務統計和工資、福利、增值稅財務統計的主要指標的概念 3.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統計的內容 4.收入、成本及費用、利潤及分配統計的內容 5.工資、福利、增值稅統計的內容

第三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統計的主要內容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統計的主要指標及其內容

學習並掌握勞動統計的主要內容;主要指標的概念、定義、範圍和計算方法。

一、勞動統計研究對象

二、勞動統計主要內容

第二節從業人員統計

一、從業人員的概念和範圍

二、在崗職工的概念和範圍

三、從業人員統計的原則和方法

四、從業人員的構成統計

五、從業人員的變動統計

第三節城鎮勞動力就業與失業統計

一、就業人員的概念和範圍

二、失業人員的概念和範圍

三、城鎮失業率

第四節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統計

一、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的概念和範圍

二、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統計

三、平均工資的計算方法

勞動統計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第二節從業人員統計

從業人員、單位從業人員、在崗職工、期末人數、平均人數、長期職工、臨時職工等統計指標的概念、統計原則、統計範圍及計算方法

第三節城鎮勞動力就業與失業統計

1.就業人員、失業人員的概念 2.城鎮失業率的計算方法

第四節 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統計

1.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的概念 2.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的概念及構成 3.工資總額包括的各項指標的概念及內容 4.工資總額不包括的範圍 5.平均工資、平均實際工資、平均實際工資指數的計算方法

學習並掌握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基本概念、工作任務及主要內容。

一、固定資產及固定資產投資的概念

二、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作用

第二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主要內容

一、建設項目統計

二、投資完成額統計

三、資金來源統計

四、新增固定資產統計

五、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統計

六、房屋建築面積統計

七、投資經濟效益統計

八、房地產開發投資統計

1.固定資產的概念 2.固定資產投資的概念

第二節 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主要內容

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概念及構成 2.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概念及構成 3.新增固定資產的概念及條件 4.新增生產能力統計的主要指標 5.房屋建築面積統計的主要指標 6.投資經濟效益統計的主要指標 7.房地產開發投資統計的分類 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計算方法和計算價格 9.新增固定資產的計算條件和計算方法 10.固定資產投資經濟效益主要指標的計算方法

學習並掌握統計的涵義、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統計的任務與過程。

一、什麼是統計

二、統計工作、統計資料、統計學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

一、總體與總體單位

(一)總體

(二)總體單位

(三)總體與總體單位的關係

二、指標與標誌

(一)指標

(二)標誌

(三)指標與標誌的區別

(四)指標與標誌的聯繫

三、變異與變數

(一)變異

(二)變數

第三節統計的任務與過程

一、統計的任務

二、統計的過程

(一)統計的工作過程

(二)統計的認識過程

1.什麼是統計 2.統計工作、統計資料和統計學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

1.總體 2.總體單位 3.指標 4.標誌 5.變異 6.變數 7.總體與總體單位的關係 8.指標與標誌的區別與聯繫

第三節 統計的任務與過程

1.統計的任務 2.統計的工作過程 3.統計的認識過程

學習並掌握統計調查的概念、作用和種類;統計調查方案的設計;統計調查的方式;統計調查中數據蒐集的方法;統計調查誤差的種類及控制途徑。

一、統計調查的概念與作用

二、統計調查的要求

三、統計調查的種類

(一)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

(二)連續調查和不連續調查

(三)統計報表和專門調查

第二節統計調查方案

一、調查目的

二、調查對象、調查單位和報告單位

三、調查項目和調查表

四、調查時間和調查期限

五、調查的組織計畫

第三節統計調查的方式

一、定期統計報表

二、普查

三、重點調查

四、抽樣調查

五、典型調查

六、各種統計調查方式的結合運用

第四節統計資料蒐集的方法

一、初級資料蒐集的方法

(一)直接觀察法

(二)報告法

(三)面談訪問法

(四)郵寄訪問法

(五)電話訪問法

(六)網際網路訪問法

二、次級資料的蒐集方法

三、企業事業單位統計資料的蒐集

(一)原始記錄

(二)統計台賬

(三)企業內部報表

四、統計資料報送的形式

第五節統計調查資料的質量控制

一、統計調查誤差的種類

二、控制統計調查誤差的途徑

(一)控制登記誤差的方法

(二)控制代表性誤差的方法

1.統計調查 2.統計調查的要求 3.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 4.連續調查和不連續調查 5.統計報表和專門調查

