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經濟分配

組織經濟分配,是指反映人、職位、任務以及它們之間的特定關係的網路。通過組織機構的建立與變革,將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從時間上、空間上科學地組織起來,使每個成員都能接受領導、協調行動,從而產生新的、大於個人和小集體功能簡單加總的整體職能。

介紹幾個名詞概念組織

在管理學中,組織的涵義可以從靜態與動態兩個方面來理解。
從靜態方面看,指組織結構。
即:反映人、職位、任務以及它們之間的特定關係的網路。這一網路可以把分工的範圍、程度、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關係、各自的任務和職責等用部門和層次的方式確定下來,成為組織的框架體系。
從動態方面看,指維持與變革組織結構以完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通過組織機構的建立與變革,將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從時間上、空間上科學地組織起來,使每個成員都能接受領導、協調行動,從而產生新的、大於個人和小集體功能簡單加總的整體職能。
組織存在的理由:個人能力的有限與個人需要的無限之間的矛盾,以及目標或使命的驅使。

經濟

經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思是經世濟民、經國濟物,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之意。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
國外理解的經濟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
西方經濟學19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被直接譯為富國策、生計、理財學等詞。首先用漢字“經濟”翻譯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後來中國人把這個西文日譯的詞“譯”回了中國,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一詞的另一來源。
廣義經濟學者提出的概念,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

分配

分配的含義:
1. 從整體中取部分,使整體變成幾部分,或使相聯繫的事物離開或區別開。
2. 安排、分派,按一定的標準或規定,有計畫地散發或派給。
3. 經濟學上指把生產資料分給生產單位或把消費資料分給消費者。

理解組織經濟分配

組織經濟分配重點在組織經濟,因為經濟就是財富,沒有財富分配等於空談。人們常說的生產、流通、消費三大領域,生產是創造財富,消費是享受成果,但是,沒有流通,財富的價值就不能體現,也無法分配,不能享受。農民自給自足不能稱為分配,自己的東西叫做使用,
生產企業生產汽車不是為了在廠區開著轉圈兜風,轉圈也變不成財富。分配是各自的資源互相交換,分配的過程實質是交換的過程,是流通的結果。只有通過流通領域,通過交換,才能獲得財富的分配,才能享受成果。不流通,勞動價值和成果是債務,不但不能帶來享受,反倒成為負擔。
資本如此,知本也如此。大學生、研究生不能在市場上得到承認,所學無所用,照樣失業為吃飯發愁。所以,分配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工作和環節。
分配的方式很多,但首先要有組織經濟,沒有組織經濟,就沒有可分的東西。組織經濟的手段也很多,不同的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方法和結果。

幾種組織經濟分配模式

保險是組織經濟補償分配,彩票是組織經濟幸運分配,募捐是組織經濟慈善分配,銀行是組織經濟增值分配,股票是組織經濟無序分配,基金是組織經濟運作分配。
所有的組織經濟活動,都是利用人有需求的前提,從而認同參與活動。
保險是利用人對未來風險的擔憂,在安全時節,用不影響生活的余錢,安排可能不安全變故風險到來時的準備工作,未雨綢繆,完全是心理認識。
彩票是利用人以小搏大,換取巨大財富的投機心理,買一注彩票,就是買一份企盼,把它展現開來,可以用夢想的形式預演一番任何人間喜劇。儘管只是千萬分之一的機率,但是如果不買,機率就是零!千萬分之一比零,也是無窮大。沒有中彩?有什麼關係!再花一點錢,續上夢想,這樣就可能構成充滿希望的一生!
募捐是利用人的愛心和名譽的滿足,有舍才有得,布施金錢,就會獲得金錢,這是很多人的想法。
銀行、股票、基金是利用人對資本增值的需要,提供資金存放的場所,從而吸納資金。
所有的分配都要遵照人對活動規則的認同,願賭服輸話俗理不俗,沒有這兩方面認同,組織經濟分配活動就會出問題。
值得指出的是,人都是自私和貪婪的,正是因為人的本性的弱點,才有人加以利用,製造各種騙局為己謀私斂財。典型的滾動集資、金字塔計畫、甚至現代老鼠會,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前主席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L.Madoff),利用龐氏騙局手法詐欺公眾資金500億美元,就是明證。組織者就是利用了人的自私和貪婪,只想自己發財,不管別人如何。結果,少數人確實分配到了巨額財富,但絕大多數人卻成為墊底者,拿出了自己原有的財富被別人分配。殘酷的是,即使事前說明,參與的結果有可能象買彩票一樣本錢無歸,但是,巨大的利益誘惑,仍然會讓少數人鋌而走險,大多數人趨之若鶩。認同規則自願參與活動,雖然可以堵住獻出財富的人嘴巴,願賭服輸不好張口,但分配不公平的感受會用另外的形式在其他途徑發泄,從而造成社會動盪和不穩定。理解組織經濟分配活動這是必須注意的問題。

