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期抑鬱症

絕經期抑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不少婦女在絕經前數年就已經出現輕微的情緒障礙。 女性在絕經過渡期,面臨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的巨大變化。 絕經過渡期巨大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變化帶來的情緒問題,反過來又可能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

概述

絕經期抑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不少婦女在絕經前數年就已經出現輕微的情緒障礙。多半周期性地出現在月經來潮前數天,而在月經來潮後自然緩解,即“經前綜合徵”。這些患者圍絕經期抑鬱症的發病危險可能增加。
潮熱和夜汗所導致的睡眠中斷可明顯影響次日的情緒,導致煩躁、抑鬱、注意力不集中等。女性在絕經過渡期,面臨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的巨大變化。生理上從育齡期向老年期過渡,卵巢功能由旺盛走向衰退,性激素逐漸缺乏,可能出現絕經症狀以及骨質疏鬆、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心理上面臨子女成家,家庭結構變化,或由於生育能力喪失、體形改變而失去自信;在工作崗位上,由於接近退休年齡,將由幾十年來熟悉和繁忙的崗位回到賦閒的家庭生活,社會角色發生改變,若缺乏適應新情況、開拓新環境的勇氣,可能出現明顯的焦慮、抑鬱情緒;
隨著年齡增長,上述老年疾病也日益增多,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不容忽視。絕經過渡期巨大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變化帶來的情緒問題,反過來又可能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絕經引起的情緒問題已日益受到婦產科、精神科等領域的重視。

病因

據科學研究指出,在對581名45~54歲的婦女進行了調查,28.9%的婦女有抑鬱症狀,該症狀與缺乏運動、收入低、服用口服避孕藥、絕經症狀(睡眠障礙、情緒波動、記憶力下降等)有關,與月經狀況無關。Fry(1999)對29名絕經前行預防性卵巢切除的婦女進行調查,結果提示與正常婦女相比,其軀體症狀和情緒問題明顯突出,對癌症的憂慮並未減少。

1.生物學原因 已證實

抑鬱症有一定的神經生物學變化基礎。主要是大腦神經突觸間隙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等神經遞質含量減少;同時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甲狀腺軸內分泌調節功能的失調有關。

2.社會心理學假設

臨床研究證實不良生活事件,如離婚、喪偶、下崗、患病均可導致抑鬱症的發生,病情加重並促進復發。長期的生活逆境,如慢性疾病、家庭不和、生活拮据、個性消極被動和缺乏社會支持也可誘發抑鬱症。

症狀

根據廣州海軍醫院王文亮教授指出,抑鬱是一種心境狀態。抑鬱心境常持續2周存在,並以早上最重為特徵,白天逐漸減輕,到晚上最輕。抑鬱症是以持續、顯著的心境低落。缺乏愉快感和動力為主要特徵的疾病。

1.典型表現

抑鬱表現在情緒、行為和軀體三個方面。情緒症狀為顯著的抑鬱心境;喪失興趣和愉快感;自信心下降或自卑;無價值感或內疚感;感到前途暗淡;出現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為。行為症狀為進食障礙、注意力難以集中。軀體症狀為睡眠障礙;疲乏;精力下降;性慾減退等。

2.軀體症狀

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較多地表現出軀體症狀(表1),可涉及全身各系統,如胃腸道症狀(上腹脹滿、噁心、便秘)、心血管症狀(心慌、胸悶、早搏、心動過緩、心前區不適)、皮膚症狀(脫髮、皮膚瘙癢)以及運動遲緩等。症狀多變,嚴重程度不一,常導致病人反覆就診,接受多項檢查,而陰性的結果又驅使病人再次就診和進一步檢查。如此反覆,極大地增加了家庭、社會和醫療負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