第二節 統計調查方案

1.調查對象 2.調查單位 3.報告單位 4. 調查項目 5. 調查表 6. 調查時間 7. 調查期限 8.調查的組織計畫

第三節 統計調查的方式

1.定期統計報表 2.普查 3. 重點調查 4.抽樣調查 5.典型調查 6.各種統計調查方式結合運用的意義

第四節 統計資料蒐集的方法

1.直接觀察法 2.報告法 3.面談訪問法 4.郵寄訪問法 5.電話訪問法 6.網際網路訪問法 7.企業事業單位原始記錄 8.統計台賬 9.企業內部報表 10.次級資料的蒐集方法 11.統計資料報送的形式

第五節 統計調查資料的質量控制

1.統計調查誤差 2.登記誤差 3.代表性誤差 4.登記誤差的控制 5.代表性誤差的控制

了解並掌握統計整理的意義和步驟;統計分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數分布的概念;分布數列的種類、變數分布數列的編制;次數分布的表示方法;常態分配的概念;數據的計算機錄入匯總與質量控制;統計表的概念、構成、內容、分類及其基本編制規則。

一、統計整理的概念和任務

二、統計整理的內容

三、統計整理的方法

第二節統計分組

一、統計分組的概念

二、統計分組的作用

三、統計分組方法

(一)選擇分組標誌的原則

(二)統計分組方法

四、統計分組體系

(一)簡單分組與平行分組體系

(二)複合分組與複合分組體系

五、統計工作中常用的統計分組

第三節次數分布

一、次數分布的概念

二、分配數列的種類

三、變數數列的編制

(一)單項式變數數列的編制方法

(二)組距式變數數列的編制方法

四、次數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二)圖示法

五、常態分配

第四節數據的計算機錄入匯總與質量控制

一、計算機匯總的步驟

二、數據錄入的質量控制

第五節統計表

一、統計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統計表的構成和內容

三、統計表的分類

四、統計表的編制規則

1.統計整理的概念 2.統計整理的意義 3.統計整理的內容 4.統計整理的方法

第二節 統計分組

1.統計分組 2.統計分組的作用 3.統計分組的方法 4.統計分組體系 5.簡單分組 6.平行分組體系 7.複合分組 8.複合分組體系 9.選擇分組標誌的原則 10.統計工作中常用的統計分組

第三節 次數分布

1.次數分布 2.分配數列 3.品質數列 4.變數數列 5.組距 6.組限 7.等距數列 8.異距數列 9.組中值 10.頻數 11.頻率 12.常態分配 13.編制單項式變數數列 14.編制組距式變數數列 15.計算組限與組中值 16.計算頻數與頻率 17.用列表法和圖示法表示次數分布 18.常態分配

第四節數據的計算機錄入匯總與質量控制

1.計算機匯總的步驟 2.數據錄入的質量控制 3.計算機數據審查方法

第五節 統計表

1.統計表 2.統計表的作用 3.統計表的構成 4.統計表的內容 5.統計表的分類 6.統計表的編制

學習並掌握統計指標的涵義、特點、作用和種類;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和標誌變異指標的概念、作用及計算方法。