消費投資,組織經濟有序分配

消費投資,組織經濟有序分配,是基於上述原理和原則設計的一種活動方案。
消費是建立在人有需求的前提上。有消費需求必定有購買,有購買就會有銷售利潤,有利潤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以往的利潤是被中間環節分配,是按照社會上已經存在的,大家認同的各種市場規則來分配。只要大家認同新的分配規則,這部分利潤就可以按照新的方案分配。
投資是組織經濟活動。消費投資就是建立在人需求產品必須消費基礎上的組織資金,從而進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消費是建立在有需求的前提上,投資是建立在對資本渴望增值的基礎上。
消費投資能否進行,取決於參與者對產品需求以及分配規則和結果的認同。消費取決於對產品的需求和認可,投資取決於對分配結果的認同和滿意度。
能否接受產品消費,產品性價比是核心。沒有理由拒絕物美價廉而且需要的產品。
願否參與投資活動,分配結果是關鍵。投資金額多的,關注回報率,投資金額少的,不僅關注回報率,還關心本金安全性,穩賺不賠的投資會被大多數人接受。
所有的人都為回報工作,都是在工作量大小,工作程度難易,投入回報率高低,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綜合平衡比對,做出適合自己的機會成本選擇。參與的人能否認同,關鍵是要公開透明,讓參與者真正了解結果,才能無怨無悔有怨怪己。參與的人能否共贏,重點是分配方案的設計,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公共財富,才是社會和諧穩定的保證。
如何做到這一點,要從分配方案的量化分析來比照評判。記住兩點原則,購買產品,性價比是試金石,參與活動,保證本錢回歸是分水嶺。這是最基本的底線,是道德底線的量化反應。
根據生產消費者理論和組織經濟有序分配的原則、原理,設計的新型消費、分配方案,通過推薦行銷模式,把好產品介紹給廣大消費者,讓消費者不僅能享用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瑰寶,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合理報酬,真正做到有獎享用。更能體會到,幫助朋友的幸福和賺錢成功的喜悅。既加深了與朋友的聯繫和友誼,也增強了自信心和增添了業餘生活的情趣。
什麼是高性價比?不僅免費使用產品,還要得獎!白使用產品還有獎,這樣的性價比是目前市場上沒有競爭的。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您可以不花錢,但總要做一些工作。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們需要的是讓大家告訴大家,無私口碑傳播雖然好,但合理的有償口碑傳播,對推廣好產品更快捷。

方案的特點

1. 每個投資者只允許投資相等金額,稱為均額經投。起點平等,過程公正,在適度競爭中實現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相對公平。目的是防止資本壟斷,避免弱小的投資者吃虧。
2. 均額經投是全體投資人集中閒散資金用於具體項目經營,投資者並非以委託理財孳息為目的。不涉及股票、債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行業,所以不存在擾亂金融秩序的問題,在現行的法律上不違法。
3. 投資對象是個人,個人的投資會得到很好回報,風險可以控制在承受能力範圍之內。生息資本的社會化,可以引導資金,從不能用於生產、流通等實際經濟活動人們的手中,轉移到能將其用於實際經濟活動的人們手中。並可以將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較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實質是資源公用,利益共享,風險分擔,信用合作,同舟共濟。
4. 閒散資金只有聚積起來才能成為資本;資本通過流動會產生增值創造價值;小本投資,自由創業,不用開店鋪,零售占市場,藉助公司力,代理好產品。誠信做根基,口碑傳影響。建立服務群,融入大系統。個人小網路,互聯增價值。培訓找幫手,團隊有分工。自立求生存,互助共發展。利用規則、有序對創造的財富再分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保證生產消費過程的通暢,增加流通速度、增值速度和規模;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富裕,改變社會經濟結構,藏富於民,流金生輝,扭轉國富民窮的經濟模式,讓民強國富,使國家穩定和諧健康發展。

