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的一躍

絕望的一躍

《絕望的一躍》是當代著名學者、教授林和生的一部圖書,講述了大師索倫·克爾愷郭爾的故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單是他的名字就夠暖昧、夠陰森了:Klerkegaard——克爾愷郭爾!在丹麥語中,這個名字既有教堂的意思,又有墓地的意思。事實上,從他呱呱墜地那一天起,他就飽受焦慮、敵意、孤獨、憂鬱、不安、畏懼、絕望的折磨,比常人格外感受到生之煩惱和死之恐懼的分量,最後在畏懼之畏懼和絕望之絕望中走向信仰,滿懷絕望的激情與人群和教會作不妥協的鬥爭。

他,就是當代公認的存在主義或存在哲學之父、基督教新正統主義之父、後精神分析大師索倫·克爾愷郭爾:由於他的開創性貢獻不僅局限於這三大領域內部,而且延伸到它們的交匯處,因而,他又往往被看做三位一體的大師。

圖書目錄

“大師精神影像”叢書總序:世界的守夜人

新版導言:他孤獨的身影是自由之路的里程碑

序:再現“那個個人”

引子

第一章 家與國

第二章 童年的陰影

第三章 大學年華

第四章 靈與肉的畏懼與絕望

第五章 心靈的震撼

第六章 別了,蕾琪娜

第七章 信仰騎士

第八章 孤獨天才

第九章 三位一體的大師

第十章 天才之死

第十一章 不朽的人道主義

新版後記

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序言

世界的守夜人

文/林和生

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他就出去痛哭。(路22,60一62)

生與死的難度

1925年12月28日,聖誕節期間的列寧格勒(即彼得堡),時年30歲的謝爾蓋·葉賽寧自殺身亡,留下悲劇的“文化英雄詩”(culturalheroics):

在我們的生活中,死,並不新鮮。

可是活著,當然更不稀罕。①

詩人掂量了生與死,兩者他都不甚看好,但最終站到了死的一邊;他的反省用了複數,否定了“我們的生活”。訊息傳到500公里外的莫斯科,時年32歲的馬雅可夫斯基不以為然地寫下同樣嚴肅的詩句: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死並不是難事;

更難的是,怎樣把生活繼續下去。

後記

十多年前,我寫了“自己的克爾愷郭爾”,一如寫了“自己的卡夫卡”、“自己的梵谷”。三個人都於不惑之年前後死於非命(42歲、41歲、37歲),三個人都不同程度地不為世人所容,然而三個人都散發“骨子裡的溫柔”,直到今天都讓我落淚,他們是我眼中的“苦難天使”。“苦難天使”讓人絕望,讓人走到盡頭。惟有走到盡頭,才有可能領略新生的激情。人的盡頭是信仰的開端。惟有信仰意味著真實的生命,意味著新生。“苦難天使”是信仰的天使。什麼是信仰?梵谷的表述充滿純樸感人的激情:“理解上帝的最好方式,是愛許多許多事物……愛你所愛,這樣你就會更了解上帝——我就這樣對自己說。然而,一個人必須帶著高尚、嚴肅和親切的同情心去愛,帶著力量去愛,帶著理智去愛;而且,一個人必須永遠努力讓自己了解得更深、更好、更多。這是通向上帝之路,這是通向堅定不移的信仰之路。”他顯然滿懷激情地面對著他自己的上帝、自己的耶穌。他令人悲哀的一生,他與教會的衝突,他所受的傷,印證了卡夫卡的見解:“一種信仰就像一把砍頭斧,這么重,這么輕。”克爾愷郭爾也面對著自己的上帝、自己的耶穌:“信仰的本質是成為秘密,成為個人的秘密。信仰需要被個人保守為秘密,甚至在訴告的同時,也必須保守為秘密,否則就不叫信仰。”基督不是什麼,他只是絕對的真理,而真理,和生活一樣,是荒謬、是悖論、是主觀性和內在性、是精神和激情、是神秘……

作者簡介

林和生,當代著名學者、教授、詩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家、美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祖籍山東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於樂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科技哲學”碩士學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精神分析、藝術創造心理學、科學哲學、美學、詩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思想史等領域。出版專著、譯著等多部,在報刊發表大量文章,主持多個專欄。其中包括專著:《猶太人卡夫卡》、《孤獨人格:克爾愷郭爾》、《梵谷傳》、《林和生詩集》、 《悲壯的還鄉》、《文翁石室》、《夢境與魔鏡》、《喪鐘為誰而鳴》等;譯著:《愛的藝術》、《論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其著作曾多次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書屋》讀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