一、統計指標的涵義

二、統計指標的特點和作用

三、統計指標的種類

四、統計指標體系

第二節 總量指標

一、總量指標的概念和作用

二、總量指標的種類

(一)總體單位總量指標和總體標誌總量指標

(二)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

三、總量指標的計量單位

(一)實物單位

(二)價值單位

(三)勞動時間單位

四、總量指標的計算原則

第三節 相對指標

一、相對指標的概念

二、相對指標的作用

三、相對指標的種類和計算原則

(一)同一總體內部之比的相對指標

(二)兩個總體之間對比的相對指標

(三)計算相對指標的原則

第四節平均指標

一、平均指標的概念、作用及分類

(一)平均指標的概念

(二)平均指標的作用

(三)平均指標的分類

二、算術平均數

(一)簡單算術平均數

(二)加權算術平均數

三、調和平均數

(一)簡單調和平均數

(二)加權調和平均數

四、幾何平均數

第五節標誌變異指標

一、標誌變異指標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標誌變異指標的計算

1.統計指標 2.數量指標 3.質量指標 4.總量指標 5.相對指標 6.平均指標 7.標誌變異指標 8.統計指標的構成要素 9.統計指標的特點 10.統計指標的作用

第二節 總量指標

1.總量指標 2.總體單位總量指標 3.總體標誌總量指標 4.時期指標 5.時點指標6.實物單位 7.價值單位 8.勞動時間單位 9.總量指標的分類標準 10.單位總量和標誌總量的關係 11.時期指標與時點指標的區別 12.總量指標的作用 13.總量指標計量單位的種類 14.總量指標的計算原則 15.總量指標的計算

第三節 相對指標

1.相對指標 2.係數、成數、百分數、千分數 3.計畫完成程度相對指標 4.結構相對指標 5.比例相對指標 6.動態相對指標 7.比較相對指標 8.強度相對指標 9.相對指標的作用 10.相對指標的計算原則 11.各種相對指標的計算

第四節 平均指標

1.平均指標 2.簡單算術平均數 3.加權算術平均數 4.簡單調和平均數 5.加權調和平均數 6.平均指標的作用 7.算術平均數與調和平均數的計算 8.幾何平均數

第五節 標誌變異指標

1.標準差及其計算 2.標準差係數及其計算

學習並掌握時間數列的概念、作用、種類、特徵和編制原則;計算平均發展水平(序時平均數)、增長量、平均增長量、發展速度和增長速度、平均發展速度和平均增長速度。

一、時間數列的概念

二、時間數列的作用

三、時間數列的種類

(一)總量指標時間數列

(二)相對指標時間數列

(三)平均指標時間數列

四、時間數列的特徵

五、時間數列的編制原則

第二節時間數列的水平指標

一、發展水平

二、平均發展水平

(一)平均發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二)序時平均數的計算

三、增長量

(一)逐期增長量

(二)累計增長量

(三)逐期增長量與累計增長量之間的關係

四、平均增長量

第三節時間數列的速度指標

一、發展速度

(一)定基發展速度

(二)環比發展速度

(三)定基發展速度與環比發展速度之間的關係

二、增長速度

三、平均發展速度和平均增長速度

(一)水平法

(二)累計法

1.時間數列 2.時間數列的作用 3.時間數列的種類 4.時間數列的特徵 5.時間數列的編制原則

第二節 時間數列的水平指標

1.發展水平 2.平均發展水平(序時平均數) 3.增長量 4.平均增長量 5.平均發展水平與一般平均數的關係 6.平均發展水平的作用 7.序時平均數的計算 8.增長量的計算 9.平均增長量的計算

第三節 時間數列的速度指標

1.發展速度 2.增長速度 3.年距發展速度 4.年距增長速度 5.發展速度的計算 6.增長速度的計算 7.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 8.平均增長速度的計算

學習並掌握指數的概念、分類、作用及指數體系的套用;計算綜合指數,能夠利用綜合指數體系進行因素分析。

一、統計指數的概念

二、統計指數的分類

(一)個體指數和總指數

(二)數量指標指數和質量指標指數

(三)動態指數和靜態指數

三、統計指數的作用

第二節總指數及其編制方法

一、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法

(一)綜合指數的概念

(二)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法

(三)數量指標指數和質量指標指數的編制方法

二、平均指數及其編制方法

(一)平均指數的概念

(二)平均指數的編制方法

(三)平均指數與綜合指數的區別和聯繫

第三節指數體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數體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數因素分析法的步驟

