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姓

廩君的族屬,在《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注引《世本》中記載:“廩君之先,故出巫誕也。 索綽絡氏,本系地名,因以為氏。 Hala,漢義為“名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絡姓絡[絡,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古濮族,出自上古時期巴人居地武絡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廣韻》記載:“絡,姓。屬巴郡族。”在史籍《千家姓》中也記載:“絡,巴郡族。”
巴郡族,即古代史籍文獻中索提及的巴國地境,其王族源出廩君。
廩君,史跡最早見於史籍《世本》中的記載,此書早已亡佚,南朝劉宋學者范曄在《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中引有一段文字,李賢注謂“並見在《世本》”,可視為原文。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也記載有其事,也是本於《世本》之說。
在史籍《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中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絡鍾離山(亦稱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皆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則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君乎夷城。”
《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中所說的“夷水”,即清江,古又稱鹽水。清江是今湖北省境內最大的一條長江支流,發源於湖北省利川市齊岳山,流經利川、鹹豐、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鶴峰、五峰、長陽、宜都等十個縣市,幹流全長四百二十三公里,流域面積一萬七千餘平方公里。而其中所稱的“武絡鍾離山”,在史籍《水經·夷水注》中稱為佷山,又稱難留山,即今湖北省長陽縣西部的柳山。
廩君的族屬,在《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注引《世本》中記載:“廩君之先,故出巫誕也。”巫誕,巫為地名,誕為族名,即是巫地之誕。誕,別本或作蜒、蜑、蛋。蜒人在秦漢以後屢見於史冊,常與獽、夷、賨、蠻等族雜居,有自己的“邑侯君長”,屬於濮越民族系統。
廩君先世本為百濮之一,原在濮人聚居區之一的古夷水流域活動。清江本稱鹽水,由於廩君先世從夷水遷徙至此,將夷水之名帶至,故始稱其為夷水。原來的古夷水北面有丹水,廩君先世遷於清江後,亦將丹水名稱帶來,故清江北面也出現了丹水之名。這種南北二夷水、二丹水互相依託的現象絕非偶然,而且也是完全符合古代地名隨人遷徙之習的。這種情況,在《左傳》中稱為“名從主人”。在《世本》中說廩君“乘土船從夷水下至鹽陽”,可以說恰好是正確地反映了廩君先世從古夷水南下至於鹽水的情況。
廩君的年代,據史籍《太平寰宇記》引《世本》記載:“廩君種不知何代。”可見由於廩君史跡的渺茫難征,其年代在戰國秦漢間已經失考了。但從上文所論廩君先世從古夷水南下以及廩君一系的史跡等情況來看,其年代是十分古遠的,應在青銅時代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之末。這表明,廩君早在史前時期已南遷清江流域,而且在史籍《華陽國志·巴志》中對廩君隻字未提,說明廩君並非巴國王族。
廩君的族屬,即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源出武絡氏,而武絡氏則以武絡鍾離山之地名為氏,為巴人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在秦朝滅巴、蜀二國建巴郡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絡氏者,今在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區仍延續有絡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遼東海西女真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
①滿族索綽絡氏,亦稱索綽羅氏,滿語為Socolo Hala。索綽絡氏,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於輝發及各地方。遼東地區索氏的先人是松果托(松吾突),清朝初期的史料中多有記載:“松果托,滿洲鑲紅旗人,世居輝發地方,國初來歸。以閒散白身身份隨軍入關。至山東,梯攻臨清城,率先登城,授騎都尉。定鼎燕京時,從征山海關,擊敗大順軍馬步兵二十萬眾,敘功加一雲騎尉,三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此後,其子孫相繼承襲數世。”根據史料所記載,遼東索綽羅氏的先世原為海西女真人,他們隨海西女真人的數次遷徙,由松花江流域來到輝發河流域。“國初來歸”併入建州女真的具體時間在公元1607年,即佟·努爾哈赤統一扈倫四部,收復輝發部時歸於後金政權的。索綽羅氏族在遷徙前的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地區,即明朝時期嘔罕河衛、肥河衛、兀者衛等地,即在明朝中期定居在輝發河流域(今吉林輝南),並在該時期以地為氏,冠稱索綽羅氏。索綽羅氏在清朝中期後,有漢化省文為漢姓索氏、絡氏、羅氏者。
②滿族赫爾諾絡雅蘇氏,滿語為Hernoloyasu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所冠漢姓為赫氏、諾氏、絡氏、蘇氏。
③滿族舍爾諾羅雅蘇氏,滿語為Sernoloyasu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所冠漢姓為赫氏、諾氏、絡氏、蘇氏。
本書按:第②、③疑為同一姓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綽絡氏,亦作綽羅氏,源於金過時期女真族卓魯氏,滿語為Colo Hala,漢義為“名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綽絡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后冠漢姓有絡氏、羅氏、陶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時期蒙古族宏豁惕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鴻果絡氏,源於元朝時期蒙古族宏豁惕氏族,世居蒙古科爾沁草原。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Honggolo Hala。所冠漢姓為宏氏、絡氏、洪氏、羅氏等。
二.郡望:
巴 郡: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人就在該地繁衍生息,並立國建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後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1995年乙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成為重慶市巴南區。歷史上,巴縣先後湧現了“寧拋頭顱不丟寸土”的英雄將軍巴蔓子、“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辛亥革命志士楊滄白、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優秀兒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