方案的意義

1. 中國人為什麼不敢消費?通常認為,消費不振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消費意願不足,其二是消費能力不足。而消費意願往往又受限於消費能力。從常年居高不下的儲蓄率來看,中國人其實可以為消費做出更多的貢獻。中國人之所以要在負利率的當下堅持存錢,是由其他原因決定的。換句話說,他犧牲了眼前的享受,並不完全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出於無奈。由於大多數中國人被排除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外,或者社保水平很低。特別是農村居民和沒有退休金的城市居民,必須自己籌劃養老。為養老而儲蓄,是中國人繼“養兒防老”之後的第二個最深入人心的養老方案。除了“存錢防老”,中國人還必須“存錢防病”。昂貴的教育收費自然也是中國的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由於政府在公共事業上投入不足,一個理性的國民就必須克制眼前的消費,而把大部分收入存進銀行,以備未來生活所需。
2. 消費的走向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消費需要、二是消費能力、三是消費意識和習慣、四是消費環境。消費行為相對來講剛性是比較強的,人們總是要吃穿住用行,它相對於收入和價格的彈性都比較小。從收入角度講,中國的消費不僅和當期收入有關係,還和既往的存量收入或者儲蓄有關係。由於我們在醫療、養老、上學、就業等各方面的保障不健全,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儲蓄一部分錢來應對自身的收入波動。只要增加居民收入,引導消費意識,培養消費習慣,改善、拓寬消費領域,創造消費環境,打消老百姓不願意消費的顧慮,把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起來,消費就會增長。
3. 消費還取決於分配,如果通過組織經濟形式,形成巨大的團購優勢,獲得採購成本的價格優惠,讓每一個成員享受到消費的優惠,在消費時創造收入而不是支出,按勞取酬,按貢獻分配,多勞多貢獻多得,獎勤罰懶,有序分配。別人的消費積分,“我”也可以參與分配,通過有序分配,在不影響每個成員的利益前提下,拉動民間投資,帶動消費,從而集中資金,產生利潤,讓一部分人先享受到豐厚回報的利益分配,這種回報會有序地惠及每個成員。就可以通過方案的實施,搞活流通、擴大消費、拉動內需、活躍市場、貨幣回籠、盤活資金、解決就業、促進增長,度過金融海嘯帶來的暫時的經濟危機困境。
4. 居民消費風險包括三種:一是可及性風險。即有錢也買不到的風險,如潔淨的水和空氣、治安等。二是可獲得性風險。即買不起的風險,如保健品、奢侈品、教育、醫療、養老等,如果沒錢就不能消費。三是信息不對稱風險。各種產品的質量如食品、藥品以及醫療、教育等,由於受知識分工的限制,人們對各種產品消費的質量和安全性是不清楚的,往往是被動接受,等到出現了嚴重後果才知曉。上述三種風險直接影響到公眾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從社會層面來看,往往導致消費的嚴重不平等,因此需要對居民的消費風險提供保障。但是,誰來提供保障?怎么提供保障?怎么才能具備提供保障的能力?通過消費組織規模化的形成,強化了消費群體話語權的力量,自己保障自己解決上述問題。
5. 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消費。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最本質最實用的分配方式,就是就業,這也是國民經濟初次分配最基本的市場經濟之分配方式。就業的廣義定義可以理解為:凡是在市場經濟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中,人們可以從中獲得收入的崗位或是職業。這個就業概念不僅包括國民經濟初次分配的就業範疇,而且還包括國民經濟二次分配的就業範疇;不僅包括實體經濟領域的就業範疇,而且還包括食利經濟或是叫虛擬經濟領域的就業範疇。也就是說,凡是能從市場經濟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循環和演變過程中,可以獲得收入的任何崗位或是職業,都可稱之為廣義上的就業。互為服務就是就業創業!就人類的最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來說,通過就業這種分配方式,來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收入需要,並滿足他們的衣食住行用等的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享受需要,乃是理所當然和天經地義的。這也是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
6. 消費投資,均額經投,組織經濟,有序分配方案,是實驗緩解當前生產經營困難保持中小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新思路,尋找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問題的新方法,回響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的具體實踐。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要求,運用現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農村市場流通網路,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保障農民方便消費、放心消費,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同時也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探索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進而先富幫後富,帶動全體共同富裕的具體舉措。通過消費投資,改變消費者身份,實現用自家貨,賣自家貨,夸自家貨,穩定一部分忠誠消費者,口碑傳播,以消結網,以網促銷,最終引導消費,從而穩定市場,進而擴展市場,實現組織經濟。利用有序分配改善人民經濟狀況,解決社會保障問題,風險分擔,資源公用,利益共享,互幫互助,改善人際關係,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體現公平正義,促進穩定和諧。通過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推動兩個文明同步發展,用物質文明帶動精神文明,為實現網路生活化,生活網路化奠定基礎,探索新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