三、綜合指數體系因素分析

第四節幾種常用的統計指數

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二、國房景氣指數

三、消費者信心指數

四、企業家信心指數(巨觀經濟景氣指數)

五、股價指數

1.狹義的指數 2.廣義的指數 3.個體指數 4.總指數 5.動態指數 6.靜態指數 7.統計指數的分類 8.統計指數的作用

第二節 總指數及其編制方法

1.平均指數 2.綜合指數 3.平均指數的編制方法 4.平均指數和綜合指數的區別與聯繫 5.編制數量指標綜合指數 6.編制質量指標綜合指數

第三節 指數體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數體系 2.綜合指數體系因素分析

第四節 幾種常用的統計指數

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2.國房景氣指數 3.消費者信心指數 4.企業家信心指數(巨觀經濟景氣指數) 5.股價指數

學習並掌握抽樣調查的基本概念和有關知識。

一、抽樣調查的概念與特點

(一)抽樣調查的概念

(二)抽樣調查的特點

二、抽樣調查的種類

(一)非機率抽樣

(二)機率抽樣

第二節抽樣推斷的幾個基本概念

一、總體和樣本

二、總體指標和樣本指標

第三節抽樣誤差

一、抽樣誤差的概念

(一)代表性誤差

(二)抽樣平均誤差

(三)影響抽樣誤差的因素

二、抽樣平均誤差的計算

(一)樣本平均數的抽樣平均誤差的計算

(二)樣本成數的抽樣平均誤差的計算

(三)總體方差未知時的解決辦法

三、抽樣誤差的允許範圍

(一)抽樣極限誤差

(二)抽樣誤差範圍估計的可靠程度

(三)極限誤差的計算

第四節參數估計

一、點估計

二、區間估計

第五節樣本單位數的確定

一、影響樣本單位數的幾個主要因素

二、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計算

(一)推斷總體平均數時,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計算

(二)推斷總體成數時,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計算

1.抽樣調查 2.隨機原則 3.抽樣調查的特點 4.抽樣調查的種類 5.非機率抽樣 6.機率抽樣7.重複抽樣 8.不重複抽樣 9.簡單隨機抽樣 10.系統隨機抽樣 11.分層隨機抽樣 12.整群抽樣

第二節 抽樣推斷的幾個基本概念

1.總體 2.樣本 3.總體指標 4.樣本指標

第三節 抽樣誤差

1.系統誤差 2.隨機誤差 3.抽樣平均誤差 4.抽樣極限誤差 5.影響抽樣誤差的因素

第四節 參數估計

1.點估計 2.區間估計

第五節 樣本單位數的確定

影響樣本單位數的幾個主要因素

學習並掌握統計分析與統計分析報告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

一、統計分析的概念

二、統計分析的特點

三、企業統計分析的作用

四、統計分析的程式

第二節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

一、對比分析法

二、比例分析法

三、速度分析法

四、動態分析法

五、彈性分析法

六、因素分析法

七、相關分析法

八、模型分析法

九、綜合評價分析法

第三節統計分析報告寫作的特點與原則

一、統計分析報告寫作的特點

二、統計分析報告寫作的原則

統計分析的概念、特點、作用、程式

第二節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

常用統計分析方法的種類

第三節統計分析報告寫作的特點與原則

統計分析報告寫作的特點、原則

職業方向

考生取得證書後可向如下方向選擇就業。

統計從業統計從業

就業方向:主要在統計局做政府統計、金融機構從事金融工作、企業里做

市場調查及統計分析等相關事務。

職業前景:統計師掌握的一項數據處理技能,能夠對生活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經濟越發展,越需要理性地分析,進行理性分析,離不開統計,未來經濟發展期內,需要很多能整理分析數據,給企業提供決策的依據。

畢業生能在任何企事業單位和經濟、金融或管理部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市場研究、質量控制以及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研究、套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有著不錯的發展空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